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科普知识百科全书——《植物知识篇》(上)
48004100000013

第13章 良木宝草(4)

枸杞子其实就是茄科植物枸杞的果实,我国各地,如内蒙古、青海、陕西、河北、广东等地都有野生枸杞分布。人工栽培的尤以甘肃、宁夏产的最为著名。

枸杞是一种落叶小灌木,茎丛生,侧生的短枝常变为短刺,生于叶腋,长约1~2厘米。

卵状的叶互生或簇生在短枝上。夏天,枸杞开出淡紫色的花朵,秋天便结出卵圆形的浆果来。

人们常说的枸杞子就是枸杞的浆果。浆果成熟后必须及时采摘,除去果柄,放于阴凉处至果皮起皱,再置于阳光下暴晒到外果皮干硬、果实柔软。

中医药学认为枸杞子味甘、性平,归肝、肾经,能起滋肾、润肺、补肝、明目的作用,故可治肝肾阴亏,腰膝酸软、头昏、目眩、目昏多泪,虚劳咳嗽,消渴、遗精等症。

经化验,枸杞子含有许多营养物质,除了含有大约1%扔甜菜碱外,还含玉蜀黍黄素、故萝卜素、硫胺、核黄素、药酸、抗坏血酸、钙、磷、铁等,因此常服有益于健身。

时至今日,人们发现枸杞子之所以能起延缓衰老的作用,是因为枸杞能提高肝、脑等器官中超氧歧化酶的活性,因而延缓了机体的衰老速度。

科学家认为,枸杞子的药用价值还在于它含有丰富的锗,而锗则能增强淋巴细胞的活力,阻止由于致癌因子引起的细胞突变,增强机体杀死癌细胞的能力。此外,锗还具有很高的氧化能力,它能夺取癌细胞中的氢离子,置癌细胞于死地。

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让正在服用强烈致癌物质黄曲霉素B,的动物同时服用有机锗,结果这些动物的病变程度大为减轻。

一位日本科学家曾人工培养人的子宫癌细胞,同时他发现有800种中草药具有抑制癌细胞生长的作用,其中枸杞子、枸杞叶和枸杞根的抑癌能力高达90%以上。

解毒甜药——甘草

每年夏季从我国新疆塔里木河两岸的戈壁滩到内蒙古大草原,都不难见到甘草花盛开的美景。这种高几十厘米的豆科草本植物,枝繁叶茂,一串串紫红色的小花如一只只小巧的蝴蝶落在枝头,阵风吹来,成片的甘草花枝招展,令人赏心悦目。然而,甘草最使人感兴趣的并非它的鲜花和绿叶。秋天一到,在甘草的故乡挖药者便纷至沓来,他们锹挖、镐刨,以获取甘草深藏在地下的圆柱形根状茎和粗大的红褐色主根。

甘草根人药由来已久,在《神农本草经》中,甘草被列为120种“上经”药物之一,有坚筋骨、长肌肉、解毒、久服轻身延年等功效。尤其是甘草的解毒作用,在我国古代医药界和民间都备受青睐,认为它可治72种乳石毒,解1200种草木毒,被尊为“药中国老”。一些剧毒药物,如钩吻、相思子、乌头、砒霜等中毒,民间的解毒药方都少不了甘草。例如:相思子中毒,可用甘草15克、金银花15克、黄连6克、黄柏12克、防风15克,水煎后分两次服用,连服5剂左右,即可解毒。乌头中毒,用甘草15克、生姜15克、金银花18克,水煎服,12小时后完全恢复正常。钩吻中毒,可用甘草,水煎服。据说,古代在广东、广西一带,人们外出时总随身带着甘草根,以防饮食中毒。

我国古代,扁鹊、华佗等“神医”已掌握了为病人施外科大手术的高明医术。他们不仅能利用麻醉药使病人术前失去知觉,而且术后还能用催醒药使病人从“迷死”状态苏醒。

到了宋元时,蒙汗药、迷魂药盛行,施药者又几乎都有相应的解药,可使被迷者随时苏醒。

正如《水浒传》第二十八回中所述:“孙二娘便调一碗解药来,张青扯住耳朵灌将下去。没半个时辰,两个公人如梦中睡觉的一般爬将起来。”在古代医书记载和民间秘传的催醒药和解迷药中,又多以单味或复方甘草汤为主,可见其解毒的威力。

甘草不仅解毒,而且被认为有调和众药的功效,因此广泛用在中医处方中,以减少不同药物之间的相克作用。南朝医学家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指出:“此草(指甘草)为众药之王,经方少不用者,犹如香中有沉香也。”

甘草味甘,也是它历来受人欢迎的重要原因这一。俗话说:“良药苦口”,甘草却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甜药,又被称为蜜草、甜草。据现代科学证明,甘草中所含的甘草甜素;是甘草的主要甜味物质,也是重要的解毒物质。

