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俗文化——中华饮食
48111600000013

第13章 饮食诸方面(10)

一种名为“长寿薄脆”的糕点,则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民间人情美。相传长寿县有一个以挑水为生的小伙子,与老母相依为命。有一次,他下河挑水听见水中有人呼救,便不顾危险把溺水者救起。被救的是一位姑娘,因家遭洪水被冲到这里。姑娘住进了恩人家,和挑水的青年结了婚。姑娘心灵手巧,服侍婆婆,照顾丈夫,是一个贤惠能干的好媳妇。婆婆年纪大了,喜欢吃香脆的东西,但苦于牙齿不好,常常不能遂愿。媳妇就把面摊得纸一样薄,烘得又香又脆又易化,不费牙。婆婆很高兴,把它拿给邻居们尝。大伙都说好,并劝媳妇多做些拿到街上去卖,让众人享享口福。媳妇照大伙的意思做了,果然生意兴隆。从此,“簿脆”便名扬乡里,后来竟成了长寿的特产。

在糕点的发展史上,有两件事特别值得提及。一是食糖生产工艺的出现,二是糕点模子的制作。

做糕点离不开糖。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646年),朝廷曾派人到摩揭陀国(印度)学熬糖法。后来在四川遂宁县一带大种甘蔗,出现了“糖霸”(即砂糖)《四川通志》记载一个传说:大历年间,有位邹和尚骑一白驴来到小溪县(今遂宁)伞山地区,住了下来。他的白驴子吃了山下蔗田里的甘蔗,蔗农找到和尚诉苦。邹和尚笑笑说:“白驴能吃多少?我教你们制糖霜的办法,其利十倍。”于是,制糖霜的工艺在伞山一带流传开来。“山前后为蔗田者十之四,糖霜户十之三”。蔗糖生产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糕点生产的发展。在唐朝的食谱中,开始有了“茶食”、“点心”等名称。相传著名的苏武月饼就始于唐朝,这与食糖工艺的出现是分不开的。食糖的出现,使中国食俗平添了一道道新的景观,没有糖,就没有北京孩子手中的冰糖葫芦;没有糖,就没有江南娃娃手中的冻米糖和“欢喜团”。糖,不仅促进了糕点业的发展,不仅使民间小吃花样翻新,不仅使菜肴能“调和五味”;而且,糖的出现使中国食俗平添了许多崭新的内容。

浙江义乌三大特产中,有十种是红糖。在义乌,一到腊月,家家要用红糖切制“年糖”,即糯米糖、花生糖和芝麻糖。义乌红糖中的上品叫“义乌青”义乌青呈嫩黄而略带青色,散似细沙,纯净无渣,味鲜甜而略带清香。

制作糕点,离不开糕点印模。中国有不少地方都能生产糕点印模,但最有名的印模是江西安义县的“石鼻糕点印模”。石鼻糕点印模相传始于唐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那时候,人们就地取材,采用紫檀木、油茶木、樟木等优质木材方原料,精雕细刻而成。人们常说,中国的食品具有艺术化的特点。糕点更是如此,它融绘画、雕刻、美味于一体。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糕点印模。一千多年来,石鼻一带的雕刻艺人不断摸索,勇于创新。他们的刀法细腻,刚柔并济,图案布局合理,线条柔美流畅,花纹层次分明,有极好的立体效果。无论是拟人、状物,栩栩如生;风景、花卉、鸟兽、虫鱼,无不形象生动、神态逼真。据当地艺人介绍,仅刻一个“嫦娥奔月”印模,就需要刻成千上万刀,少一刀尚嫌粗糙,多一刀又恐失真,要求极为严格。石鼻糕点印模的图案设计颇费匠心,多为民间吉祥图案,如寓意富贵的牡丹花,寓意富贵长寿的双桃图,寓意爱情美满的鸳鸯图,寓意富足的双钱图等。不少图案则取材于历史传说、戏文故事,如嫦娥奔月、桃园结义等。由于产品质量好,花色品种;多,各地食品厂家和饭店都爱采用石鼻糕点印模。北京饭店开张时,就曾派人千里迢迢前来江西订购了整套糕点印模。

在民间,不同的地方对糕点又有不同的称呼。一般称“点心”,也有称“细点”、“果子”“饽饽”的。卖糕点的店铺,通称“点心铺”。但南方人多称“南货店”;北方有的地方,如旧时北平就叫,“饽饽铺”。旧时的南货店,大都临街开。各色糕点,都要装一些在圆形敞口的玻璃瓶内。孩子们倚在柜台边,可以一饱眼福。每逢过年,南货店的生意特别好。从腊月二十起,店员们就要连夜包点心,有时甚至要包到元宵节之后。旧北平的饽饽铺,则是另一番景致,“都有一座细木雕花的门脸儿,吊着几个木牌,上面写着‘满汉细点’什么的。可是饽饽都藏在里面几个大盒子、大柜子里,并不展示在外,而且也没有什么货品价格表之类的东西。进得铺内,只觉得干干净净,空空洞洞,香味扑鼻。”

