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漫画无算计不诸葛(上)
48083000000008

第8章 赤壁之战(3)

对这句极其重要的遗言,吴夫人牢记不忘,孙权却需要提醒才能想起来。这是因为人的记忆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两种。

吴夫人姐妹俩都将这句话牢记在心。吴夫人之姐过世前,再次转述了孙策的这句遗言。

在保持的时间上,内隐记忆要明显长于外显记忆。

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内隐记忆不容易受外在刺激的干扰,而外显记忆容易在受到干扰后发生遗忘。

在记忆项目增多时,会导致外显记忆的记忆数量和准确性下降,而内隐记忆不受这种影响。

吴夫人对张昭周瑜也都非常熟悉,感性化的认识远胜过孙权,也就能更加形象而深刻地理解这句遗言的意义。

炸弹!

吴夫人对那句遗言的记忆就属于内隐记忆,这是因为两次临终嘱托对她而言是最为重要的人生大事。

而孙策死时孙权还不满二十岁,猝不及防间他就要承担起一方霸主的重责,再加上他对张昭周瑜还不是很熟悉,自然就很容易将遗言抛诸脑后了。

孙权对此的记忆属于外显记忆。当然,由于临终遗嘱的重要性,只要一提醒,很快也就想起来了。

周瑜原本在鄱阳湖训练水军,听说曹操引兵相向,便星夜回奔柴桑。

想周瑜,周瑜就到!

子敬不要担心,我自有主张。你还是早点请诸葛亮来见我吧。

我也早就想投降了。

咱们意见完全一致。

程普黄盖等一班战将来访,周瑜又换了个说法。

我也早想奋力一战了,咱们意见完全一致。

鲁肃与周瑜交情最厚,知道周瑜如果能和自己一同力主抗战,那么大事可成,便对周瑜诉说了前番情事。

张昭等人也来游说周瑜。

周瑜是个坚定的主战派,他未雨绸缪到鄱阳湖演练水军,就说明了这一点。

张昭等人唯恐刘备分利,周瑜也早看到了这一点。他之所以不表明真实态度,就是要“破坏”诸葛亮的联合抗曹策略。

周瑜让诸葛亮早点来见他,就是想早点了断这桩事情,以便留出充分的时间来备战。鲁肃哪里知道,急匆匆去请诸葛亮。

将军意欲何为?

每个人都有认为自己高于平均水平的倾向,周瑜更是如此。他没把拥兵百万的曹操放在眼里,更何况孤穷刘备了。

周瑜认为凭借东吴的力量和自己的能力,足以击退曹兵,根本用不着刘备诸葛亮来帮忙。

曹操势大,不能力敌。我早已打定主意,明天面见吴侯,就劝他遣使纳降。

什么?!君言差矣……诸葛亮一看心知肚明。但他该如何破解周瑜的“逐客之计”呢?笑,唯有冷笑,能够赢得主动权。

如果周瑜对诸葛亮的冷笑置之不理,诸葛亮就一点机会也没有了。但骄傲已经溶入了周瑜的血液之中,他最受不了别人对自己言行的负面表示。

周瑜自认才华绝顶,要是自己被误认为贪生怕死之辈,自尊心是无论如何也承受不了的。

如果诸葛亮出言不逊,周瑜就可借机将其驱逐出境。

但他没想到,诸葛亮竟然会“拥护”他的主张!

我不笑别人,专笑鲁子敬不识时务啊!

诸葛先生,我怎么不识时务了?

先生何故哂笑啊?

但周瑜没料到,诸葛亮正是因为窥知了他的内心活动才故意发笑的。

诸葛先生,你刚刚还劝我家主公迎战,怎么这会儿又要劝我东吴投降了?

我有一个好办法,只要派一个文官,一叶扁舟,送两个人到曹营。曹操一看,必然立即退兵。江东可保也。

周瑜以为诸葛亮要说将孙权和自己两人送去曹营。

曹操极善用兵,即便孙膑吴起复生,也不过如此。天下英雄莫能当之。公瑾主张降曹,可以保妻子,可以全富贵。真是高见啊!

