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素质教育在日本
48105300000018

第18章 日本人培养孩子的方法(5)

祯一总是这样回答。“看得见”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只用眼看见了弓柄,是学不会拉小提琴的。祯一所说的那种“看得见”,才能拉好小提琴。

祯一正确观察或判断事物的能力,不是眼力,而是作为开发整个身体能力的内心感觉。眼力只不过是培养人的内心感觉的一部分而已。

有些人往往认为,只用眼睛判断事物,不注意内心感觉。说得更明白点,光靠眼睛难以培养内心感觉。

日本人认为,只要有生命,谁都有开发正确判断事物的能力。即使身体及其他感觉器官有缺陷,但在孩子生命中还蕴藏着不断弥补其缺陷的各种能力的可能性。其可能性引发不出来,应该归咎于教育工作者的无能吧!

4、日本父母相信,能力是生命机能

日本父母都相信,一个人的信念即能力是生命机能的别称。也就是说,人的生命力适应环境条件会发挥出强大的力,这种力通过训练会产生能力。

谁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否则就不以在社会上生存。从这点来看,能力得不到培养的原因有两条:

①存在着抑制旺盛生命力的环境条件;

②没有促进旺盛生命力得以训练和提高的环境。

人的生命力即人的生命活动,只不过是一种单纯的本能的冲动,它只有通过锻炼,本来面貌才能得以体现,能力才会产生。

有人认为,婴儿比其他刚出生的小动物显得软弱。婴儿一个人不能站立,也不能自己去吃奶。育儿时,需要更多的照料。因而有人得出人的生命力软弱的结论,这是完全错误的。这是因为处于软弱状态的婴儿,反而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当妈妈一时忘记喂奶,婴儿就急得哭叫,要奶吃。仅就这一点可知,婴儿想以旺盛的生命力活在这个世界上。婴儿越是幼小,其生命力就越强。

随着孩子不断长大,直接的生命力相应地就发挥不出来了,而只能靠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求得生存。与此同时,应该被开发出来的能力,也不断受到社会环境的种种限制。

因此,幼年时期的旺盛生命力决不可抑制,要通过锻炼不断提高能力,这一点显得越来越重要。但不能简单地说,因身体虚弱而严格锻炼,若是这样,生命力就会受到抑制,只能产生“健壮”的机体。

例如,过去岐阜县中津川支部的教室里,有一个六岁的小姑娘,她右半身患有小儿麻痹症。当她学拉小提琴时,右手不听使唤,随意用力操作,弓子常常从右手中飞离出去。尽管如此,她的父母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结果,这个女孩经过半年的艰苦努力,终于能拉》闪闪星星变奏曲》了。此后不久,在反复练习过程中,右半身的机能逐渐恢复正常状态,变成一个完全健康的身体。如此看来,拉小提琴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必要的身心活动,它可以使孩子的生命机能得到诱发和锻炼,从而产生强大的能力。

5、日本父母认为,能力并非遗传

有的父母常常这样说:“我的孩子的记忆力为什么这么差呢?而人家的孩子却学习得那么好,那是因为人家的孩子家长都毕业于名牌学校,有好的遗传基因哇,而我只有认命啦!”

对这样的说法,日本父母多数都抱着怀疑态度。他们认为:“遗传有遗传法则,能力有能力法则。能力与遗传法则无关,是在不断适应生存环境的过程中获得的。”

日本人认为,所有孩子由于遗传造成生理上的千差万别,这是事实。但不管怎样,各种能力都是根据出生后的环境条件获得的。与遗传有关的只不过是像哭声有大有小那样对环境条件的感受程度和适应速度的不同而已。尽管这样,这些不同也会随着环境的影响而逐渐消失。

贝多芬和莫扎特都不是天才。他们之所以成为音乐家,是因为从小就置身于最优越的环境条件之中,并被具有卓越能力的人所培养,他们也奋发图强,努力表现和发挥自己所掌握的能力的结果。

这就是能力法则,该法则对所有孩子都是适用的。例如,生于大阪的孩子们,由于每天受父母大阪口音的熏陶,他们都掌握了大阪语的抑、扬、顿、挫和速度,能流利地说出大阪语。他们的大阪语言,之所以运用到如此地步,是因为他们在最好的环境条件下培养的。

在大阪的孩子们,都具有掌握大阪语言的能力,但在自由运用的能力上是有差异的。这种能力上的差异与遗传毫无关系。人们往往把能力归结为遗传的原因,是由于能力法则尚未广泛应用的缘故。当今人们普遍认为的教育法不是根据能力法则来实施的,对孩子们开展的也是与能力开发无缘的教育。

