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无论谁都能出色地运用日本语,这是大脑发达的结果。从而也就有了在其他领域能显示出同样能力的大脑基础。换句话说,能力的幼芽在所有领域里都能得到培育。
有人常提出这样的疑问:“我家的孩子有的是中学生,有的是高中生了,对他们进行才能教育还有可能吗?”对此,日本父母有的就会这样回答:“我从十七、八岁才开始接受才能教育的。从我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无论什么样的孩子,都是可以接受才能教育的。重要的是要从幼苗开始精心培养,直到开花结果。”
只要有自由运用语言的能力,今后在良好条件下继续努力的话,就能培养成为具有卓越能力并获得巨大成就的人。
关键在于精心培养,其培养的内容和程度如何,也将决定其能力的大小。
对十五岁开始不行啦,二十岁开始已经晚啦的一些糊涂说法,日本父母是不赞成的。他们总是坚信,不管从任何年龄开始,“在精心培养下,孩子都可以获得能力。”
在了解了不精心培养就不能获得能力这一道理的同时,必须研究一下自己是不是未在进行精心培养呢?“不精心培养,只能使孩子成为一种庸才。”
“只要努力,能力就会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不断增长。”这是培养能力的正确道路。日本父母始终让孩子在这条道路上艰难地跋涉,为此他们付出的也许太多太多了。
12、日本父母认为:“石器时代培养不出贝多芬。”
能力能培养到什么程度呢?
日本父母一般认为,可以说能达到当时那个时代文化能力的至高点。
人在整个大自然环境中,要与大自然诸方面发生关系,并取得协调发展。而在大自然中未得到培养的人是因为他们与大自然不能协调发展的缘故。
爱因斯坦、歌德、贝多芬这样的人物,若出生于石器时代的话,大概只能被培养成为具有石器时代文化能力的人吧。
与此相反,若石器时代的幼儿由现在的我们收养教育的话,大概不需要多长时间,那幼儿将会被培养成为能演奏贝多芬创造的小提琴奏鸣曲的青年吧。若把今天出生的孩子拿到五千年以后的社会里进行培养的话,那么就会变成五千年以后社会的人了吧。
美国的比奇塔大学生理学部长布伦科博士到松本访问时,讲了如下一段话:“在日本的九个月期间,我观察了许多处于各种各样环境的孩子及其培养方法,结果表明创造出了适应各种各样环境的能力。没有那样的环境也决培养不出适应那种环境的人。”
从广义上讲,时代的文化环境是所有人共有的。若从西洋、东洋、国家、地区、市町村和家庭方面来看,围绕个人的文化环境是各种各样的。不过,幸运的是,现代日本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情报显著发达的文化国家,给人们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
不论任何人,只要努力都能获得良好的文化环境。说得极端点,现在的日本人即使居住在山区里也可得到那样的文化环境。
人与大自然间的协调,不单纯是与自然间的交感。正如有石器时代的自然、古代的自然、农业的自然、工业的自然那样,对人类而言的自然环境则是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变化。
当然,并不是说一切文化性的自然环境都好,其中有稀奇古怪的东西,也有公害、自然破坏之类的东西。重要的是社会上的那些英才们已从过去那种昏迷状态中清醒过来,为文化性的自然环境贡献了力量,增添了新的光彩。
日本父母正为自己的孩子能接受现代最高文化水平的机会而努力着!