周瑜先是一怒,随后又是一喜。

怒的是诸葛亮竟敢戏弄自己,喜的是如果诸葛亮真敢这么说,自己就有理由毫不客气地将他赶走,甚至砍了他的头。

当一个人处于愤怒状态的时候,往往会放松心理防线,而将自己对愤怒源的不满倾泻而出。

利用这一心理规律来让人说出真实想法的策略就是坏心情策略。诸葛亮就是要故意激怒周瑜。

哪两个人,可退曹兵?

江东少了这两人,就像大树落两叶,千仓减二粟。这两人虽然无足轻重,但却极称曹操之心啊!

到底是哪两个人?

曹操在漳河边上建了一座铜雀台,他平生素好女色,早就艳羡江东乔公的两个女儿——大乔和小乔。这两个女子有倾国倾城之貌。曹操曾经许愿说,他一愿得天下以成帝业,二愿得江东二乔……心理感悟:人往往不是失败于对手,而是失败于自己的自尊心。

坏心情策略周瑜脸色铁青,鲁肃也吓得脸色煞白。

将军何不去寻访乔公,以千金买此二女,差人送给曹操。曹操心满意足,必然星夜撤回邺城。

这就是当年范蠡献西施的美人计啊。

你这样说,可有什么根据?!

当然有啊。曹植曾经奉曹操之命写过一篇《铜雀台赋》,这里面就写明了。

你可还记得?

老贼欺我太甚!

……置于铜雀台,日夕陪伴,颐养天年,虽死无恨也!

任何一个有血性的男人都无法容忍把自己的老婆送给敌人来避免战祸,更何况像周瑜这样顾盼自雄的人。

从明后而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揽二“桥”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俯皇都之宏丽兮,瞰云霞之浮动……死罪死罪!

我实在是不知情啊!

我意已决!

请孔明助我一臂之力,共破曹贼!

我和曹贼势不两立!

承蒙将军不弃,我愿效犬马之劳!

当年匈奴屡次侵犯我疆界,大汉天子许以公主和亲,元帝还曾经以明妃嫁之,将军何必怜惜民间两个女子呢?

将军要三思而行啊。

诸葛亮的坏心情策略一下子挑起了周瑜的怒火,逼出了他的真心话。

虽然是民间之女,但大乔是孙将军之妻,小乔是我妻。

使用坏心情策略的关键在于,导致对方心情不快的因素一定不能来自于说服者本身。否则,自己就会成为发泄对象。

我冤啊!

诸葛亮此举也是迫于无奈。这是他在东吴期间最大的一次冒险,比他后来草船借箭、借东风后逃脱等都要凶险得多。

其实《铜雀台赋》中并没有提及曹操贪慕二乔美色,想要据为己有的用心。铜雀台共有三栋楼,之间由两座桥相连。所谓的“二乔”不过是“二桥”罢了。

曹植名篇名扬天下,周瑜也是一员儒将。一旦被周瑜发现,诸葛亮的下场会极惨。

诸葛亮之所以敢明目张胆地“移花接木”,就是因为看透了周瑜是一个沉不住气的人,一旦被激怒就会立即失去理智的思考。

周瑜大权在握,总是可以找到公报私仇的机会。

周瑜后来屡屡给诸葛亮出难题,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此。

这也许是诸葛亮始料不及的。

周瑜抗曹之心更为坚决。第二天他来见孙权,提出了抗击曹操并能战而胜之的四点理由。一、曹操大本营的北方有马超韩遂未平,是曹操的后患。二、曹操所部擅长步战,与东吴在水上开战,必然落了下风。三、隆冬将至,战马缺少草料。四、曹兵远涉江东,水土不服,必然生病,导致战斗力下降。

诸葛亮随后一气呵成背诵曹植的华章也是一个关键因素。

如果他支支吾吾,周瑜就会有时间来考虑其中的真实性。

但他连贯背诵,出乎自然,就让周瑜觉得十分可信。

但周瑜毕竟不是傻子,等他发现诸葛亮对他的戏弄时,必然对诸葛亮恼怒万分。但他再也不能声张,以免被更多的人知道自己受了愚弄。

其实就算曹操真想将二乔据为己有,曹植又怎么会把父亲这种不光彩的心思写入诗篇呢?但周瑜在盛怒之时是不会想到的。

前番诸葛亮只是泛泛地说曹操并不可怕。而今天周瑜的分析,有理有据,确是极其典范的中心途径说服。

如果周瑜早一点回来,诸葛亮就没有任何机会了。

说得好!

