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天水古民居
48090900000005

第5章 天水古民居概述(3)

第二,并联型。并联式布局就是将四合院沿开间方向横向联合形成多轴线的建筑群,天水古民居并联式布局有两种情况:其一,四合院各院落沿道路平行并列布置在一起,这种情况多见于面街开店铺的宅院的布局方式,这种平行并置的组合方式,平行并联的院落之间没有水平方向的联系。有时经营规模大一些的商铺,有两三院沿街铺面,此时院内通常将底层的数开间架空来增强并联院落的横向联系,这种情况在原自由路两侧可见到。其二,在纯住宅式的四合院组合中,尤其是小型宅院,经常将两个院落组合在一起,这时院落的组合往往采用横向并联式组合。这种组合方式在天水古民居中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它往往是由四合院院落基本型复变后再进行横向组合。这种并联式组合,是将入口的门道拓展为两个院落共同的出入口及联系空间,进入大门后,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迎面是砖雕照壁左右对称地布置两个院落的院门,典型的是澄源巷张庆麟故居北宅;另一种是迎面是砖雕照壁,左拐过二门进入第一纵轴线上的几重院落,再左侧便是第二纵轴线上的几重院落,此种情况见于北宅子、自由路12号和自治巷张氏三院。此外,这种并联式布局,有时也因地形或其他原因形成一个正院、一个偏院的并联偏正式院落组合,此时正院往往是串联式布局,如砚房背后66号、任士言故居、自治巷张氏三院等。

3.院落空间序列分析

由于天水古民居中以四合院式民居居多,且院落规模较大,建筑技术、艺术水平较高,空间形态序列变换清晰,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因此,这里主要以天水古民居中的四合院式民居为例,来分析其空间序列与特征。

天水秦州城区以巷道的形式组织,巷道内的主要道路之间有小巷对居住区进行再分割,巷道的内部空间比较安静,没有城市干道,也没有设市场,联系各居住区的巷就成为从城市进入宅院过程中的一个半公共性质的中介空间。经过巷道,就从城市这样一个开放的公共活动空间进入到住宅这一私密性极强的私人空间。我们对天水四合院式古民居的空间分析,首先从宅门开始。

(1)街(巷道)与宅门。天水历史上“华戎杂处,战事频繁”,兵灾匪患较多,防御性在民居中就显得很重要,院落被封闭于厚实的高墙内,宅门便成为古朴单调的街巷中十分醒目的街景点缀元素。宅门是由城街空间进入院内空间的开端。一家一户的院落相对于宅门外的街巷空间,既不是完全的个人空间,又相对封闭和半封闭,“小小庭院,勺水片石,二三草树”,很具有自然情趣,是一种相对私密的空间,宅门是这两种空间的中介。

(2)宅门一影壁。宅门是一个结点空间,它是内部居住空间与外界交流的联系点。“门的原始蕴涵在原始初民关于巢居与穴居的建筑方式与生活方式之中。由于建筑的第一的基本的文化要素,是供人居住,凡居住必不免有人通过,这便是门的原型。所以可以这样说,建筑的起源,同时也是门的起源,门的文化资格几乎与整个建筑一样古老。”“门者,户也;户者,护也。门有‘谨护闭塞’之功。”“门的基本功能自然在于防卫以求居者安全。”门具有一定的伦理象征意义,在封建时代,门堂制度是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门阀”与“门第”都是由“门”派生出来而又代表一定社会地位的称谓。门的规模、样式,乃至油漆颜色、装饰物件都有着严格而又周密的等级规定,不可僭越。

大门即进入封闭空间(院落)的第一道门——院门。常见的多是屋宇式门、柱廊式门和随墙门三种,以屋宇式门居多。天水古民居的宅门设置比较讲究,明、清、民国时期秦州城内的道路有三级系统:主街道、支巷道和小巷。此时,宅门一般只开向支巷或小巷,而不开向主街道。

由于讲究“风水”的原因,四合院的大门(对坐南朝北的院落)一般设在四合院的东南隅。整个四合院对外就设这一扇门,其位置正是周易八卦方图的巽位(东南)上,按易理,巽为人。古人认为,在这里安设门,“风水”很好。“风水”好的“理由”,还因为是巽位两旁的卦位、卦性也“很好”的缘故,即东为震卦,南为离卦,震为雷,离为火。因而古人迷信,以为在震位、离位之间的巽位设一院门,这个居住在四合院里的人家,日子一定会过得红红火火。因此,在设置宅门的朝向时,一般天水古民居的宅门设在宅院的右下角。

在天水四合院式古民居中,门道除了以上所阐述的功能,还往往作为两个或多个并联院落的公共交通空间和联系空间,也是一个大家庭、大宅院内部的家庭公共空间。

(3)影壁与垂花门。进入大门,穿过门道,几乎每座四合院,都有一个由一座秀丽的垂花门和两面雕刻精细的砖雕影壁组成的院外天井。影壁是一种特殊功能的墙壁,在院外小天井中有它和没它给人的感觉绝非一样。天水古民居大门之外一般不设影壁,而北京民居、山西民居在大门外对面的墙壁上也设影壁。天水民居影壁砖雕的“暗八仙”、琴棋书画、梅兰竹菊等极具文化韵味,是一种极富想像力的建筑文化。这样一块有图案的墙面不仅有其精神功能,而且影壁的存在增加了空间意味和视觉层次。

(4)天井、垂花门与外院。天井是户外空间向院内空间的过渡,这个空间既是一种“曲径通幽”的含蓄、缓冲空间,也是一种富含文化韵味的精神感悟空间,这里实现了内与外的渗透与衔接。从这里走向院内,光线先暗后明,空间先敛后放,尺度先窄后宽,是四合院空间序列的起点,是空间性质转化的关键一环。

在天井靠近影壁的一侧或两侧设置二门,二门均为垂花门,穿过垂花门,就进入到院内或倒座房的檐廊内。在天水古民居中,倒座房往往采用“廊檐式”平面。在靠近门道一端的山墙设置二门,这样穿过二门就进入到一个半室外空间——檐廊下。这样的空间布局,是从整个大家庭的公共空间进入小家庭的私密空间的过渡,使人穿过一个狭长、封闭的门道空间进入开敞、宽阔的内院空间时,增加一个过渡空间的层次,不至于使两个空间对比变化太“急促”,并且檐廊下的空间渗透,使空间的变化更有意味。

一般三进院有虎座门,有的二进院也有虎座门,其外部造型也是垂花门形制,但它的明显作用是作为分隔空间所用,但与一般垂花门不同的是,虎座门都位于院的纵向中轴线上。如果说大门以厚实朴素见长,垂花门则极尽富丽豪华之能事,天水垂花门在雕刻上大胆、富丽,在北方古民居中独一无二。它们在风格、形制上虽然很相似,但绝无重复之感。

(5)外院一内院。庭院在中华建筑文化观念中十分重要,中国古民居建筑一向以“庭院深深”为美之所在,“庭院深深”表现在院落的层层递进上。一是庭院是整个群体组合的中心,有居中之尊;二是庭院之上随无屋宇,在观念上却是以天空为宇的;三是四周房屋都是实体,而庭院空间是“虚”。老子云:“当其无,有室之用。”在中国建筑文化的虚、实观念中,十分重视“虚”的。另外,中国人对大地平面的理解是八个方位围合一个中心,用《周易》八卦方位图来表示便是八个方位围合一个中心,八卦方位简化为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中就是“中心”,是群体建筑组合空间中的庭院。古代有所谓“四向”之制,即以“中庭”居中,南北东西四方以房舍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