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漫画无算计不诸葛(上)
48083000000007

第7章 赤壁之战(2)

再说了,兵法有云:“寡不敌众,胜败乃兵家常事。”

当年韩信辅助高祖,也不是全胜,但到后来垓下一战而成就大业。我辅助主公,也正是如此。目下正是软食和药的调和阶段,等到时机成熟,硬食猛药一下,毕其功于一役也。这哪里是那些只懂得夸夸其谈、沽名钓誉之徒能够了解的呢?我这人心直口快,子布先生莫怪啊!

得了重病的病人,应该先用小米粥喂食,再用平和的药来调节。

等到心腑调和,再喂食肉食,加猛药以疗治。这才能拔去病根。

如果不待气脉缓和,就痛施猛药硬食,这个人就很难活了。

现在曹公屯兵百万,猛将千员,龙骧虎视,平吞江夏,公以为何如?

诸葛亮一看,这个人是余姚人虞翻虞仲翔。诸葛亮从未到过江东,为什么一眼就能认出虞翻呢?

东吴一方只需稍变言辞,就可以另换一人用同样的方式发起新一轮的攻击,而诸葛亮显然不能一遍遍重复刚才对付张昭的辩词。

鲁肃不知不觉中就把老底交代了。

所以,诸葛亮一看说话人的容貌神态,就知道是谁了。

诸葛亮早就判定,自己到东吴将要和东吴的精英群体打交道。如果事先不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就很难打开局面。所以,他从和鲁肃渡江开始,就不着痕迹地探听东吴主要文臣武将的情况。

张昭的基本论调就是借抬高曹操这种手段来达到贬低诸葛亮,让诸葛亮斯文扫地的目的。其杀伤力非同小可,尤其是当东吴这方人多势众,威力就更加强大。

虞翻的做法仍然是通过美化曹操设定语言圈套。

曹操收拢了袁绍的残兵败将和刘表的乌合之众,军无纪律,将无谋略,即使有数百万人,也不足为惧!

哈哈!军败于当阳,计穷于江夏,动辄求救于人,还敢说不足为惧。真是掩耳盗铃啊!

对方人多势众,如果诸葛亮每次都是用中心途径来应对,是难以抵挡的。他决定换一种方式反击。

东吴方一再抬高曹操,已经将曹操“打造”成一件分量极重的说服武器了。但凡事有利必有弊,这件武器不但能伤了诸葛亮,也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漏洞。

既然曹操如此厉害,但如此不堪的刘备还是奋然与之抗争,这是何等的勇气和气概!

反观江东,兵精粮足,又有长江之险,却想要向曹操屈膝投降,这是何等的无能和懦弱!

诸葛亮先是抬高了江东的实力,然后反戈一击,讥笑江东群儒坐拥如此实力却不敢奋然迎战。强烈的反差带来了强烈的羞耻感,虞翻无言可对。

给我找个地缝!

座上的步骘一看抬起曹操这块石头会砸了自己的脚,就弃“曹操”不用。

孔明你是仿效苏秦、张仪之辈,想用三寸不烂之舌来游说江东吗?

我家主公只有数千仁义之师,怎能抵挡百万残暴之众呢?退守夏口,只是静待时机罢了。你们江东兵强马壮,人才辈出,还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却劝你们的主公向曹操投降。这也太可笑了。看来,还是刘豫州能算得上不惧怕曹操了。

这等于是用东吴群英打造出来的强力说服武器来对付他们自己了。实际上,诸葛亮这是偷换了辩论的概念!

步骘的方法是对的,但显然选错了“工具”。苏秦、张仪这两人在战国时期均建立了不俗业绩。

这样不但贬低不了诸葛亮,反而是赞美了诸葛亮。

你虽然知道苏秦张仪是舌辩之士,却不知道他们是豪杰之辈。苏秦曾担任六国丞相,张仪也两次担任秦国丞相。这两个人都有匡扶社稷之能,哪是那些守株待兔、畏刃惧剑之徒所能比的。你们刚听到曹操的夸大伪诈之词,就吓得犹豫不决,哪里能和苏秦张仪相比呢?!