周瑜年纪轻轻就能担当东吴的军事主帅,确实有他的过人之处。

我必定为将军奋力血战,万死不辞,只是担心将军犹豫啊。

孙权当即拔出佩剑,用力砍断面前奏案。

周瑜也将这一好消息告诉了诸葛亮。诸葛亮不由暗自佩服。周瑜的这一番分析还真是自己没有想到的。

孙权用拔剑斩案为自己的承诺加上了一道重重的保险。此后,他只能按照承诺——一致的原则,沿着抗曹的道路一直走下去,不能回头了。

刘备在这样的人才辅助下,必成东吴的大患。

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兄长,不如让他去劝说诸葛亮一同为吴侯效力,岂不美哉?

兄弟啊,你可曾知道伯夷叔齐这两个人的手足之情吗?

心理感悟:嫉妒最会蒙蔽学习的眼睛。

太对了!

周瑜本来也可以从与诸葛亮的交往中学到很多东西。

但可惜的是,嫉妒与羞愤占据了周瑜的内心,让他没法静下心来体味诸葛亮那非同一般的智慧。

所谓高手,就是悟性极高,极善向他人学习的人。诸葛亮此后在刘备新丧、刘禅初继位的时候,就是用周瑜的这套思路,将魏国发起的五路大军的进攻消弭于无形之中。

诸葛瑾知道兄弟的口才和能力远胜自己,但他的杀手锏是“手足之情”,他决定“以情动人”。

兄弟两人相见,互诉离别之情。

伯夷叔齐是古时候的贤人啊。

这两人是商末孤竹君的儿子,感情极好。孤竹君遗命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

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

伯夷叔齐活在一起,死在一起。我们也是一母同胞,却各事其主,早晚不能相见。想想伯夷叔齐,真是万分羞愧啊!

诸葛亮想到了自己和兄长之间几乎完全对等的境况,办法也就随之而来。这种办法就是镜像反制。

诸葛亮明白阿哥是来劝自己归附东吴。他当然是不干的。但该如何拒绝又不伤害兄长的自尊心呢?

既然双方的境况情形是对等平衡的,那么,你用来说服我的所有理由,都可以被我用来说服你。但我的真实目的并不是要说服你,而只是要抵制你对我的说服。

镜像反制阿哥啊,我有一个办法,能够让咱俩忠孝两全,朝夕相守!

说来听听。

诸葛亮的话里还埋下了很厉害的伏笔,如果诸葛瑾还是要强行开口,不忠不孝的罪名随时就可以反扣过去。

既然诸葛亮不肯改换门庭,那么为了东吴的利益不被分割,就不能让他留在东吴了。

周瑜想出了一个极大的难题,当下升帐,请诸葛亮来议事。

当年曹操在官渡怎么能以少胜多,击败袁绍呢?先生精通兵法,能否赐教啊。

我听说是曹操烧了袁绍的乌巢之粮,所以一战成功。

我和兄长都是汉室之臣,刘皇叔乃汉室宗亲,如果兄长和我一起侍奉刘皇叔,这就是全忠了。而且咱们父母坟茔都在北方,我们早晚祭祀拜扫,也就很方便了。这就是全孝了。你意下如何?

诸葛亮的警觉性很高,知道这是周瑜又想法为难自己了。

诸葛瑾悻悻而去。

看来烧毁粮草是以少胜多的保证啊。曹军的粮草都在聚铁山,先生久居汉上,熟悉地理,就请你率领一千兵马,去烧毁曹操的粮草!

这摆明是在为难诸葛亮。

诸葛亮可以推脱,但一推脱,就留下了无能、不肯出力的口实,将来即便破曹,也就没有资格谈分红了。

但只见诸葛亮自信满满地接令,欢欣之极离去。

没想到破曹第一奇功竟然落在我的身上,哈哈!

鲁肃来见诸葛亮,却见他整点军船就要出发。

先生此去能成功否?

