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远古战争史
48007800000020

第20章 春秋时期战争(8)

第七三驾战役的经过

一、一驾之役

周灵王九年(公元前563年),晋悼公十年,鲁襄公十年,宋平公十三年,卫献公十四年,曹成公十五年,齐灵公十九年,九月,晋悼公会鲁、宋、曹、卫、菖、邾、滕、薛、杞、小邾诸侯,及齐世子光军伐郑。会师丰首(河南省通许县西北)。此时郑国发生政变,公子子孔执政。晋悼公令诸侯军增筑虎牢城,留兵戍守。晋军则进占郑属梧;制两城,由士鲂、魏绛担任守备,与虎牢成犄角之势,控制郑国。晋军在黄河南岸占据桥头阵地,形势所趋,楚令尹子囊也率军北上,支援郑国。十一月,晋中军元帅荀莹率上军及诸侯军到阳陵,楚军正在北进,晋军统帅荀莹认为还不是与楚决战的时机,决定按照疲敌战略的作战方案,作战略退却。并说:“今我逃楚,楚必骄,骄则可与战矣”。上军将领栾黡反对敌前退却,他指出:“逃(避)楚,晋之耻也,合诸侯以益(加)耻,不如死,我将独进”。栾黡的行动,导致了晋军全部前进。

己亥,晋军与楚军夹颍水列阵对峙。荀莹不能控制全军。以战略全局而服从和迁就栾黡的局部鲁莽行动,造成了晋军行动的被动。这一现象为郑国大夫公孙迈(子)所看穿,认为晋没有与楚真正作战的决心,晋军必将撤退。晋退,楚必围郑,反正晋要撤退,不如从楚促使晋军北撤。于是郑派出代表渡颍水与楚订盟。晋将领十分愤慨,栾黡主张移兵攻郑。荀莹认为不可。因为晋军只能出动一少部分兵力,难以与楚全军相抗,而且一旦攻郑,楚军一定相救,这样晋不但不能取胜,反而为诸侯所取笑,“不如还也”。于是,晋于丁未(十一月二十四)和诸侯军侵扰郑国北郊后,退出郑境,楚军也收兵返回本国。晋军在一驾战役中始终进退自如,掌握着主动权。

二、二驾之役

周灵王十年(公元前562年),多年来受南北交侵的郑国,深为介于晋、楚两霸之间而忧虑。在权衡各种关系后,饬边境守军向宋国挑衅,激怒宋军对郑进攻,郑军随之向宋反击。郑、宋发生战斗,晋很重视,出动较大规模的兵力向郑进攻,荀莹率领的晋新军和齐、宋、卫军于四月己亥(十九日),到达郑国首邑附近,各军占据的位置:

(一)晋荀莹指挥的新军,进抵郑西郊。

(二)齐太子光和宋向戍军先行侵入郑境,推进到东门外地区。

(三)卫孙林父军推进到郑北郊地区。

各国诸侯相会于北林,兵力集中后,向南扰前许属各地,企图引诱楚军出动,而击破之。旋即右转回军到琐,进围郑首邑,并于南门外举行大检阅以示威,郑以楚没有来援:而向晋屈服,并求和订盟。七月定盟于亳,提出的誓词如下:

(一)凡我同盟,毋蕴年(屯积收获),毋雍利(专山河之利),毋保奸,毋留慝,救灾患,恤祸敌,同好恶,奖王室。

(二)违反盟约,司慎司盟、山川群神、先王先公、七姓十二国之祖,明神殛(诛)之,失民,丧命,灭族,亡国。

赌咒式的盟词,限制不了形势的发展,很快成为一纸空文。楚军北来进入郑境,郑又反过来否定盟约,迎接楚军。楚军到郑,晋军已离开郑境,楚军又扑了空,长途跋涉行军往返无所收获,战略上被动,将士疲困不堪,国力随之大为损耗。二驾之役,就此结束。

三、三驾之役

楚于第二次进军伐郑,也深知独力难以胜晋,乃遣使臣乞师于秦,秦国派遣右大夫詹率军助楚。楚令尹子囊军,于是年九月与秦会师,北上伐郑,按原来郑大夫公孙子展提出的:“迎接楚军,借楚拒秦,导(引)楚伐宋,引晋前来。晋胜则降晋,楚胜则服楚”的策略,郑公决定请和于楚,又挑衅于宋,这样使大局迅速发生了变化。