13、日本父母从女狼孩的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1941年,美国丹佛大学和爱尔兰大学的两名教授发表了关于狼养少女的研究报告。介绍人从印度狼洞里发现的两个少女以及辛格神父九年间抚养她二人的育儿日记和照片等情况。后来又把它们归纳成书,在日本也已经翻译出版了。
据说,从前印度人常常把女婴儿抛弃,这两个女婴儿被抛弃后又被狼叼走。这件事发生在各尔各答西南原始密林地区的吉达姆利村庄里。
被抛弃的一个女孩约二岁,名叫阿玛拉,另一个女孩约七岁,名叫卡玛拉。两个人的胸部、肩部和头部都密生着长毛,用四条腿走路,暗中能看见东西,有敏锐的嗅觉,四条腿能够像狗一样快跑。
她俩的肩宽大而健壮,下肢弯曲不能直立,爬东西不用手,而用嘴叼,吃法同狗一样。
年纪大的卡玛拉比幼小的阿玛拉更早地呈现出狼性,喜欢吃腐烂肉,对气候变化适应性强,不出汗,当天气热的时候,就吐出舌头喘气。
幼小的阿玛拉也和卡玛拉一样,在米多纳普鲁孤儿院受教育,不幸一年后死后。据说,当时卡玛拉见她死去,眼里含着泪花,悲伤得不得了。
以后,卡玛拉一个人不断受教育,慢慢变得老实多了。用了一年半的训练时间,好不容易站了起来,可是过了数年以后,当她着急时,还是像狗一样用四条腿快跑。
她掌握单词很困难,用了四年时间才记住了六个单词,又用了七年只能说出四十五个单词。可是,不幸的是她到第九个年头即约十七岁时,得病死了。
上述阿玛拉和卡玛拉的悲惨记录,给了日本人很多启示,早期教育应从出生那天起在良好环境条件下进行,否则将会形成一生难以挽回的悲惨之人。
卡玛拉适应狼的生活环境,被精心培育出具有狼的能力。任何一个孩子如果在与卡玛拉同样的环境中培育的话,那么都会成为与卡玛拉同样姿态的人。这不能不使人痛感作为人类的自然文化环境该是何等的重要啊。
顺便提一下,人类曾发现过的几十例猴孩、狼孩、豹孩、熊孩,一只顽猴、一只恶狼、一只劣豹、一只笨熊,竟然能用自己的天使般的奶汁去喂养不是自己同类的孩子,这只有那种最具广博母性的天使般的动物才能做到。对于这些母兽来说,它完全可以像人类吃掉它们的孩子那样吃掉这些食物,它有什么理由去抚养追杀它们的敌人的孩子呢?或许是婴儿的纯真感动了那些平素吃肉不眨眼的野兽,让它顿生怜悯之心;或许是母性的通性,让它不忍心伤害这样弱小的生命;或许就是为了抗议人类,它才不辞劳苦地担负起了抚养的责任。因此,无论母兽基于何种本能去喂养这些异类的婴儿,面对这一圣迹我们人类难道不会从中感受到那种强烈的激动和教育吗?要知道,相当多的兽孩不是被母兽叼走的,而是这些地方有弃婴的恶俗从而被母兽抚养大的。
因此,当我们看到人类装模作样为“解救”这些兽孩,而将哺育他成长的母亲般、朋友般的母兽打死时,心里总有一种难言的滋味。不错,这种做法对我们来说是一种“解救”,但对这些曾被人类抛弃了的兽孩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新的灾难呢?我们打死了那些曾拼命保护过他的母亲般的母兽,我们毁灭了他那温暖和谐的世界,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将他和母兽一同捕捉从而让这母兽享受人类对它的尊敬和感激呢?
人类历史上曾有一些会算算术的马、狗等动物被马戏团带到各地展览、表演,所到之处都被人类欢呼为是最聪明的动物。如果这些马、狗被人认为是最聪明的动物,那么,那些把人类孩子养大的母兽们难道不是最博爱的动物吗?难道不更应该受到我们的尊敬和礼待吗?我们有什么理由有什么资格有什么脸面将这些可敬的母兽处死?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处死了它还要诬陷说它叼走了一个人类的孩子,而不是抚养了一个人类的孩子呢?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指责兽的残忍而回避人类丢弃孩子的堕落呢?
14、日本父母从驯养名莺中得到的启示
从古时候起,日本就有使名莺发出优美叫声的训练方法,这对现代的日本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启示。
古时候的日本人春天去爬山,从野生的莺巢中捕捉幼莺后回家,当幼莺会吃食时,让他练习啼叫。所谓练习啼叫,就是把能起像老师那样的示范作用的、能发出美声的名莺借来,放到被捉回的幼莺的旁边,用一个月的时间让幼莺听名莺每天啼叫。
据说,对这样的幼莺进行过种种周密的研究,当时认为最重要的是要选择能起示范作用的名莺。让幼莺照样模仿那个名莺的叫法,但注意不要让它听野鸟的叫声,否则就前功尽弃了。
所以,要把名莺放在幼莺的旁边,让幼莺听名莺的优美声调,大约坚持一个月左右,就可以把名莺归还主人。自此以后,就开始进行使幼莺向名莺发展的训练。值得注意的是,这是最初的训练,也是最重要的训练,当然以后的训练也是不可缺少的。
