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天水古民居
48090900000006

第6章 天水古民居概述(4)

在天水古民居中,四周房屋一般带前廊,庭院被围合在四周房屋的中间,是很常见的平面布局。而石家巷5号院则是东南西北为房,四大角均设角门,即八个方位都有明确的建筑物来围合一个中心,是天水古民居围绕中心庭院组织空间中不多见的按《周易》八卦布局的院落。

大户人家的住宅在二门内,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四合院向纵深方向排列,构成二进、三进、四进等,外院一内院一内院的院落序列的渐进层次,所谓“庭院深深深几许”,如贾家公馆为四进院,连腾霄故居、下河里张氏民居等是三进院。有的四合院还在左右建别院,如自由路12号就是在西边建别院,任士言故居在南侧建别院,贾家公馆除了在东侧建偏院,在最后面还建有花园。

院一院空间变幻的交接在于两个院落之间的过厅(有些是虎座门),由此明确界定了院落的空间范围,表明了一进院落的终结和另一进院落的开始,两个院落的空间在这里渗透。过厅(或虎座门)加强了空间的放到收、收再到放的效果,使空间序列产生了丰富的节奏韵律,随着前院到后院的标高逐级升高,更产生了“庭院深深”的神秘感。

(6)内院一室内。院落是没有屋顶的封闭空间,它本身没有明确的方向性,只有通过建筑的围合才能形成院落的尺度和形状,院落与建筑物的尺度对比可以创造不同的空间感,形成封闭与开敞、宽阔与狭窄的不同感受。天水古民居属于典型的北方四合院,由于西北寒冷漫长的冬季,要求院落在空间布局上更开阔,以纳入更多的阳光。天水古民居就院落本身的长、宽尺度而言,总体来说其进深方向的尺度大于开间方向的尺度,这样就能保证上房在冬日获得足够的日照,虽然院落的形态是一个纵深向的空间,但由于进入院落之前所通过的门道是一个更为狭长封闭、纵深感很强的空间,所以,当穿过二门进入院落时,给人的空间感觉是开敞而又宽阔。院落内有处过渡空间耐人寻味,即虎抱头式正房当心间的入口处的凹空间,这一部分空间有别于封闭的室内空间,又有别于“开、敞”的院落空间,它同时具备了室内与室外的特征,其空间是宜人的,这个檐下的凹空间是室内与室外空间转化的过渡,室内与室外在这里相互渗透,并且这一部分空间的功能是室内功能向院内的延伸。夏天,铺一块地毡,可以坐在这儿纳凉;冬日,放一个小凳,坐在这里可享受南来的阳光。穿过垂花门,步过庭院,穿过过厅或虎座门,就进入了整个院落的核心——正房。天水古民居往往将正房建成二层建筑,高大的正房不仅表现出房主的财力雄厚,而且院内建筑物的高低变化丰富了院落的空间效果。

院与室内的沟通,一是通过窗户来实现,窗的开设,加强了内外空间的交流——“气韵”的流动。窗户,是一种人工对大自然的剪裁,使人对自然景观的欣赏显得更艺术和更有选择性,具有天人合一的情趣。二是通过宽廊檐空间,廊檐既是室内空间向外的,又是室外空间向内的“缓冲”,它是一种“灰”空间、一种“模糊”领域,表现的是一种渐变的美。

天水古民居除了不多的厢房为挑檐式,大多为带檐柱的廊道式托件房,且廊道宽没有小于1米的,构成了很美的“灰色”空间。

总体来说,天水古民居的空间序列变换往往利用空间的“抑”和“扬”来转换空间的感受,尤其是利用门道或门道复变的空间来联系不同院落,进入各个院落必经这个封闭、狭长的联系空间,空间序列效果也就一松一紧、一张一弛、一开一阖,给人的空间感觉也就丰富多变。

(7)单体一单体。四合院的美,首先表现在群体的丰富,不仅仅是单体的美,单体是群体的构成元素,四合院平面的组织问题,除了重视单体,还在于解决屋与屋(单体与单体)之间的空间关系。由此,群体平面中就插入了许多情趣别异的朦胧空间、灰空间,是丰富的统一、统一的丰富。主房倒座、东西厢房、耳房附房、廊道庭院,院中的“主、从、虚、实”,井然有序,表现出单体的美和由单体构成的群体的美,包含高度的技术、艺术与文化内涵。

