书城文化中华民俗文化——中华饮食
48111600000017

第17章 食俗纵观(2)

欢乐之时,家庭主妇则有几分谨慎。初一早晨煮饺子,非煮破几个不可,但不能说“破了”,也不能说“堆锅里了”,而要说“挣了”。意在挣钱发财。经商家庭对此尤为讲究,饺子煮熟后,如果没有破的,还要故意用勺子搅破几个,而且有意进行对话。问:“好了没有?”答:“好了!”又问:“挣了没有?”答:“挣了!”惟有如此这般,方才大吉大利。

在南方,春节的早餐一般不吃饺子。汤圆、年糕、面条、菜饭是春节主要的几种早点。

浙江绍兴,大年初一早每家都吃汤圆。汤圆是头天晚上守时岁做好的,其中杂以少许年糕丁,寓意“团团圆圆”、“高高兴兴”。在武义等地,春节早餐吃“毛芋羹”。毛芋羹由毛芋片、萝卜丝、青菜丝或加适量番薯、面条,放入米汤中煮成。毛芋羹有讲究:芋谐“裕”,萝卜、小青菜寓清白的兆头,所以,老少都钟情于这种羹。

有趣的是,武义、嵊州等地,年初一的早餐都由男人下厨。这天所有的家务活,全由男人承担。吃饭时,男人敬茶筛酒,把妻子及所有的女眷尊为贵客。在闭塞的封建社会里,浙江部分地区能形成此俗,实属难得。

在江西,初一的早餐,各地不尽相同。在广昌,人们早上吃汤圆、年糕,取“团团圆圆”、“年年登高”之意;在宜春、樟树,初一早上一般吃鸡蛋煮面条。鸡蛋连壳煮熟,剥去壳,待面条煮熟后,再放入鸡蛋同煮叶会儿。起锅时,放点葱花即成。江西很多地方初一早餐吃“新年面”,有的是一碗面两个蛋,大多数地方兴一碗面三个蛋。取清(葱青)、白(蛋白)、命长(面长)之意。在丰城市拖船乡曾坊村,人们初一早晨吃菜饭。菜饭的作法很简单:先用油炒菜(白菜、芥菜皆可),然后加水、加适量的米饭,煮沸后放些盐即可。为什么初一早餐吃菜饭呢?俗话说:吃了菜饭会发财,大概也是“菜”与“财”谐音之缘故吧。此外,初一早上的食品还有米果、油糍粑、米粉等。鄱阳湖渔区的管驿前村,其春节食品离不开活鲜鲶鱼:除夕的年夜饭之前,吃“鲶鱼打糊”(即鲶鱼糊羹);正月初一的早点,则是鲶鱼煮米粉。热气腾腾的鲶鱼糊羹和鲶鱼米粉,撒上胡椒粉、葱花,真是美味佳肴。当然,渔家人更期盼的是“年年有余”。

从初一开始,一直到元宵节,人们走亲访友,相互拜年和相互宴请。无论拜年,还是宴请,都是民间食俗集中体现的时候。

旧时江西农村拜年,礼物一般是食品。在宜春乡间,拜年礼物很简单,普遍是二三十个麻糍、两包油炸茶点,用竹篮盛着,盖上一条毛巾就上路。对别人送来的礼品,亲戚家一般不接,临走时还要馈赠一大包薯片、玉米花、冻米糖、盐姜之类的土茶点。在波阳农村,拜年礼物是一包酥糖,外加一些自家做的年糕、油炸果子等。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包酥糖在亲戚间转来转去,最后又回到自己家中。

在山东,串亲是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春节串亲,都要带一些礼物。比较讲究的是新婚女婿给岳父的礼物,莱芜一般是四色、六色,有的甚至是八色、十色。四色就是酒、肉、糕点、馍馍。此外,鸡、鱼、香肠、罐头、挂面、油条各算一色。香烟、糖果是礼物中必不可少的两样,但不算一色。各色礼物,均要双数,切忌单数。岳父家给姑爷的回礼是十斤左右的大馍馍和大糕各一个。