这种训练方法,可使幼莺掌握其叫法和发出优美的声音。到了明年春天能开始独立叫的时候,这个幼莺便又成了名莺了。
名莺当然会发出优美的调子,对日本人来说,感到具有更大意义的是音色的获得。也就是说,在一个月之内,名莺在幼莺的旁边每天叫,幼莺则默默地听着名莺发出的优美的音色。幼莺在这样顺应过程中,共生理上、机能上会不断发生变化。
日本父母从古人驯养名莺中,得到了不少启发,认为幼儿顺应环境的能力是很强的。顺应环境而产生的生理反应、生命机能反应乃是一切生物所具有的自然现象。趁幼儿适应环境的能力强大时,应该让他接受良好的教育,其教育内容将会深深地铭刻在他的脑海中,终生难忘。
15、日本父母怎样培养孩子瞬间行动的能力
一般说来,人的行动往往是在考虑好之后,但有些行动却在考虑之前。例如,一块石子突然飞来的一瞬间赶紧闭眼,手碰到热东西不由得马上缩回去。这都是生理上的条件反射,生物必备的能力。这种瞬间行动的能力可以通过教育获得。
走路时,没有一个人是一边考虑“先迈右脚,后迈左脚”一边走路的。幼儿时期并不是先考虑迈脚的方法,而是在多次反复迈脚的过程中才学会走路的。
同样,瞬间行动能力也是经常多次反复体验才掌握的。
乍一看,有的孩子好像没有接受特别训练,然而却很机敏。如果没有接受过特别的教育,那么决定孩子瞬间行动能力的就是孩子所处的环境和他在生理上适应环境的能力。
例如,有两个小孩在狭窄的道路上追赶着,而另一个小孩从他们的对面走过来。那两个小孩只顾拼命地向前跑,没有注意到另外一个孩子。不一会儿,两个孩子迅猛跑过来了,因道窄,另外一个孩子若突然站住,就会撞到一起。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另一个孩子突然把身子紧贴靠在墙上,躲开了那两个孩子。
由此可以看出,被说成是迟钝的孩子只不过是因为没有或很少遇到这种环境的机会,在生理上适应环境能力差的孩子更是如此。
如上面所说的那样,在孩子生活的场面中经常出现各种预想不一的事件,通过多次遇见或体验,孩子的瞬间行动能力会不断地提高。
生理条件好的孩子,一旦有那种环境就会很快去适应,并不断获得瞬间行动的能力。生理条件差的孩子,即使有那种环境,也往往避开,当然,这种瞬间行动能力是难以形成的。
作为父母,无论在家也好,在其他场合也好,应尽量给孩子提供能体验那种瞬间行动的机会或场所。
一旦掌握了瞬间行动的能力,今后做任何事情都是用得着的。拉小提琴也好,打棒球也好,有瞬间行动能力的孩子比没有这种基础能力的孩子进步快,甚至快上好几倍。
16、日本父母培养孩子能力的要点
日本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积累了以下培养能力的要点:
①给他们几次同样难度的内容,看处理的速度和完成的好坏程度——能力发展状况;②若能掌握熟练的话,再增加一些难度较大的内容;③能出色完成前面已学过的内容(能轻松愉快地完成)——培养能力的秘诀(与指导者能力的大小成正比);④能出色地完成已学过的内容后,要为培养才能、提高应用能力及下一步处理能力作好准备;⑤教育者若以推进教学计划为目的,那必然会失败。换句话说,只有注意在培养能力的基础上,才能推进教学进度;⑥若有更好的训练方法来培养应用能力的话,那么必然会产生能力的飞跃,指导者的作用就在于是否注意到这种飞跃,是否推进了与这种飞跃相适应的教材改革。
以上是培养能力的要点,这些要点涉及的不光是技术,若打算让孩子成为像先进的机器人那样,肯定会失败。日本父母认为,自己对儿女的培养,是在育人。孩子不仅要有优秀技术,而且要培养他做人的精神,否则人的更大能力就得不到发挥。
日本人对所获得的能力开发的成果已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他们还把开发的要点归纳如下:
①采用灵活的培养方法,任何孩子的能力都会提高;②为所有孩子提供接受最高水平教育的可能性;③若在幼儿时期培养能力失败,那就无法挽救了;④生命力是培养一切能力的原动力;
⑤教育越早实施,其效果就越好;
⑥在反复训练过程中能培养优越的能力;
⑦培养能力的好坏与大小是由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优劣决定的;⑧教育培养能力,光教育不能培养能力;
⑨创造更加优越的环境条件。
八、日本人与孩子相处的艺术
1873年,斯皮尔顿发现,刚出生的早熟鸟类的雏鸟存在一种接近和跟随运动物体的倾向,并且发现这种倾向非常可靠。他认为,这种跟随反应是一种先天倾向,在机能上对生存是有利的。他为了证实自己的看法,把刚孵出的小鸭、小鹅戴上头罩,经过一段时间将头罩取下,这时它们就追随所能看到的运动着的第一个物体。可惜人们没有在此基础上再做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