旧时百姓人家,平时难得吃糕点,自然也很少买糕点。只有逢年过节或走亲戚或探视病人,才会光顾点心店。即便年节,除了富裕人家,买来的糕点也是要“旅行”,一番的。尤其在乡村,一包糕点(有的地方称“果子”),张家送到李家,李家送到王家,王家又送回到张家。虽然如此,但人情到了,礼数到了,所以人们年复一年,循环往复,乐此不疲。如温州苍南,旧时到亲戚家“探正月”(拜年),要送一些糕点或桂圆、荔枝、红枣、柿饼之类的礼品。这种礼品用特种草纸包上,上面封有红纸,故称“纸蓬包”,又名“高包”、“红包”,每包装礼品半斤左右。

现在,糕点的样式和品种更多了,每到佳节走亲串友将糕点、饮料和水果搭配作为赠物的风俗仍然盛行。

十、五味调和

人类的饮食历史,大部分时间是在无滋无味中度过的。当以酸、甜、苦、辣、咸这五味为代表的滋味出现以后,烹饪才具有了文化的内涵,一个全新的饮食时代也就开始了。

据学者考证,五味调和的饮食时代,可能发端于原始农耕文化,谷物食用时更需要佐餐食物,多变的滋味能使进食过程变得更加顺利。五味调和,首先是为了滋味,这一点勿庸置疑。虽然,五味中,至少酸、苦、辣、咸本身是不能列为美味的,但是,在适度使用后,却都能变为受欢迎的滋味。在我国,商周时代已有了比较成熟的调味理论,确立了常用的调料品种,还制成了复合调料。《尚书》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这说明商代采用的调味品主要是盐和梅。

我国制盐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说黄帝时代就已开始从井、池、海中提取盐,种类有井盐、池盐、海,盐等。盐的出现,使人类饮食产生了一个划时代的变革,由原味食品开始渗入咸味。

五味之中,咸为首,所以盐在调味品中也列为第一。由于盐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在我国古代就成为重要商品而受到控制。春秋战国时,有盐,国就富。《汉书》载:“吴煮东海之水为盐,以致富,国用饶足。”齐国管仲也设盐官专煮盐,以渔盐之利而兴国。汉武帝始设官盐专卖,禁止私产私营。谁敢私自煮盐,就施以钛刑--把左脚趾割掉。晋代时,私煮盐者,百姓判四年刑,官吏判两年。立盐法后,市民食盐是有规定的。《管子》:“凡食盐之数,一月丈夫五升少半,妇人三升少半,婴儿二升少半。”

古代盐商一般都具有垄断特权,故盐商十有八九发了大财,据《清稗类钞》记,当时黄均太是两淮八大盐商之首。他吃一碗蛋炒饭,要耗银五十两。这碗蛋炒饭要保证每粒米都完全完整,又必须粒粒米全部分开,还必须每粒米都泡透蛋汁,外面是金黄的,内心是雪白的。配这碗饭的要有百鱼汤,这百鱼汤里包括鲫鱼舌、鲢鱼脑、鲤鱼白、斑鱼肝、黄鱼膘、鲨鱼翅、鳖鱼裙、鳝鱼血、鳊鱼划水、乌鱼片,等等。这些东西烩作一锅,为的是显阔气,摆派头。据说,黄均太每天早上还要吃两个配燕窝参汤的鸡蛋。一天,他自己从账本上看到,这两个鸡蛋每个纹银一两,当时他自己都觉得蛋价再贵也不至于如此之巨,于是呼厨师来追问。厨师说:你每天所吃的鸡蛋,非市上能买到的可以相比,每个纹银一两,价其实还不算高。主人要是不信,请另换一位厨师,如果适口,就可以用之。说完,自告而退。于是黄盐商换了一个厨师,果然鸡蛋的味道和以前不一样。他换了好几个厨师,原来鸡蛋的味道一直无法恢复。于是他再让原来的厨师入宅服役,第二天进鸡蛋,果然味道如初。黄盐商因此问,你有什么绝技,可以使鸡蛋味美如此?那位厨师这才说:小人家中养母鸡百余只,每天所喂之食都是用人参、苍术等物研成未拌在料里,所以鸡蛋的味道特别。主人试使人至小人家中一观,即知真伪。黄盐商派人去一看,果然如此,于是就保持了每天早晨的这两个鸡蛋。

而与此同时,广大农民却为“盐贵米贱”而犯愁。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农家养鸡下蛋,为的是“从鸡屁股里抠盐钱”。同一个“盐”字后面,黄均太与广大农民相比,其生活状况真是天壤之别。