如果能力是由遗传决定的话,那么人类的未来将是一个生物性的世界吧。

6、在培养孩子的能力时,日本父母认为:

“先前进并不等于进步”

如果认为自己比别人先前进就是进步的话,那就大错而特错了。即使说进步,也只不过是一种非常偶然的机会罢了。

一味地向前进,反而有危险。当一种能力确实得到培养时,才能向下一阶段前进。如果忽视了这一点,那就会被那些虽然进度慢,但扎实而稳步前进的人超越过去。由此可见,能力的培养并不取决于前进速度的快慢。

虽这么说,但也“不要停步不前”。不论任何人,只要不急不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默默地前进的话,都一定会达到目的地的。

能力的培养如同酵母慢慢发酵似的。每个人因处的条件不同,其各种能力都各有一定的成熟期。因而,其速度快慢与能力大小完全是两码事。所以对能力的培养,不管怎么急也得耐心等待。能力的培养虽肉眼看不见,但其内部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决不能因着急而采取拔苗助长的方法。

当能力还未达到成熟时,就想进入下一个阶段。这种骄傲自满情绪或急于求成的做法,会使好不容易含苞待放的能力枯萎下去。

有不少感觉灵敏的人一开始就接连不断地前进,总觉得不十分满足,并说:“速度越快越进步。”其实不然,“在能力培养过程中,应使人们感到容易”,这才是培养能力的最好方法。

有人常说:“与能力开发相关的是向比自己实力更高阶段的能力的挑战。”这种说法在日本人看来,也是不对的。这种说法也许会给能力提高带来某种刺激,但决不能采用这种培养方法。所谓能力,正如学会A之后再学B,学会B之后再学C,学会ABC之后再学D那样,每个阶段都包含着以前已经掌握的一切能力,并使其不断向更高水平发展的能力。

在许多情况下,一首曲子能用小提琴拉了,其他曲子也就能一个接一个地拉下去,而且说这个曲子会拉,那个曲子会拉,任何曲子都能轻而易举地拉。但拉得出色的人却一个也没有。

如果这样持续拉上几年,只能成为一名低能的、平凡的演奏者,到那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不单指的是音乐,其他方面也是如此。凡是已经掌握熟练的能力都应不断向更高阶段发展,从而使自己的能力变得更加完善、更加出色。即使一流的体育运动健儿也要千锤百炼,不断努力,以期使自己的能力达到更高理想的境界。

7、用加算式训练法培养能力

教育的内容和质量当然是重要的,而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怎样才能不断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孩子们到五、六岁时,都能熟练掌握四千左右的词汇及其语言自由表达能力。这是因为在孩子记住的词汇上不断增加新词汇,并通过每天训练自然而然地掌握其全部内容的缘故。

孩子的能力一旦提高,还要增加新词汇,其速度也要逐渐加快,而且每天要讲述掌握的全部词汇内容。

不管弹钢琴也好,拉小提琴也好,都是让孩子每天在家里一边听已学过的五支曲子的标准录音,一边反复练习。因为都是已演奏过的曲子,所以孩子们都能看着优秀的曲本愉快地弹钢琴或拉小提琴,都能自然而然地掌握出色的演奏能力。在此基础上,再练习新曲子,这就是孩子在家练习演奏的基本方法。

无论什么样的才能教育,首要的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对取得的成绩要经常予以表扬,同时不断增加新内容,以促进孩子的上进心。

8、日本父母认为,性格就是能力

人们常常议论:这个孩子性格直爽、开朗,那个孩子性格孤僻、阴郁,等等。而日本人却认为:性格就是能力。

日本父母认为,孩子一生下来,根本不存在什么直爽或孤僻的性格。所谓的性格,很明显是在孩子们的生命力顺应环境条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换句话说,性格是孩子的生命力作为生存能力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姿态。因而出现了孩子们的不同性格。

直爽性格和孤僻性格,在现实生活能力方面存在着很大差距。若是直爽性格,就易被他人所接受,社交流动范围广泛,有走向各种人生道路的可能性。若是孤僻性格,社交活动范围狭窄,做任何事情都不愿同人们直接配合处理,结果往往是半途而废,走向人生道路的可能性一直处于关闭状态。

由此看来,性格也是处理一切事情的能力。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有的孩子直爽,有的孩子性格孤僻的现象呢?这些不同性格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孩子独创出来的。