诸葛亮通过“曹操”、“苏张”,两者并用,形成强烈反差,一下子又将江东群儒推向了胆小怕死、百无一用的耻辱台上。

步骘看出美化曹操只能让己方处于被动,但薛综却认为美化曹操的程度还不够,他还要神化曹操。

错!古人云:“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也,乃天下人之天下也。”所以,尧会把天下禅让给舜,舜会把天下禅让给禹。其后,成汤放桀,武王伐纣,列国相吞,汉承秦业,以至于今,天数将终于此也。

现在曹操已经有天下三分之二,人人归心,只有刘豫州不识好歹,非要和他相争。真是以卵击石,哪能不败?

孔明,你认为曹操是个什么人啊?

汉贼也!

平心而论,朝代更替是很正常的事情。但这句话不该由薛综来说。俗话说,吃人嘴短,拿人手短。你薛综祖宗历代,本是汉臣,广食汉禄。

从互惠原理的角度来看,是有责任有义务加以回报的。

为了达到合法的目的,不惜采用非法的手段。很多人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往往会使出这一招。薛综料定诸葛亮无可反驳。毕竟,谁能抗拒天命的安排呢?!

但宣扬天命与天数的人是不能免于被“道德”这种武器所攻击的。不同立场的人都能将“道德”作为自己的武器,而使用者自身的水平决定了道德攻击的威力。

薛综不惜搬出“尧舜禹汤”,并用历朝历代的更替来说明天命已归曹操。

诸葛亮恰好是一个使用道德攻击的高手。

人生于天地之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我以为你累代食汉室之水土,一定是思图报答汉室。一旦听说有奸贼祸害国家,立即会发誓共同戮杀。现在曹操的列祖列宗叨食汉禄已经四百多年,不思报效,反而早有篡逆之心,天下共恶之!你竟然却认为天数归之,真是无君无父之人!我连和你说话都觉得羞耻!

不再多说了!

曹家历代也是出自名门,吃得更多,拿得更多,显然应该回报得更多。现在不但不回报,反倒要抄了人家的家。而你薛综,竟然堂而皇之为其鼓而呼,这从道德上是不符合的。

历史上篡位的臣子都会承受着巨大的道德压力。为了缓解压力,他们往往要假托谣谶,制造许多天谕神示,利用神秘力量来宣示自己篡位的合法性。或者将原先的君主进行“非道德化”的描黑丑化。而像薛综这样直接宣扬篡位合法性的,还真是少有。

好!好!

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却是相国曹参之后。

你的主公刘豫州虽然自称中山靖王的后裔,却无据可考,眼下更只是一个织席贩履的庸夫, 哪里能和曹操相抗衡呢?

心理感悟:“道德”是威力最大的说服武器。

这家伙从“血统论”入手,其宗旨是贬低刘备,以间接贬低诸葛亮。诸葛亮认出此人是陆绩陆公纪。

宝宝乖。

诸葛亮一笑,用手做了一个往怀里放橘子的动作,陆绩顿时羞红了脸。

您不就是那个在袁术宴席上偷橘子的陆郎吗?且坐好了,听我慢慢说来……陆绩当年“小偷小摸”的行为,本是出自一片对母亲的孝心。所以,在将他的事迹收入《二十四孝》时,人们为了美化他,故意用“怀”字取代了“偷”字。但不论如何,这件事就算不违道德,也是孩子气的。

陆绩可是一个大名人,六岁时就红遍大江南北了。当时,这个少年才子去九江见袁术。袁术用红橘招待他,他偷偷拿了几个装在怀里。辞别弯腰作揖时,红橘滚落在地。

袁术笑他偷柑橘。陆绩不好意思地说是想拿回去给母亲尝个新鲜。

诸葛亮当众提出后,等于是将陆绩定义为一个“小儿”,两者之间就不再是平等交往的关系了。

诸葛亮还话中有话,隐隐含有“连一个偷橘子的孩子,都能成长为东吴杰出的谋士,为什么还要以出身和血统来羞辱别人呢”的意思。

虽然我江东才俊,都被你强词夺理,我倒要问问你,你研读什么经典?

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哪里能兴邦立事?古有伊尹、姜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都有匡扶宇宙之才,却不知道他们生平研读何样经典?哪里像那些书生,只能在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

诸葛亮面不改色、对答如流,江东群儒不觉黯然失色。但犹有张温骆统等人想要发难。诸葛亮此时已经进入了最佳的辩论状态,哪里还会害怕呢?