春节宴客,也称“年节酒”。《清嘉录》说:“元旦后,戚若友递相邀饮,至十五日而止,俗称‘年节酒’。”

在江西,正月请客,蔚然成风。无论家境如何,人们都极为重视,倾其所有,尽量把家宴办好。在赣南、宜春一带,农户的家宴,一般要上十几碗菜,讲体面的要上二十几碗。当然,这些菜并没有山珍海味,全取自乡间所有。菜分下酒菜和佐饭莱。下酒菜多是腊味,如用烟熏干的猪头肉、猪心、猪舌、猪肝。还有鲜猪杂,如猪肺、猪腰、猪犬肠等。牛肉、豆腐、海带也属下酒莱。佐饭菜有鲜鸡、干鱼、熏肉及四五碗蔬菜。在宜春乡间,下酒菜用小碗装,佐饭菜用大碗装。

旧时春节期间作客,饮酒、吃菜都有规矩。江西宜春乡下有句俗话:“东道不饮客不尝。”东道即主人。意思是主人没有举杯,客人就得规矩地等着;主人不动筷指向哪个小碗喊吃莱并率先夹起菜,客人连筷子也不能摸。主人指吃什么,客人便吃什么。对大碗或大盘里的那条完整的鱼,客人只能看,不能吃,这叫“看菜”。由于规矩所限人们吃得并不尽兴,宴席上能随意伸筷子的不过是几碗新鲜蔬菜。往往有这样的情况:一桌酒席吃毕,大碗小碗有很多没有动筷子,还可用于下一次接待客人。有的地方,往往过完一个正月,小碗的腊味还有剩余。当然这是旧时往事,今天的客人不再像他们的先辈那么拘泥于规矩,但春节作客与其他场合的宴请相比较,仍然要“客气”些。

但遇上“闹酒”、“斗酒”,人们就不再拘谨,不再客气。在这种场合,人们划拳、吆喝,一桌酒席吃几个小时,还非灌醉一二人不可。

在江西高安,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要请“春酒”。吃春酒的人分三种:一种是应酬的,上席后碰碰杯,寒暄几句就告辞,去别处继续这种礼仪性的应酬;第二种是生意上的合伙人,为新一年的合作提个“引”,喝了两杯就走;第三种是好友,一般来得晚,来了就不走,不拘形式,不拘礼仪,猜拳行令,一醉方休。这样的酒席从菜肴来看,不是很丰盛,一般是四盘两碗的“朱公席”;从客人的情况来看:进进出出,特别频繁,以致形成“流水席”。

这种宴客方式,在苏北也大同小异。一般人家,年初一都要摆下酒场子,桌上放满杯筷,有四盘莱肴,大壶温酒。酒不论孬好。菜不论多少,拜年人到家磕头拜年后,坐下就喝酒。有的喝一杯就离去,主人并不挽留;有的坐下吃喝半天,主人也不逐客。这种宴客方式当地称为“常流水”,也叫“喝年酒”、“揣元宝酒”。

春节期间为招待前来拜年的亲友,各地也有不同的做法。在浙江绍兴,正月初一,凡有邻居、亲友登门,主人必敬以“撮泡茶”一杯,内置橄榄或金桔两枚,谓之“元宝茶”。在苏北,拜年人一到,主人都要赠以瓜子、花生、暖糖等香甜货,统称“果子”。再穷的人家也要炒些秸子花和黄豆粒应酣,这是新年的“彩头”。如果拜年人到了谁家没有彩头压压手,双方都不快,认为手里空空的会受穷。在江西,对前来拜年者,主人要以瓜子、炒蚕豆、炒花生、花果、冻冰糖、芝麻糖等招待客人。在修水、武宁等地,人们还用“擂茶”(内有姜、盐、黄豆、爆米花、菊花及茶叶)款待客人。倘若没有茶点招待,双方都会觉得没面子。

