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漫画无算计不诸葛(上)
48083000000009

第9章 赤壁之战(4)

像这样被周瑜直接揭破此行目的后,蒋干决不能迟疑半晌才辩解说为叙旧而来,而是应该哈哈大周瑜准备采用的办法就是强行抑制蒋干的需求,让他的“劝降之语”得不到发泄之处。当然,周瑜最终的目的是借此设好一个圈套, 让蒋干在极度压抑的状态下,别无选择且又如获至宝般地钻入这个圈套。

是我误会了,我还以为你是为曹操来当说客的呢!

这家伙都笑半个小时了!

笑,以转移周瑜的注意力, 并利用这短暂的缓冲想好应对之策。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周瑜传令举行盛大的宴会款待蒋干。

周瑜准备采用的做法叫做疲劳战术。

人在疲惫的时候,判断力和警觉度都会下降,从而也更容易被说服、被欺骗。

最常见的疲劳战术的应用就是在审讯领域。当审讯者采用“睡眠剥夺”这种最极端的疲劳战术后,即便是铁打的汉子也抵挡不住。

周瑜聚齐文武,就是让这些人轮番与蒋干交洽,或恐吓或纠缠,或插科打诨,或无理取闹,目的就是让蒋干疲劳不堪。

由太史慈担任监酒,酒席之上只能叙旧,凡提及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者,立斩不赦!

子翼是我同窗好友,虽然从江北而来,却不是曹操的说客。

大家不要见疑啊。

我招,我全招……疲劳战术子翼,当初九江同窗时,想不到我周瑜会有今天吧?以你的大才,这也不足为奇啊!

哈哈,大丈夫在世,遇到知己之主,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口似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

蒋干彻底绝望了,想赶快打道回府。但周瑜不会让他这么容易就走的。

今日之会,乃是江左豪杰之会,不醉不休!

周瑜饮到酣处,拉着蒋干步出帐外,参观东吴雄壮的士兵和充足的粮草。

满座欢声笑语,觥筹交错,唯独蒋干内心凄苦,却又要强打精神对付东吴群英。

蒋干好不容易熬到夜深席散,周瑜请他到寝帐抵足而眠。周瑜倒头就睡,不时呕吐,狼藉满床。蒋干困极,却又无处可睡。

蒋干看帐中案上文件书信堆叠,不由起了偷看之意。翻动片刻,只见有个信封上写着“蔡瑁、张允谨封”,拆开一看,不由大惊。

蒋干惊而后喜。

喜的是虽然劝降不成,却探听到蔡张与东吴勾结的铁证。

蒋干急忙将密信藏于衣内。

蒋干哪里能睡得着?而周瑜睡意正浓,不时口出梦语。子敬,我让你看操贼之首!

周瑜深知蒋干是个懦弱无能却不自知的人。如果没有此前的需求抑制和疲劳战术,就是再借他一个胆,蒋干也不敢偷窃密信。

我床上怎么睡了个人?!

都督昨晚请同窗蒋干共寝,怎么忘了?唉,真是酒后误事啊。我有没有说过什么被蒋干听去了?

江北有人来了,蔡张二都督说急切间不能下手……小声点!

心理感悟:当你被逼得只有一条路可走的时候,还是要先想一想这是不是圈套。

周瑜解衣再睡,鼾声顿起。

蒋干当即起身,偷偷赶回江北。

四更时分,有人入帐呼唤周瑜。

蒋干急闭双眼,装作沉睡。

周瑜安排来人唤醒的那段对话,有画蛇添足之嫌,因其内容与密信雷同,蔡张无须再冒险派人来重复。如果蒋干是在神志清醒而精力充沛的状态下,是不难判断出来的。

曹操听后大怒,当即下令唤蔡瑁张允来见。

尚未纯熟,不敢轻进。

等你水军练得纯熟了,恐怕我的脑袋就已经献给周瑜了!

我们比窦娥还冤啊!

练兵练得怎么样了?

蒋干赶回曹营,把密信交给曹操,将各项情形一一详述。

蔡张二人本来就畏惧曹操,见曹操发怒更是不知所措。曹操当即下令,将二人推出斩首。

所谓错觉相关,就是指人们非常善于在本来毫无联系的事情之间建立联系。而这种联系貌似还经得起逻辑推理。

曹操神志清醒、精力充沛,为什么也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呢?其根源在于错觉相关。

错觉相关1969年,查普曼做了一个很有名的实验。

他要求32名心理医生使用罗夏墨迹测验来诊断男同性恋者(当时,同性恋普遍被认为是心理疾病的一种,这一观点现在已经被否定)。

主试者简单询问被试,以诱导出被试的生活经验、情感、个性倾向等心声。被试在不知不觉中便会暴露自己的真实心理,因为他在讲述图片上的故事时,已经把自己的心态投射到情境之中了。

这些心理医生观察了大量的测验结果,认为相对于其他男性而言,男同性恋者更加倾向于将墨迹解释为:(1)臀部或肛门;(2)生殖器;(3)女性打扮;(4)性别模糊的体态;(5)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特征的体态。

像这个!像那个!