八、庭院尺度调查表

由表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关于四合院的朝向比例。表列共20户,其中坐北朝南12户,占60%。坐南朝北3户,占15%。坐西朝东3户,占15%。坐东朝西2户,占10%。因此,天水现存古民居以坐北朝南为主。

(2)庭院的方向、面积、长宽比等,并不完全遵守中国礼制建筑、“风水”八卦“取正”之法的限制,而更主要的是受宅基地在城中的位置及宅基地大小的制约。有几点需要说明:一是天水古民居的庭院,凡二进或二进以上者,前院一般窄长,后院接近于方形的为多(对坐北朝南院落而言),这点与北京古民居相像,“北方的规整式住宅以北京四合院住宅最典型。分前后两院,前院横长,院门由于风水信仰,多设在东南角,院内布置次要用房;后院方阔”。二是北京四合院的南北纵向偏长,横向偏窄,要求厢房前檐不超越正房山墙,是为了适应北京纬度位置,充分地吸收光和热。厢房之间的距离,北京以北的地区越北而渐宽,而南则渐窄,最终演变成东北大院及南方住宅中的天井。天水古民居与北京古民居相比,符合“而南则渐窄”的情况,这种南北向窄长的庭院(对坐北朝南院落而言),冬季可进阳光,夏季可避“西晒”。天水许多的四合院中,两边厢房的檐柱位置都在三间厅房或主房的两稍间的中间,而两边厢房的金柱位置一般与三间厅房或主房的山墙看齐。三是中国处于北半球,这一点决定了建筑朝向的天文地理意义。中国古代建筑多为坐北朝南,冬日阳光自南射入,南向之门有利于采光取暖。夏日多南向气流,南向之门有利于凉风吹入,驱散室内闷热与潮湿之气。冬天多北来之风,北筑厚墙而不开门正好利于保温。

(3)主房和院落坐南朝北。四合院中的主要建筑坐北朝南,左右厢房对称,强调中轴线,是中国古建筑(礼制建筑)的“常式”。按照《周易》八卦方位及其象征,坐北朝南为最佳方位,东向次之,再次为西向,北向是最应回避的。其中既有封建迷信的成分,但也有朴素的科学道理。天水古民居的主房以坐北朝南者居多,只要有南北方向的巷道,自然就免不了东或西朝向的主房及与之一体的院落;有了东西向的街道,就免不了坐南朝北的院落,但仍有办法使正房南向,即在四合院西侧加一甬道,从西侧绕至南侧,到东南人大门。但在天水古民居中却几乎没有见到这种做法,如石作瑞故居、自由路汪家大院、澄源巷张庆麟故居南院等,都是主房在全院深处的最南侧坐南朝北,整座院北向,北向开门,这从科学与美学上讲,采光不足,对阻挡冬季西北寒风不利,按照《周易》八卦方位及其象征也不理想,这种不理“风水”的做法,实际是受宅基地限制不得已的做法或另有“说法”。

当我们总体上概括了天水古民居的一些特点之后,再回到眼前的现实来俯视一下秦州古城区的古民居。在东关,有冯国瑞故居;在大城文庙旁,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南宅子、北宅子于民主西路南北两侧遥相呼应;在北关连家巷,有天水惟一的清代官邸民宅建筑——连腾霄故居,为省文物保护单位;在澄源巷之西北,有省文物保护单位哈锐故居和张庆麟故居,两处古民居或一进数院或院院并联;在西关,自由路和解放路北侧有成片的明清古民居,那里有飞将巷,有省文物保护单位石作瑞故居,有三新巷、革命先烈葛霁云故居,原国家领导人荣毅仁也在这里住过,这里还有赵家祠堂。在西关解放路南侧有育生巷。所有这些以及许多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或保护点而作为古民居区不可或缺的元素的院落宅舍,构成了历史文化古城的活的见证。

天水尚存的明清古民居,是天水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宝贵资源,是难得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