虽然盐在调味品中特别重要,但古人认为不能多食,“喜咸人必肤黑血病,多食则肺凝而变色”。这一说法同现代保健观念相近。

远古时,古人并不知道制醋,直到周朝以后,人们才开始制醋。到汉朝时,醋已成为当时一种大众化调味品,不过那时不叫醋,叫“醯”或“酿”。随着醋在民间的广泛普及应用,酿醋术也不断翻新,据《齐民要术》记载,制醋法到魏晋时已达数十种之多。

传说醋始于晋代刘伶之妻吴氏。刘伶是竹林七贤之一,嗜酒如命,每每因酒误事。吴氏为“欲其节饮,每酿酒则以盐梅辛辣之物投之酒内,致其酸盖不欲其饮,后人效其所为,因为作醋。”

另有一说,醋的创造与酒的创造是同一个人,都是杜康。杜康造酒之说见于《世本》,后人将酒称为“杜康”。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扰说杜康最初把酿酒后的酒糟都作废料扔掉,久而久之,越扔越多,便感可惜,想要能利用起来,再酿出一些有用的东西才好。于是就把酒糟攒在一只缸里,试探着掺上水。过了二十一天,缸内始有香味,他开缸,伸手指尝尝缸中的糟汁,又甜又酸,于是就把其中的法滗出来,另放在一个缸里,杜康称它为“调味浆”。他试探着把这种“调味浆”出卖,结果很受欢迎。生意后来越做越大,杜康就认为应给这种“调味浆”起个名字。他想来想去,想到自己是在第二十一天的酉时发现这种“调味浆”的,把“酉”和“二十一日”合起来,就成了“醋”字。

但是,在民间传说中,醋似乎总与女性的“妒”有联系。唐张鹫的笔记《朝野佥载》中有这么一段故事:唐朝宰相房玄龄的夫人好嫉妒,唐太宗有意赐房玄龄几名美女作妾,房不敢受。太宗知是房夫人执意不允,便召玄龄夫人令曰:“若宁不妒而生,宁妒而死尸?”意思是,若要嫉妒就选择死,并给她准备了一壶“毒酒”。房夫人面无惧色,当场接过“毒酒”便一饮而尽,以示“宁死而妒”。其实李世民给她的只是一壶醋》李世民给这位房夫人开了个玩笑,于是就有了“吃醋”之典。时至今日,“吃醋”、“醋意”、“醋坛子”依然是民间语言中的常用词汇。

关于醋,还有别的话题。《隋书》载:崔弘度为幽州总管时,“为政甚酷,每推鞫囚徒多以酢灌鼻或撮弋其下窍,无敢隐情,奸为屏息”。因此,幽州地方有这样一句民谣:“宁饮三升酢,不见崔弘度。”

同样是仕林中人,唐代另有一个食醋的故事。不过,这回不是以醋灌别人,而是自己喝醋。唐军使李景略设宴招待属下将领,其中,判官任迪简迟到了。按例,迟到者要罚酒一巨觥,结果倒酒钓军吏粗心,把醋甏错当酒甏,给任迪简倒了一巨觥醋。任迪简深知李军使生性严酷,如声明觥中是醋。倒酒的军吏必爱罚而死,于是只好把巨觥里的醋一饮而尽。结果,他离席时吐了不少血。军中壮士闻听此事,都很感激他。李景略死后,军中便报请朝廷让任迪简为主帅。任迪简从此平步青云,后来官至节度使。因为他的升官源于喝醋,所以被称做“呷醋节度”。

在多数中国老百姓的饮食中,醋是一天也不能少的。食醋最有名的大概是山西人,他们吃饺子一定要蘸醋。其实很多南方人的饮食也离不开醋,尤其是海边人吃“生猛”海鲜时,也照例要蘸醋的。

醋不仅是调味品,也是保健品。家中有人感冒,可用醋倒在烧热的卵石上,其蒸气起消毒作用。久咳不愈者,可吃醋炒鸡蛋或醋煮鸡蛋,据说疗效不错。此外,洗头发时在水中放点醋,可使秀发更有光泽。

酱是我国人民日常饮食的常用调味品,据古书记载,大约2500年以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已掌握了制酱的方法,可见历史之悠久。古人称酱为豆酱,并有“不酱不食”的话,所以酱又有“八珍主人”的美称,以显示其在烹制菜肴过程中的不可缺少。

五代陶谷的《清异录》说:“酱,八珍主人也;醋,食总管也。”他把酱列为第一,醋列为第二。

酱的种类很多,如肉酱、鱼子酱、虾酱、芥子酱等。

酱的发明者是谁呢?班固在《汉武帝内传》中有西王母下凡人间见汉武帝,交谈中提及“连珠云酱”、“玉津金酱”等。于是就有制酱法是西王母传与人间的说法。据张岱《夜航船》中对饮食创造历史的回顾,“成汤作醢”、“周公作酱”。但是,《周礼》中已有“百酱”之说。或许,酱的发明者不是某一个人,而是商周期间的人们在劳动、生活的实践中发明的。酱的发展过程:先有作为食品的肉酱;然后才有以调味为主的各种酱;在此基础上,最后诞生了酱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