(一)楚接受郑求和,谢绝秦国,锋芒指向宋国。

(二)楚、宋战争发生,郑派兵参加,东方兵连祸起。

宋向晋告急,晋军统帅荀莹判断:楚向宋借兵是因楚连年奔驰,疲劳不堪。我一岁之间再度出兵,楚岂能再来?故我应当表示出强大姿态,以坚定郑的向心力,于是采取措施:

(一)大会诸侯。

(二)全军出动,向郑进军。

晋联合各国诸侯军郑推进。郑则采取预定的一方面向楚求援,同时又向晋求和的两面政策。但往楚求援的大夫、太宰竟被楚无理扣留。往晋请和代表大夫王子伯骈,向晋表达了求和的真诚愿望。因为在三驾进军中晋悼公禁止侵掠,宽释郑俘,以示仁德,郑深受感动,表示归服。九月甲戌,晋派下军主将赵武为代表,进城与郑缔结联盟。郑子展代表郑公到晋营地与晋悼公订盟立约,郑完全站到晋方,荀莹三驾进荤获得战略上的全部胜利。楚则以南度被劫进军,疲于奔命,对晋方大会诸侯,出动全部兵力援郑,与郑订盟成功,已自感无力北进竞争。至此,楚之逐鹿中原的战略,因受到晋的抵制而暂时放弃。

第八晋楚双方战后动态

晋、郑和平订盟成功,于十二月戊寅(二日)在郑地萧鱼举行大会,除晋悼公、郑简公外,鲁侯、卫侯、曹伯、齐世子光、和莒、邾、滕、杞、小邾等君主也亲临参加。由晋悼公为盟主的萧鱼大会,成为城濮战后践土之盟以来,以晋为盟主的又一次盛大的盟会。

萧鱼大会后郑不再叛晋达二十余年,郑完全成为晋势力范围内的成员国。但楚仍然不甘心失败,于次年(公元前561年)冬令尹子囊又与秦庶长无地再度进军杨梁伐宋,以报晋争取郑国之仇,但对这时中原已经形成的大局,并未产生影响。此后楚因经受东南吴国之牵制,无力争霸中原,中原地区得以和缓,出现暂时安定局面。同时也是由于“八年之中,九合诸侯”所取得的成效。这使一直在夹缝中求生存,提供牺牲玉帛的郑和其他小国多年遭受的侵略欺侮局面也暂告结束。但由于大国争霸的情况仍然存在,这种局面难以维持长久。

三驾战役评述

晋、楚争霸,占春秋列国大部时间。每次战争都涉及郑、宋两国,其次为曹、卫、陈、蔡和齐、鲁等国,并以郑、宋为焦点。因为谁控制郑、宋,谁就可以称霸中原,执诸侯牛耳。这是晋、楚双方多年来处心积虑以求一逞的大事。晋军统帅荀莹策定的疲敌战略,起了重大作用。历史上称“三驾而楚不能争”,就是对“三驾战役”重大历史作用的充分评价。它不但对当时形势如此,而且对后世的军事战略也有深远意义,不少军事家效法荀莹的疲敌战略而获得成功。

自古以来不战而屈人之兵,一向被兵家视为上策。因而在许多战争中很难产生积极歼敌的作战思想。晋国三驾战役中虽握有战争的主动权,但着眼点只在于屈敌,而不在于歼敌。荀莹的三分四军与诸侯之锐的轮番行动,目的在于消极疲敌,使敌疲于奔命,而没有从歼灭敌人着眼,这虽是晋军战略指导上的不足,但也是很自然的。一驾进军,当栾黡提出与楚作战时,荀莹立即表示“我实不能御楚”,而举行战略退却。二驾进军同样出现消极退避态度,只有三驾进军大会诸侯,才全力以赴,但只在萧鱼开会了事,根本没有歼灭敌人的积极打算和部署。

坚定的战略指导是致胜的重要因素。晋第一军首次行动时,进攻目标并没有指向主要敌人楚军,而是把战略大方向,改为针对一个小国逼阳。荀莹虽指出“逼阳城小而坚,胜之不武,弗胜为笑”。但是毕竟没有扭转和制止这个行动,并在晋悼公压力下被动行事,而至影响战争全局。好在楚军统帅子囊愚钝无能,晋军迈阳攻城期间,楚军没有乘机向晋进攻,否则很可能由此而全局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