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素质教育在日本
48105300000020

第20章 日本人培养孩子的方法(7)

直到1937年,奥地利科学家劳伦茨对此重新发生兴趣,他在观察小灰天鹅破壳出生时发现,小灰天鹅第一眼看见什么动物就把什么动物当成妈妈。如果出生时老天鹅在跟前,它就跟着老天鹅走;如果是母鸡,它就跟着母鸡走;而如果孵出时看到的是劳伦茨,就认劳伦茨为妈妈了,于是会跟着劳伦茨而不跟前它们真正的妈妈。劳伦茨去什么地方,一群摇摇摆摆的小天鹅就在身后跟到什么地方;他下水游泳,小天鹅也跳进水里,并且亲亲热热地啄着他的头发和胡子……后来,他又发现,如果这些孵出来的动物看到的是活动的鸡鸭玩具、风船、小球等,也会跟着这些东西走;一定的声音也能引起这种现象。例如他在小天鹅破壳而出之前,对着这些蛋喊“来,来”,小天鹅出来后就会跟着他的喊声一摇一摆地跑来,而不追随真正的母亲……这是一次奇妙的发现,劳伦茨把这种令人感到兴奋的现象称之为印刻现象。通过研究,他进一步发现,印刻现象与普通学习是不同的,其不同点在于:其一,它是只限于在出生后一个短暂的特定时间才能形成,超过了这一期限就不能形成了,也就是说它存在着一个敏感期。其二,印刻的效果是持久的,印刻现象一经形成就不再改变,具有一种不可逆性,而不像学习那样常会遗忘等。其三,印刻现象的形成不需要食物等的强化,一次就可形成。其四,各种运动的印刻有不同的敏感期。例如,小鸟“母亲印刻”的敏感期是破壳后的10-16小时,30小时以后,“母亲印刻”就建立不起来了。小狗的“母亲印刻”是3-7周,错过了这个时期,这种行为就得不到发展了……拿劳伦茨实验用的小天鹅来说。如果它认了老天鹅为妈妈,那么它可以发育出一个良好正常的天鹅。但是,假如小天鹅认了母鸡为妈妈,那么情况是否还是一样呢?母鸡不会下水,小天鹅游泳的能力是否会消失;母鸡不会飞翔,小天鹅飞翔的能力是否会消失?苏联科学家恰尔科夫斯基曾把初孵的小鸡交给鸭、初生的猫仔交给水獭抚养,结果表明小鸡小猫都习惯于水中生活……由此可见,环境对动物习性影响的巨大。

再如,敏感期是一个时期,如小鸡母亲印刻的敏感期是在出生后的四天之内,那么在第一天开启这个敏感期和在最后时刻开启这个敏感期,对小鸡今后行为的影响是否是一样的呢?我们猜想可能不是。可以设想,如果小鸡某一与母鸡关系的敏感期是在出生后的两天之前,那么,第四天认母这一关系便无法确定了。

还有,当完成第一个敏感期时,下一个相关的敏感期便接着到来。应该说它开启的不是另一个敏感期,而是相关一群特性的敏感期群。敏感期越往后其界限越长,原因就在于敏感期不是互相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是可以以敏感期推动敏感期的。敏感期可以被诱发推动,正如小鸡能够被诱发游泳一样。

例如,怀胎的母鼠收集纸片和其他的材料筑巢,幼鼠出世后,母鼠便小心翼翼地用嘴把它们衔到窝里去。普遍的老鼠都会建巢筑穴和用嘴搬运,这种情况甚至可以发生在完全隔离状况下成长起来的老鼠身上。这说明老鼠的行为模式是通过基因遗传获得的,无需特殊的学习和经验。

但是,如果小老鼠出生后,将它饲养在完全隔离的环境中,不让它们摆弄和搬运任何东西,这样当这些老鼠怀胎时,即使有了可资利用的材料,它们也不会建造通常的窝,也不像往常一样衔运幼鼠。它们把材料撒在笼子里,也将幼鼠到处搬运,在搬运过程中还常常伤害了幼鼠,但从不设法将幼鼠集中于某个巢穴之中。因此,即使是对于建筑巢穴和衔运幼鼠的这些一般特征,如果在老鼠的敏感期内没有建立不断摆弄东西的敏感,那么其后的行为也就不复存在了。

因此,尽管初生幼鹅总是跟随着母鹅,怀胎的母鼠总是为其幼鼠建巢筑穴,那是因为它们是按普通习性成长起来的,这种模式不是固有的。研究结果已经表明,几乎所有的行为模式都是可以通过经验和学习加以改变的。生物学知识告诉我们,在相应的环境里,敏感期链打开后,会相应出现同另环境里完全不同特性的敏感期,正所谓“桔生淮南为桔,生淮北则为枳”的现象。

植物、动物尚且如此,人就更是如此了。

一个孩子如果没有属于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就很难在同龄中出类拔萃。

所谓特色,其实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而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充分发挥孩子的想像力,让他们有所创新。

反过来说,要创新,就要有自己的特色,特别是思维要与众不同。

面对这样的孩子,面对有着各种各样性格的孩子,我们的父母到底应该怎样和他们相处呢?怎样在和谐的相处过程中,有意识地开发他们无限的智力呢?