正月初七为人日,唐代称为“人胜节”。传说远古时,盘古开天地后,直到第七天才做出人来。为纪念这一重要日子,人们便奉正月初七为“人日”。初七这天,各地有不同的食俗。据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江西丰城一带在初七早餐要吃“上七羹”,用七种配料做成,如鸡肉、猪肉、豆腐、辣椒、白菜等。羹做好后,必须先盛三碗,摆上神龛,焚香燃炮,祭祀鬼神。然后将这三碗羹倒入锅中,与锅内羹调匀之后,才可食用。据说,吃了这种神灵合用过的羹,可得到保佑,消灾除害,身体健康。樟树一带,人们在初七早上则要吃“八宝饭”。八宝饭不一定有八种食物,但它是多种食物混合煮成的饭。当地人说:“吃了八宝饭,男的拿扁担,女的拿车担。”“车担”,指纺车。可见,旧时人们为了生计,正月初七一过,就要开始干活。

在苏北农村,人们正月初七到野外挖越冬的新鲜野菜,用黄豆或花生仁水磨成糊与野菜同煮。这种食物平日叫“小豆腐”、“菜渣子”、“清浆子”,但初七这天是“人日”,所以又叫“仙人脑子”,传说初七吃了“仙人脑子”,老者长寿,幼者聪明。

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今称元宵节,这天的食品元宵(汤团),成为过年食俗的压轴戏。元宵作为上元节的节日食品,由来已久。周密《武林旧事》说:“节食所尚,则乳糖元子,澄沙团子。”元宵也叫汤圆。

关于元宵唤“汤圆”,还与窃国大盗袁世凯有一段趣闻呢!

传说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做了皇帝,这年正月十五,正是卖元宵的时节,大街小巷的经营者不仅悬挂“元宵”的招子,还沿街高声叫卖元宵。因元宵与“袁消”同音,袁世凯认为“袁消”有“袁世凯被消灭”之嫌,故成为袁氏的莫大忌讳,于是取“金城汤池”之意,密诏警事厅勒令卖“元宵”者,改呼“汤圆”。为此,老报人景定成在《洪宪杂咏》中有诗曰:“偏多忌讳触新朝,良夜金吾出禁条。放火点灯都不管,街头莫唱卖‘元宵’。”如今,有些地区仍有“汤圆”之称呼者,当然绝非是袁世凯的淫令所致,只不过是古时传统习俗的沿袭而已。

我国不同地区,元宵节饮食习俗不尽相同,各有千秋。上海、江苏一些农村,元宵节吃“荠菜圆”。清代李行南《申江竹枝词》咏上海过元宵的情景:“元宵锣鼓镇喧腾,荠菜香中粉饵蒸。祭得灶神同踏月,爆花正接竹枝红。”陕西人元宵节有吃“元宵菜”的习俗,即在面汤里放各种蔬菜和水果;河南洛阻、灵宝一带,元宵节要吃枣糕;云南昆明人多吃豆面团;云南峨山一带,元宵之夜全寨人要聚在一起举办“元宵宴”,是日下午,召集人燃放鞭炮通知全寨各户主前来吃饭。吃饭前,由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吟诵祝辞,祝愿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吉林朝鲜族地区,元宵节这天要吃“药饭”或“五谷饭”。药饭以江米、蜂蜜为基本原料,掺大枣、栗子、松子等煮成。因药饭原料较贵,不易凑齐,一般以大米、小米、大黄米、糯米、饭豆五种做的“五合饭”代替,意在盼望当年五谷丰登。

在江西民间,元宵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用糯米粉包糖馅或芝麻馅的“元宵丸”家庭主妇调制好粉,家人围坐在一起包元宵,类似北方人大年夜守岁时包饺子。山东人自家做元宵,称为“滚元宵”。具体做法是:团馅为丸,蘸水,用簸箕盛糯米粉,置丸其中,反复溶动,所以叫滚元宵。