周瑜担心诸葛亮是在故弄玄虚,便嘱咐鲁肃去探听动静。

但如果不推脱,用一千军马去烧曹操大军的粮草,又怎么可能做到呢?

我水战步战、马战车站,无不精通,何愁不能建这大功?

等我烧了曹操的粮草,曹操必然很快退兵,那么破曹首功不就得记在我诸葛亮的身上了?哈哈,这可真是名垂青史的荣耀啊!

我早听闻江南小儿谣云:“伏路把关饶子敬,临江水战有周郎。”你擅长陆地伏路把关,周郎只强于水战,这一次烧粮,需要水陆并用,也只有我一个人能行啊……周瑜立即传令,让诸葛亮停船不发。

先生的破曹第一功都没了,怎么还笑得出来?

哈哈哈!

公瑾是想让我知难而退。如果我迎难而上,就借曹操之手除了我。别说我带一千人马去,就是公瑾自己带一万人去,也是有去无回。子敬,你回去转告公瑾,还是好好谋划一下正面水上作战吧。另外,目下孙刘联合,可要注意同心协力啊。

鲁肃急忙回报周瑜。

我本来是想为难他的。如果让他得了这项大功,反而成全了他。更可恶的是,这小子竟然蔑视我,说我不能陆战?!不行,我得自己去,大不了我带上一万人马,既可立此大功,也让这小子看看我的厉害。

为什么诸葛亮能让周瑜相信“烧粮”是一件唾手可得的大功劳呢?这就是自信的表达方式所起到的说服作用。

而诸葛亮对周瑜施以自己最擅长的“激将”,更是极大地助添了说服力。

周瑜此前排挤、为难诸葛亮主要是唯恐刘备借力东吴掠美,是出于组织利益的考量。

但当周瑜多次和诸葛亮较量都落了下风后,周瑜心底的嫉妒之火就被点燃了,矛盾的重点已畸变为个人能力之争。

自信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哪怕是假装出来的自信,也同样如此。关键在于,假装自信一定不能留下任何犹疑的蛛丝马迹。

自信的表达方式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周瑜诸葛亮都是当时最杰出的人才,一旦他们将主要的精力用于斗智内耗,那么破曹大业就岌岌可危了。

而周瑜态度的转变,也进一步坚定了诸葛亮故弄玄虚的决心。若不如此,他的正确意见就很难被采纳;他的合理功劳也无法得到承认;日后刘备方就不能名正言顺地从破曹中分得利益。

而周瑜又想出了一个针对诸葛亮的釜底抽薪的毒计。他想秘密请来诸葛亮的主公刘备,将其杀掉。

心理感悟:自信是达致他信的捷径。

所幸诸葛亮始终保持清醒。但他既要有效保护自己,又要尽力将内斗转化为对敌斗争,其难度可想而知。

曹操战败后,立即召集文武商议。

我自幼和周瑜是同窗好友,情同手足。我愿意到江东去,说动周瑜来降。

刘备不知是计,欣然前来。幸得关羽在旁侍卫,吓得周瑜不敢动手,刘备这才平安而去。

周瑜的谋划没有成功,恰好曹操遣使来下战书,他就将一腔怒火尽情发泄到使者身上,当即撕毁战书,并将使者斩首。

曹操大怒,发起进攻。双方首战,周瑜得胜。曹操怒责水军都督——原荆州降将蔡瑁。蔡瑁不敢怠慢,拿出十二分解数操练。

曹操颇为识人,蒋干的能力他是了解的。但是蒋干自信的表达方式发挥了作用,曹操竟不由自主被他说动。

那就拜托你啦,小蒋同志。

周瑜得知,连夜乘一艘小船直奔曹军水寨观看操练。这一看,不禁大吃一惊。原来蔡瑁张允二人,精通水战,如今受了曹操严责,更是拼命。

听说蒋干来访,周瑜一条妙计涌上心头。

他吩咐手下诸将几句,便带领他们出门迎接蒋干。

子翼兄远涉江东,是不是给曹操当说客来了?

需求抑制蒋干愕然良久才回过神来。我与足下离别日久,特意来叙叙旧的啊!

作为一个好的说客,要善于应对各种意外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