当孩子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树上有十只鸟,打掉一只,还剩几只?”时,回答“还剩九只”的,无疑是个很实在的孩子,却显得愚笨;回答“一只都不剩的”,我们说他聪明;回答“还剩一只,因为死掉的那只是孩子,留下的一只是妈妈”的,我们已能感受到独特,而回答“现在还有哪棵树能有10只鸟呢?”这时,我们所能感受到的,已不仅仅是特别了。

创造了经济高速增长奇迹的日本人有一句名言,叫做“世上无难事,只怕工作狂”。它很好地阐明了敬业与发展、敬业与成功的关系,如果你的孩子从小就学会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所追求的目标中去,愿意为所要达到的理想付出代价,那么在未来的社会里,他一定是一位健康幸福的有为人士。

不论才干或学识有多少,缺少热忱就如同画饼。反之,即便学识缺少一点,或才干拙劣一点,只要肯拼命努力,有强烈的热情,就能不断实现自我价值。即使他本人没有感受到这一份价值,也会像磁铁吸引许多铁粉一样,使许多人深受他的态度所吸引,这样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帮助。《成功学全书》作者希尔顿博士认为:“一个人成功的因素很多,而居于这些因素之首的就是热忱。没有热忱,不论你有多少能力,都发挥不出来。”所以,培养孩子的敬业精神,首要一点就是培养他们对事物的热忱,无论是对于学习,还是其他微不足道的小事,只有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才能使孩子在未来社会懂得如何正确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情。

一个热忱而敬业的人,无论是正在建造房子的泥瓦匠,还是一家跨国公司的总裁;无论是一个扫大街的,还是一个国家的总统,都认为自己的工作是一项神圣的天职,并怀着浓厚的兴趣,饱满的热情甚至是虔诚的心灵。对自己工作敬业的人,无论工作有多大困难,遭遇多少磨难,他们也一样会不断努力,绝不轻言放弃。爱默生说:“有史以来,没有任何一件伟大的事业不是因为热忱而成功的。”这不仅仅只是一句单纯而美丽的话,而应该是孩子成长与行动的指南。

敬业精神不仅要求我们全身心地投入、积极热情,而且往往要勇于为事业付出代价,甚至是生命。

孩子想要适应未来,想要在社会中生存得更好,就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精神状态,能够经受外界环境巨大变化的考验,在压力面前坚持自己的追求和信念。母亲要让孩子清楚:在成长的道路上,没有一帆风顺的事情。成长往往是与艰难困苦、挫折逆境相伴相生的。即使没有逆境,母亲也应为孩子创造逆境,因为如果你的孩子无法在逆境中生存,也就意味着无法适应未来的社会。在此,你妨给孩子讲述美国汽车界巨子艾柯卡的故事。

不管是暂时的挫折还是逆境,都是正常的,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失败,也就没有成功。然而,今天我们必须换一种全新的观点去教育自己的孩子,那就是“失败未必是成功之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你或者是幼儿园的阿姨就这样告诉他们:“失败是成功之母”,并且还列举了诸如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诸多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企业家、政治家经千挫百折才获得成功的例子作为佐证。于是,在他当时幼小的心灵里,“失败只是有点儿让人伤心,但并不可怕”的种子扎下了根,并且随着岁月的沉淀和滋养发了芽、生了根。久而久之,孩子心中就会有一种潜意识:失败是成功的先兆,只有挫折才能迈向成功。因而失败非但不该是一件令人沮丧的事情,反面实在应该是可喜可贺的,甚至孩子还很可爱地对你浪漫地说:“只有风雨才能冲洗去掩于我表面的尘埃,显露出我的英雄本色。”

于是,他不畏失败,跌倒后爬起来再勇敢地奋进,而结果却是悲壮地屡战屡败、再屡战屡败……这种精神本来是应该鼓励的,但是否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呢?跌倒一次、两次,你还可以再爬起来,但如果你跌倒一百次以后呢?即便是你仍有勇气爬起来,相信你的脊梁已经永远不再挺直。