甘草不仅能解毒、调药,还具有润肺、润喉、止咳、健胃、降低胆固醇、镇痛、抗惊厥等多种疗效,既广泛用于复方,也往往单独人药,为目前医家和患者最常使用和最易接受的中药。

中医良药——马兰

说起马兰,便令人想起它那带着泥土芬芳的香味。三四月份,春雨连绵,此时的马兰拼命地吸收营养,很快地长大了。于是,便有了挑马兰头,争相上集市卖个新鲜的情景。

新鲜马兰洗净后用开水稍烫,切碎,然后与切碎的豆腐于、虾仁或鲜嫩竹笋拌人,加盐、酱油、麻油和味精等拌匀,吃起来特有风味。

马兰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它不仅香,而且常采常长。一吸,采摘以后不出两个星期,就又长出了新叶可供采摘了。

马兰的别称很多,如马菜、红根菜、毛蜞菜、鸡肠儿、田边菊、竹节草等。它属菊科,茎高30~70厘米,叶长椭圆状披针形,粗糙有毛,边缘有粗锯齿,秋季开花时,长有菊科植物特有的头状花序,头状花序边缘是淡紫色的舌状花,中央则是黄色的管状花。

古人早就知道,马兰可作蔬菜,例如明代人即已知道马兰是“二月生苗,赤茎白根……为蔬及馒馅。可加工成菜干,隔水蒸食或与肉一起食用”。

用马兰人药,自唐代开始。唐《本草拾遗》有马兰“性凉、味辛、无毒,能凉血止血,利尿消肿,清热解毒,治咽喉肿痛、咯血、肝炎、黄疸、便血、血痢、淋浊”等的记载。

事实证明,取适量马兰煎汤饮服,对咽喉肿痛、口腔炎、牙周炎、急性眼结膜炎、消化不良、肝炎等症确实有很好的疗效。

此外,马兰还可作外用药,用来治疗疔疮炎肿、丹毒、跌打损伤,甚至腮腺癌。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马兰所含的营养成分了解得更多。人们发现,马兰的茎和叶中均含有大量挥发油,挥发油中含有乙酸龙脑酯,二聚戊烯和酚类。这些成分对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极为有用,因此马兰还可用于止咳、去痰。

与药用价值相比,马兰的食用价值更为明显,因为马兰含有的许多营养成分都超过了其他蔬菜。例如,马兰所含的磷、钙和钾,均超过了菠菜,维生素A的含量超过番茄,维生素C的含量则超过柑橘。

“林海珍珠”——银杉

银杉是继20世纪40年代发现活化石水杉后,于50年代发现的另一种活化石植物。中国发现银杉,受到了世界植物学家的高度重视。它被植物学界公认为是世界上最珍贵的植物之一,享有“林海里的珍珠”的美称。

1954年暑假,广西植物研究所钟济新先生带学生去桂林城西北的临桂县宛田圩实习,发现了松科植物中的新属新种后,他们三进未染人烟的生物宝库——广西花坪采到了标本,1957年经我国植物分类学家陈焕镛、匡可任两位教授命名发表。

银杉是一种高达20米左右的常绿乔木,挺拔秀丽,枝繁叶茂,整个树冠成宝塔形,它的叶子很像杉树叶,叶面亮绿色,叶背面有两条银白色的气孔带,在阵阵山风吹拂中,闪出熠熠银光,绿树银辉,十分秀美动人。故名银杉。

银杉在第三纪时曾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但在距今200~300万年前,由于冰川降临,银杉几乎绝种。我国地形复杂,群山高耸,银杉在这个避难所里才免遭劫难。

银杉除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外,它也是建筑造船、家具的良材。它的问世同水杉一样,为古植物、古地质、古气候及现代植物学提供了宝贵资料。但银杉世代生长在气候温暖、潮湿、多雾的深山中,十分“娇气”,再加上结实率低,扦插繁殖难生根,因而故土难离,隐居在深山老林中。经科技工作者多年研究,采取逐步适应的方法,才将银杉请到北京,在北京植物园安家落户,因此许多国外植物学家来中国考察都以一睹银杉芳姿为荣幸。

兴安岭之松——红松

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地域辽阔,山峦起伏,林海茫茫。红松是这里的主要树种,一直以来就有“红松故乡”的美名。

红松是一种常绿乔木。它幼年时,树皮青褐色且光滑,成年后逐渐变得赤灰,而且纵向裂开。树皮脱落后就显现出美丽的红褐色的内皮。识别松树,针叶的数目是最重要的依据,红松为五针一束。

红松抗寒能力非常强,即使在零下50℃的时候,仍能顽强生长而不受伤害。红松喜欢深厚肥沃的土壤。在小兴安岭,多生长在山腹、坡麓()、漫岗、河谷两岸。

红松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林木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家具、车、船、机构、桥梁的建造上。此外红松树干高大、挺拔,无论作园林绿化树种,还是山野风景林木,均很适宜。