听我的问题!放马过来。

当年汉高祖,出身不过是泗水亭长,却开创了大汉四百年的基业。我主公就算不是汉室宗亲,但他仁慈忠孝,天下皆知,为什么要以织席贩履为耻呢?你这不过是小儿之见,不足与高士论辩。你自己不觉得羞耻吗?

诸葛亮的目的是要说服孙权联手抗曹的。

舌战群儒只是一种为说服孙权而争取的手段。但当局者迷,诸葛亮也迷失在将手段视为目的的误区了。

孔明是当世奇才,前来帮我们抗曹。大敌当前,你们不去好好想想怎么应对,却在这里用口舌难为孔明,是何道理?吴侯正在等候诸葛先生。先生快前往相见吧。

幸好老将黄盖从外面进来,一声断喝,解了诸葛亮的羁绊。黄盖和鲁肃交好,是主战派的骨干。

诸葛亮顿时醒悟过来。就算江东群儒全部被自己言辞击败,难道他们就能转而抗曹了吗?人的观点一旦公之于众后,越是被别人辩驳,反而会越是维护自己的立场。这是一致性原理在作怪。

鲁肃的意思是,千万不要如实描绘曹操的实力,一定要贬低他,只有这样,孙权才有可能扔下畏惧之心,奋起迎战。

但诸葛亮是不可能这样做的。如果他说曹操不堪一击,孙权就会勇气满溢,立即宣战。但这样就根本用不着刘备帮忙了。

诸葛先生,你去见吴侯,可千万别忘了我当初提醒你的话啊!

诸葛亮就坡下驴,跟着黄盖去见孙权。

先生的这些金玉之言,为什么不去对吴侯说,跟这帮酸儒辩论有什么用呢?

黄盖一致性原理诸葛亮非但不能说曹操实力孱弱,反而要添油加醋说曹操十分强大,非得孙刘联手,才有可能与其对抗。

但如果将曹操说得超级强大,很容易吓着孙权,孙权就很可能向曹操投降了。由此可见,说服孙权联手抗曹的难度极大。这也是对诸葛亮的最大考验!

随着谈话的进行,孙权也就可以趁势了解更多的信息。不过,诸葛亮没有按孙权的套路来。

刘豫州兵不满千,将只三四人,加上新野城小无粮,怎么能抗拒曹操呢?

明知故问正是开启话题的一种高明手法。孙权选择了谈话对象最得意的事情设问,等于是施惠于人,让人可以顺势畅谈自己的得意之举而没有炫耀之嫌。

听说你近来在新野辅佐刘备,和曹操多次交手,不知胜负如何啊?

马步水军共有一百多万。

曹操本来就有青州军四五十万;平了袁绍,又得兵四五十万;中原新招二三十万;今又得荆州之兵二三十万。这样算来,连一百五十万都不止呢。

那曹操手下战将谋士有多少呢?

何止一两千人!

心理感悟:你孜孜以求的目的,也许仅仅是别人的手段!

我担心吓着你们江东人,这还是往少里说的呢!不信,我就来给你们算算账!

孙权倒吸一口凉气,自己只有精兵数万,怎么能抵挡曹操一百多万人马呢?

哪里会有这么多兵马呢?其中不会有诈吧?

曹操共有多少兵马啊?

孙权不由黯然。但作为独霸一方的诸侯,孙权内心还存有一定的幻想。

现在曹操平了荆楚,还有什么打算吗?

既然如此,战与不战,请先生为我决断吧!

曹操已经快要平定天下了,刘豫州也不是他的对手,将军还是自己量力而为吧。

如果能与曹操抗衡,那就早点和他决裂。如果不能与他抗衡,我倒是有个办法可以保全。

请问先生有何办法?

何不听从众谋士的话,投降曹操呢?

当然是要一鼓作气,攻取江东了!诸葛亮说服孙权的办法和江东群儒一样,都是抬高曹操。但诸葛亮的目的却不是为了贬低孙权,而是为了抬高刘备,让孙权觉得抗曹少了刘备是绝对不行的。

请教呢?