屡战屡败使孩子潜移默化地在失败和成功的问题上形成了一个心理误区,存在着一个心理症结。他扭曲了失败与成功在“成败乃成功之母”中的“母子”关系,认为“失败”必然导致“成功”,而没有去深入想一想“失败”在这句话中的潜在意义。失败是成功这母,但并非失败必是成功之母,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母子关系。

一个人仅仅拥有才华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通过各种手段使自己的才华为人所知,得到社会的承认。

所谓“才华横溢”,指的不仅仅是一个人拥有出众的才华,还说明“才华”一定要溢出来,才能为人所知、为人承认。所以,如果你的孩子有一定的才华,一定要让他学会充分展现。

毫无疑问,孩子的天性都是善于表现自我的。但为何却总被贯之以“爱出风头”的名声呢?究竟“善于表现自我才华”和“爱出风头”之间的差异何在呢?其实只是一个“度”的问题,这个度就是是否受别人欢迎。如果孩子的表现不受人欢迎,即使他表现出的是出众的才华,也一样不被别人所接受,反而被认为是骄傲,爱慕虚荣。

要建立一个受别人欢迎的形象,首先要从平常的一点一滴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其实越是小事,越能体现出一个孩子自身的品质。

从诸多普通人身上,我们不难发现,如果对于平日的生活细节,你都能非常认真地对待,即使在小事上也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那么你往往能获得别人的好感与认可。

曾有过这样一由报导:在美国的白宫门口,一位母亲领着自己的小孩正在嬉戏,突然传来了国家的国歌声,这位小孩马上停止游戏,肃然站立,眼睛注视着白宫上那面飘扬的星条旗,直到国歌奏完,才重新与母亲游戏。

所以,爱国之心其实是可以从小培养起来的,也应该是可以从小培养的。在这一方面,中国的父母亲们,往往显得太重形式而缺少内容。

同样,富有爱心、热心于公益事业的人士也是大众欢迎的焦点。在西方的公共关系中是十分注重公益形象的。许多明星或大老板都非常乐于通过公益事业及慈善事业来提高自己的个人形象。个人形象的提高,会增进他们与公众的情感的联系,从而为自己事业和发展也铺平了道路。

有一则伊索寓言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个神,认为自己很伟大,是人们最敬重的神灵,经常沾沾自喜。有一次来到人间,看到人们塑造了很多塑像,其中很多都是自己的塑像,他高兴得差点疯了,特意去一个卖塑像店看一看,结果发现人们在卖塑像时,是把自己的像当添头白送的。他从此再也不狂妄了。

寓言的寓意很深刻,讽刺也很明显,然而世界上很多人不引以为戒。很多人喜欢批评别人,把别人批评得一无是处,好像真理就在他一个人的手中。还有的人喜欢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来显示自己的博识和伟大。这样的人,就是狂妄自大,而狂妄自大的人是没有好下场的。这正如苏联的赫鲁晓夫、日本的战犯等都留下了历史的骂名。

学了很多本领,却不一定用得出来,其中的关键在于──你愿不愿意改变?若愿意调整、懂得改变,则人生必将有极大收获。

影响一个人的对外心理应变的能力,是在一至十岁间所养成的改变认知。从小开始,我们就很害怕改变,担心环境的变迁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于是,上幼稚园的第一天,妈妈一定从头陪到尾,守在教室的窗子外凝视着心爱的宝贝,而我们的视线也会一直不离妈妈;有的小孩甚至因为不适应新环境而拚命哭闹,做妈妈的也会因不忍心而带他回家。对幼儿而言,从小受尺呵护,都在家中生活,突然得面对陌生的环境,还真不习惯。因此,他必然抗拒不已。

《现代寓言》,里面有个故事挺好的。话说有一双兔子长了三双耳朵,因为在同伴中备受嘲讽戏弄,大家都说它是怪物,不肯跟它玩。为此,三耳兔很是悲伤,时常暗自哭泣。

有天,它终于作了决定,把那一双多出的耳朵忍痛割掉了,于是,和大家一模一样,也不再遭受排挤,它感到快乐极了。

隔不多久,它因为游玩而走进另一座林森。天啊!那边的兔子竟然全部都是三双耳朵,和它以前一样!但由于它和了双耳朵,所以,这座森林里的兔子们也嫌弃它,不理它,它只好怏怏的离开了。从此,它领悟到一个真理:只要和别人不一样的,就是错!

这个寓言提醒了我们,现代人的自信就如同这双兔子一样,相当薄弱,对很多事也有太多担心,因此经常处于不快乐中。事实上,这皆起因于自我认和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