事实上,这些反应与同性恋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查普曼据此认为,绝大多数的心理医生是基于对同性恋的刻板印象而形成了这一种错觉相关。

别戴有色眼镜看我们!

这看上去像什么?

这使你想到什么?

罗夏墨迹测验是最著名的投射法人格测验,由10张经过精心制作的墨迹图构成。其中7张为水墨墨迹图(5张为黑白墨迹图,2张在黑白墨迹图上附有红色墨迹),3张为彩色墨迹图。这些图片在被试面前以特定的次序出现.

蔡张二人不战而降,曹操对他们的忠诚品格早就打上了问号。加之对东吴首战告负(这本是一个随机事件,也不能决定整个战役的结果),让曹操觉得蔡张没有尽力。

蒋干偷回的密信更起到了导火索的作用。而且蒋干颇善于运用自信的表达方式来强化自己的说服力。

当曹操把这几个因素联系起来,从而得出了符合逻辑的结论:

蔡张确实是在和周瑜勾结。

没错!

另外,帐内没有其他的谋士在场,不能为曹操提供第三方的客观意见。蔡张人头刚落地,曹操就醒悟了过来。

但出于维护面子(自身行为的前后一致性)的需要,曹操还是不会认错的。面对下属的疑问,只以这两人怠慢军法,而被斩杀的说辞了事。并任命毛玠、于禁为水军都督,替代蔡张。

消息传来,周瑜大喜。

人都有炫耀的心理,尤其是自尊心受到过极大压抑的人,一旦功成名就后,必然要向那些曾经蔑视过自己,打击过自己的人昭告。

这就是人人高于平均水平的倾向性,具体到某一个体,就是:

我肯定高于平均水平。进而扩延至我是天下第一。

周瑜让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动静。如果诸葛亮对此妙计识看不破,就足可证明自己还是高他一筹的。

恭喜都督啊!

何喜之有?

周郎的妙计,只能瞒过蒋干,让曹操斩了蔡张。哪里能瞒过我啊!

周瑜接连被诸葛亮挫败,甚至是戏耍,自尊心受到了很大的伤害。现在,他终于有机会好好炫示一番了。

不除蔡张,东吴很难占到上风。正好蒋干前来,周瑜必然要利用这一机会。但诸葛亮对周瑜能否利用好这一大好机会并没有把握。实际上,他自己也还没想好利用这一机会的良策。

人人高于平均水平你千万别把这些话告诉公瑾。他要是知道了,恐怕要寻隙害我啊。

带上它走吧。

让别人愧疚也是一种施惠。你可以利用别人的愧疚心理,轻易地索取适当的回报。

周瑜闻报果然大怒,决意立斩诸葛亮。次日,周瑜升帐。

水路交战,以何种武器为胜?

弓弩为先!

但鲁肃是个不善作伪的人。诸葛亮从鲁肃的肢体语言上就可判断出周瑜的计策已经成功(当然,当诸葛亮了解了周瑜之计后,还是由衷地佩服)。

诸葛亮本可以假装不知,满足周瑜的炫耀欲。但如果诸葛亮示弱,日后的战争红利就别想多要了。

即便这样做会激怒周瑜,诸葛亮也是在所不惜,别无选择的。

周瑜本来就是要加害诸葛亮的,和鲁肃汇报与否并无因果关系。

但诸葛亮事先点明后,却让鲁肃觉得是自己的汇报导致了这一点而心有不安。

没问题。什么时候要这十万支箭呢?

军情紧急,十日之内能否完成?

十日之内造十万支箭简直是天方夜谭。但周瑜有“军情紧急”和“两家联合”这两把“尚方宝剑”,诸葛亮是无法推脱的。

周瑜这一招属于“杀人不见血”的暗招。就算你多争取了工期,他还可以在很多环节暗中使坏,总能让你无法如期完工。

心理感悟:一般来说,满足他人的自尊需求,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义务。

说得好!现在军中正缺利箭,烦请先生监造十万支箭备用。我们两家联合抗曹,请先生不要推辞啊。

但周瑜太过于强调“光明正大”地杀人,正是他的这种“心理局限”,让诸葛亮一次次死里逃生。

我是放火专家!