这计策还用你大老远跑过来告诉我啊?我要是想投降,何必向你沉默是对付伶牙俐齿的最佳武器。

诸葛亮见此赶紧火上浇油。

将军你如果不早做决断,就来不及了。

哼!既然曹操如此强大,那为什么刘豫州不投降呢?

古语云,寡不敌众,弱难胜强。将军如不早日投降曹操,江东士民势必生灵涂炭了!

诸葛亮的这番话,让孙权觉得自己给刘备提鞋子都不够格,他的自尊心怎么能受得了?!

刘豫州怎么能向曹操投降呢?田横是齐国的壮士,尚且守义不降。何况刘豫州是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如水归海。目下虽然事业未成,但怎么能屈膝事人呢?

诸葛先生,你是怎么说话的?要不是我们吴侯宽宏大量,你今天麻烦大了!

哼,堂堂吴侯,怎么如此不能容人?我明明有破曹良策,却不来问我。那还要我来干什么?

刘豫州虽然新败于长坂坡,但关羽率领的精兵就有一万人,刘琦手下的江夏人马也有一万。

而最重要的是,曹操之众,原来疲惫,已经是强弩之末。

加上北方之人,不习水战,荆州兵马,虽精水战,却和曹操并不齐心。这样看来,曹兵虽多,何足为虑?!

我马上去见主公,让他来向您好好请教!

子敬,真是带来个“高”人啊!

原来孔明有良谋,怪我,没有好好向他请教,几乎误了大事!

只要诸葛亮一张嘴,情形就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孙权立即整束衣冠,来见诸葛亮。

刚才我一时性起,冒犯尊严,还请先生宽宥!

刚才我言语冒犯,请恕我不敬之罪!

以气制气,胜过辩护解释。事情都是诸葛亮挑起来的,但他盛“气”凌人,反而让鲁肃觉得孙权亏待他了。

宾主再度言欢,孙权主动提出了联手抗曹的想法。

刘备只有数千人马,战将也只数人。这么一点实力,怎么能和我联合呢?

我刚才也责怪诸葛亮了。

没想到他说主公您不能容人呢。他明明有破曹之策,您不去问他,反而问他是战是降,他还老大不高兴呢!

前半段话是为了突出刘备的实力和孙权方是相差不大的。如果不是势均力敌,将来“分赃”也就很难均衡。

后半段话则是鲁肃以前最想让他对孙权说的。以前他不说,是因为时机不成熟。现在孙权已决定联手,那么就该“贬低”曹操,以增强孙权的自信了。

吾意已决,联刘抗曹,再不复议,即日起兵。

诸葛亮以为自己的冒险行动已经大功告成。但他不知道,艰难的旅程才刚刚起了个头。

再说张昭等人急急来见孙权,如此这般又说了一通。孙权刚才被诸葛亮激起的豪情已经消退,态度有所动摇。

孙权听了不由心花怒放。选择性倾听是人类的一种痼疾,孙权当然是不能幸免的。

选择性倾听鲁肃听说后也连忙去见孙权,如此这般也表达了一通。

你先退下,容我再想想。

孙权寝食不安,犹豫不决。母亲吴夫人得知后,就来探看。

儿子,你为什么事操心成这样啊?

傻孩子,你怎么忘了我姐姐临终前所说的话呢?

我是夙夜不忘,你怎么就想不起来了呢?!

呀!对呀!

心理感悟:破解“生气”的最好办法是“以气制气”。

不是孙权优柔寡断,在重大决策面前,一个毫无经验的人,甚至是很有经验的人,也经常会患得患失。

诸葛亮刚才应该趁热打铁,让孙权举行一个盛大的仪式,广为宣传“孙刘联手抗曹”的重大决策。须知,越是公开的承诺,越是具有强大的约束力。

曹操有吞并之心。

我想和他一战,可担心寡不敌众。

想投降,又担心曹操不能相容。

吴夫人姐妹两人共事孙坚。孙坚早死,长子孙策奋力创下江东基业,但也不幸早逝。

孙策死前曾经留下一句遗言。

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所谓内隐记忆,是指人并非有意识地知道自己拥有这种记忆,它只在对特定任务的操作中自然而然就表现了出来,这种记忆也被称作无意识记忆或潜意识记忆。

外显记忆则是有意识地从自己的记忆中调取出自己先前存储而此刻需要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