国槐和洋槐

国槐又叫槐树,树干粗直,羽状复叶,花黄白色,蝶形花冠(花瓣5片,上面最大的1片叫旗瓣;两旁的2片叫翼瓣,下面2片连在一起叫龙骨瓣,花冠全形像蝴蝶),雄蕊10枚,每个都分开。果实是荚果,呈念珠状。国槐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古代常种在宫廷或坛庙内,古书上称为“宫槐”。常见有数百年的古树,例如,北京景山公园内有一棵国槐,相传在1644年李白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克北京时,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朱由检就吊死在这棵槐树上。槐花可以人药,又可作黄色染料。据传在抗战时期,八路军曾利用槐花将白布染成浅黄色布来制军服。槐的果实也可制药,槐木又是良好的崭炭材。

另种槐树,叫洋槐(又叫刺槐),与槐不同属,长像与槐相近,幼枝树皮灰褐色,皮上有深沟,枝上有刺。花乳白色,花串大而下垂气味芳香。雄蕊10枚,9个合成一束,另一个单独分开,我们称它为二体雄蕊;荚果扁宽,原产北美。据说刺槐是在1900年前后才传人我国的,首先在青岛落户,这样算来,大约有100余年的历史了。洋槐生长快,繁殖迅速,初时青岛的洋槐甚多,故有人称它为“洋槐岛”,后来才在各地广泛栽种。洋槐的树干木材坚实富弹性,耐腐蚀性强,是做车辆、矿柱、枕木的好材料。在北方常见作行道树或为造林树种,栽种于荒山上。

海岛奇树——椰子树

在我国海南岛以及其他热带地区沿海和岛屿周围,到处可以看到笔直挺立的椰子树,树高有20多米,碧绿青翠的叶子比雨伞还要大,树上挂着许多像足球那样大的棕色果实。椰子树构成了热带独特绮丽的风光,也为热带地区的人民提供了食物、饮料和燃料。不过,你是否想过,椰子树为什么大都生活在热带海滨呢?

椰子树是热带的代表树种,传说是海龙王的儿子变的,实际上原产在南美的太平洋沿岸,它的果实成熟后掉进水里,会像皮球一样漂浮在水面上,有时会随海水漂浮几千里。当海浪把它冲上海岸,便会在那湿润疏松的土壤里发芽扎根,生长发育成大树。椰子树借助海水的力量传播种子,所以它一般都生活在沿海。同时,椰子树的生长还需要高温、水分充足,土壤里还要有盐分、石灰质等,这又使它的生长区域一般限制在热带海滨。当然,在远离海岸的有些热带地区人们也栽种椰子树,但这些地方的土壤缺盐和石灰质,人们常常把大把的盐和石灰埋进土里,以满足椰子树生长的需要。

椰子树不但构成了让人留连忘返的热带风光,它还为人类贡献出它所有的一切。椰子树每年每株可结椰子40~200个。椰子里面的椰子水含有丰富的糖、维生素和矿物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和日本医生都发现在急救时可以用椰子水代替消过毒的葡萄糖溶液,直接注入病人的静脉。嫩椰子肉可以生吃或压榨乳汁作代乳品,老椰子肉可以榨油。椰壳可以作成各种精美的手工艺晶,椰子叶可以盖屋等等。总之,椰子树全身都是宝,是当之无愧的“生命之树”。

御封树——大树王

在浙江省杭州市区以西的天日山自然保护区,随处可见雄伟高大的柳杉树,尤其是从山脚下的禅源寺一直到开山老殿的小道旁,众多柳杉高达40米,二三人才能合抱。

开山老殿的右前方,海拔900米处,有一块名叫七星石的大石头。绕过七星石,循着依稀可见的羊肠小道,你会发现一棵死去数十年、材积达40多立方米的柳杉。它高26.5米,胸径2.33米。别看这是一棵死树,它的名气却十分响亮。相传,清朝乾隆皇帝曾两次南巡到天目山。来到天日山以后,他看到了这棵巨树,不由脱口而出:“好大一棵树,不愧是大树王!”于是“大树王”的名字便被叫开了。

大树王又称“龙抱杉”,宋代已称它为“千秋树”,明代冯梦祯在《西天日记略》中记载,当时它已是“四周大杉”。不幸的是,大树王的名声传开后,远近的人们络绎不绝地争相前来剥取树皮。他们认为,树名由皇帝的“金口”所封,树皮治病必有灵验。在众人的摧残之下,“大树王”终究没有逃脱死亡的厄运。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这棵“大树王”在死去好几十年以后,仍然兀自不倒,心犹不甘地挺立在西天目山。

据专家们考证,在西天日山上,长势良好的柳杉大都扎根在海拔700~1100米处。目前,材积超过“大树王”的柳杉树还有10多棵,最高大的一棵树高已超过了4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