现在播送天气预报……诸葛亮有预测天气的能力并非小说对他的神化。

邵伟华先生写的周易与预测方面的书,里面就提到1984年9月17日,身在西安的他预测北京10月1日至10月10日的天气,结果测对了7天。邵先生所用的就是古老的周易卦术。

诸葛亮最清楚曹操的兵力和实力,那么,他为什么还是自信满满来到东吴,想要凭借一己之力为刘备赢得立身之基呢?

以弱胜强,必须借助外界的资源。

此前诸葛亮借火攻之威两次击败曹兵,这一次也不例外。

时值隆冬,刮的是西北风,而曹操在北岸,在南岸放火只能烧了自己。诸葛亮算出了有两次异常天气可供利用。

一次是风向逆转,刮东南风;另一次则是这之前的浓雾天气。

刮东南风时可以进行火攻,浓雾天气也可以发起进攻。但雾攻毕竟没有火攻厉害。

十日恐怕太长,可能会耽误大事。

周瑜狂喜,以为诸葛亮自己往枪口上撞。但往往越是这种时候,越需要逆向思考。

先生认为几天可以完成?

只需三日。

周瑜一相情愿地认为诸葛亮主动钻进了自己设下的圈套。诸葛亮当即和周瑜定下了军令状,辞别而去。

周瑜以为诸葛亮想强撑面子,然后寻机逃跑。如果是这样,倒也不是非杀他不可。因为诸葛亮主动认栽,他的面子就找回来了。

诸葛亮跑了,抗曹的胜利果实也就没资格分享了。

周瑜又派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动静。

诸葛亮本来还未想好大雾之日如何利用,但被周瑜这么一逼,立即想到了可以利用大雾做一做文章。

既然要利用雾天,诸葛亮决定要充分地塑造自己神鬼莫测的高大形象。

先生,你这是自寻死路啊!

我叮嘱你不要将我的话告诉公瑾,但你偏偏不听,结果惹急了他。现在他故意要置我于死地。就是你把我推进了火坑!

鲁肃内疚不已,就像他欠诸葛亮一个恩惠没还一样,当诸葛亮向他提出要求时,鲁肃是无法拒绝的。

你借我二十艘船,每艘船上配三十名军士,船上用青布为幔,每船还要束一千个草人。三天后,我请你到江边看箭吧。

怎么可能三天造十万支箭啊。还望子敬救我一命。

你已经立下了军令状,我怎么救你呢?

你小子是要借船开溜啊!看来你还是斗不过周瑜的。

子敬,这次你可千万别告诉公瑾了。否则我的妙计就不能成功了。

子敬,请跟我去取箭!

叫上鲁肃的原因是这些船都是鲁肃的部下,当鲁肃在场时,绝不会不听号令的。否则,等到曹军箭如雨下之际,不明就里的军士必然掉转船头回撤。

诸葛亮就是有通天本领也指挥不得。

鲁肃判定诸葛亮是要开溜,怎么肯陪他去呢?

鲁肃担心诸葛亮逃跑自己脱不了干系,所以还是向周瑜如实回报了。

周瑜判定诸葛亮多半是要设疑兵之计好开溜。他同意鲁肃借船给诸葛亮,希望他就此消失。

诸葛亮安稳地连喝了两天酒,到了第三天的四更时分,叫上鲁肃一起上路。

自信的表达方式真是一件法宝,让鲁肃不得不信。

箭在何处?

不用多问,去了就知。

大雾弥漫,船虽逆风而行,但也很快就来到了曹军水寨边上。诸葛亮命令船上军士擂鼓呐喊。

很多人以为诸葛亮此刻必然是压力很大。其实这一刻几乎是诸葛亮在江东最为放松愉悦的时刻。其原因有二。

第一,人的第一需求就是自身的安全需求。

当不确定的危险迫近时,人的本能反应就是逃避,或阻隔危险向自己靠拢。此刻,大雾弥漫,曹操摸不清东吴底细,决不会随便出击迎敌。

雾朦胧,鸟朦胧!

人的第一需求但一旦曹兵随后来追,诸葛亮是不是很容易被擒获而前功尽弃?事实上,第二,不熟悉的事情也是一种潜在的危险,毛玠于禁这两个外行没有在雾中水战的经验,所以他们也会先求稳自保,待了解了情况后再做决定。

曹操调来近万弓箭手施射,十万支箭没用多长时间就射完了。等到天色将明,曹操及毛于等人醒悟过来,诸葛亮早已大功告成,开始撤退了。

鲁肃亲眼看着诸葛亮在万箭齐发中谈笑自若,潇洒饮酒,顺利“借”来十万支箭而自身毫发无损,不由对其惊为神人。

等到曹操派人去追,诸葛亮早已飘然远走。

诸葛亮早就考虑到了这一点。他去时是逆风,而回程则是顺风顺水,肯定能功成身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