当孩子的生命力作为现实生活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时,总觉得自己与现实生活相脱离,不能很好地去适应。其结果就体现不出孩子原有的那种“直爽”、“乐观开朗”、“温柔”、“刚强”等性格,反而出现了与原有性格不太一致的不良性格。

所以说,性格本身多少会改变,而且会不断地改变。例如,生活环境一旦变化,你的性格也有可能变化。这种性格的变化是由于不能很好适应变化了的生活环境所造成的。

一般说来,父母都指责自己孩子养成的坏习惯,并希望他改正。但如果不反复正确地加以引导,其坏习惯就不易改变。另外,当能力还未培养出来时,即使怎样告诫他也难以纠正过来。

日本父母认为,对与现实生活环境不相适应的孩子来说,应该采取使孩子心情舒畅,易于接受的办法。如父母对孩子说:“不妨再来试试看,多反复几次就会适应了。”这种办法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另外,对孩子的优点要予以表扬,只有发扬优点,才有利于克服缺点,使之向正确方向发展。能力通过什么方法培养都会促进脑力活动的加强。有了此基础,其他事情当然也就好办多了。

9、日本父母强调:“发火的能力要不得!”

有人说,该生气的时候,就理应发一通火。这话果真对吗?照日本人的看法,这话是没有什么道理的。

不管怎样,生气会使自己心情不好,也会使对方感到讨厌。不过,仔细想一想,生对方的气是毫无意义的,只会给双方带来互相讨厌的气氛。是谁先让步呢?难道双方关系就此破裂吗?再没有比这更无聊的了。发火这种能力是从孩子时起不知不觉地形成的,最好把它克服掉。

基于这种认识,日本人觉得,要想打算改变自己,首先要做到自己先不发火,也决不向别人发火。开始的时候,也许当别人说自己坏话或做得过火时,总是怒上心头,怎么控制也控制不住自己。慢慢的,也许就不像第一次那样爱发火了,到了后来,发火的次数真的在变少了。最后,完全消失了。

说自己说这种无礼貌的话的那人是由谁培养的呢?怎样培养成了这样的人呢?这样一想,对这样的人反倒很同情,甚至产生了想把他抱起来的心情,这样一来,别人就突然变得有礼貌了。这种体验,日本人是经常遇到的。

由此可知,生气是强行改变自己以外的东西的一种表现。要想改变自己以外的东西,还是先改变一下自己为好。

父母改变了,孩子当然也会跟着改变。这对孩子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10、日本父母怎样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

日本父母都清楚地知道,几个人聚合在一起,就可以召开个读书会了。同时日本父母也明白,阅读能力是通过多次地反复阅读才能掌握的。

一部作品,如果每个人都只读一遍,其阅读理解力就会出现相当大的差异。再读二、三遍也大体如此。一般说来,读上十遍、二十遍乃至一百遍的话——这也许是办不到的——几乎所有人都会达到同样的阅读理解能力,掌握同样的阅读方法。

这正如很多人长时间阅读古典作品,并从中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和给予一定的评价一样。

那么,阅读能力到底是一种什么能力呢?只粗略地读一遍,大体有各种各样代阅读方法。如果阅读二、三遍,作品的来龙去脉就会逐渐清晰,其重点也显而易见。如果再反复阅读,就能渐渐看出作品的背景、作者的个性,到最后就能分析出作者的人格来了。

日本父母认为,在指导孩子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只有把作品阅读到这种地步时,才会对全部作品做出评价。但并不是说对每部作品非阅读几十遍才行。当然,有的作品也没有读那么多的价值。重要的是,优秀作品要多读几遍,不断改进阅读方法,使之向更高阅读水平方向发展。

阅读方法因人而异,其乐趣也有所不同。不过,文学作品也和音乐一样,如果不把阅读作品的能力逐步提高到最高水平,那么到任何时候也只能掌握一般性的阅读能力而已。当然对阅读能力要求过高也不行,如果让五岁的孩子去读哲学书就毫无意义。如果作品的难度超过了孩子的理解力,那么就会变成单纯机械忘记的学习了。

11、日本父母认为,不精心培养,

会使孩子成为庸才

孩子受教育既然离不开环境,那么才能教育要早期实施,可能的话,最好从零岁开始。不过,更为重要的是,优越才能常常是在精心培养下获得的。

日本父母认为“不管年龄大小,以良好的方法进行训练,经过努力必然会提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