在杭州,正月十三傍晚上灯时分,人们用糯米粉搓成小团,煮熟后祭祀祖先,这种汤圆称为“上灯圆儿”。元宵节这天则用糯米粉搓成大团,用切碎酌核桃、生及芝麻、枣泥、豆沙作馅,这种汤圆叫“灯圆”。以灯圆馈送亲友,名为送“灯节盒”。有女新嫁的人家,必给亲家送灯节盒。

古时上元节食俗除了元宵,还有豆粥、焦槌、科斗羹、蚕丝饭等。

今天,元宵节的食品也不仅仅是元宵一种。山东很多地方在元宵节前用豆面做各式灯盏,节日这天到处点燃,节后收残灯,切条代豆腐熬莱。有的地方,则在元宵节这天做“茧饽饽”、“钱龙”、“圣虫”等面食。“钱龙”供财神,“圣虫”分别放在粮囤棚、草垛里。这些食品在元宵节不吃,要留到二月二家人才分而食之。

在江西宜春,小农家将供神之米做成12个(代表一年十二个月)中间凹下的“窝糍”,签插月份,蒸熟后看其水色,以占各月雨水多少,此外,这一带还有一种较为别致的食俗:元宵节必吃“顺风”(猪耳朵)元宵节吃“顺风”是借一帆风顺之意,表达一切皆顺利的希冀。在丰城,农户在元宵节前两天,用米粉做面鸡供神,蓟元宵节这天把神像抬出采,摆上鸡米果。据说这样可防止禾苗虫害。高安田南一带,农户在元宵节做“示宵印饼”,以印在米饼上的各种动植物图案来象征人寿年丰,六畜兴旺。

在宜春金瑞镇、楠木乡一带,人们在元宵夜到外面去“偷”菜,叫做“捡财”。主要是“愉”白菜、大蒜、葱等。此时偷菜不怕挨骂,如果被偷的人家骂得越凶,驾得越久,偷菜者在这一年就越走运,越发财。因此,元宵夜人们除了观灯、吃元宵,还得小心地守着自家的菜园子,否则让人偷了菜又不能骂。

元宵节过后,“年”也就过完了。江西波阳流传这样一句俗谚:“到了元宵边,坛坛罐罐底朝天。”瓜子、花生、蚕豆、糖片等吃食都装在“坛坛罐罐”里,它们一个个“底朝天”,意味着“年”也差不多过完了。

端午节食俗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端阳节。“端”为开始,一个月中的第一个五日称为“端五”。五月初五,二五相重,也称“重五”。又因我国习惯把农历五月称作“午月”,所以又把端五称为端午“。

“渚闹渔歌响,风和角黍香。”端午节吃粽子是最有代表性的节令食俗。魏晋《风土记》载:“仲夏端五,烹鹜进筒粽,一名角黍。”可见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就有了粽子。至唐代,食粽之风已很盛行。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记有“庚家粽子,白莹如玉”之句,可见唐代长安城内粽子的制作、销售已很普遍,而且品种繁多,有锥粽、菱粽、筒粽、七巧粽等多种花样。到了宋代,粽子制作愈发精巧,花色品种蔚为大观。《西湖老人繁胜录》上说:“天下惟有是都城将粽子组成楼阁、亭子、车儿诸般巧样。”“采缕碧去粽,香粳白玉团”,指的是白粽子。屹的时候撒上白糖或淋上蜂蜜。有时还在粽子里加入果料、果仁。-“不独盘中见芦橘,时干粽里得杨梅。”苏轼的这首诗说的就是果脯粽子。陆放翁的“盘中共解青菰粽,哀甚将簪艾一枝”,“青菰粽”指的即是艾香粽子。明代开始出现肉制粽子,有牛肉粽、猪肉粽、火腿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