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人应该知道的那些事(Ⅲ)——天地经法探由来
47957400000087

第87章 监狱史话

“监狱”一开始并不叫监狱。夏朝叫“夏台”,是中央监狱的名称,一般叫“宫”。商朝监狱叫“蚞里”,还叫“圉”,是甲骨文中出现的一个字,意思就是“狱”。周朝时也叫“圜土”或者“囹圄”。周朝的监狱圜土中关押的犯人,要在监督下进行劳动,如果能改过自新,重罪三年后释放,中罪两年后释放,轻罪一年释放。但是释放后三年内不能当作平民对待。

到了春秋战国,监狱的规模已经扩大了很多,监狱名称也有了变化,叫“圄”。到秦朝时,因为法律严酷,犯罪的人增多,所以监狱也比以前增加许多,除了中央监狱即廷尉狱外,还有各个官府自行设置的监狱。此时的监狱还有很多其他的名字,如内宫、居室、保宫和请室等。地方上的郡县也都有自己的监狱,当时全国共有两千多所监狱。同时,为了适应需要,秦朝的《囚律》中有了监狱管理方面的详细规定。

监狱从汉朝开始称为“狱”,汉朝的监狱更多更滥。据《汉书·刑法志》等记载,汉代全国共有二千余所监狱,仅京城长安就有监狱二十几种。汉代著名的酷吏尹赏任长安县令时,曾在监狱里修造了名为“虎穴”的地牢,即挖地数丈深,四面砌墙,用大石板盖在出口。他曾命长安县里的乡吏及邻里检举地方的恶霸无赖,然后将这些人统统抓起来,以百人为一批,依次关进虎穴中,用大石板盖住。几日后再打开,里面的人都死在了一起。

自东汉以后,改变了监狱名目繁多的状况,实行地方州县各置监狱,京城洛阳只设廷尉狱及洛阳狱二所。这种监狱体制也为后世所继承。南北朝时的监狱体制基本上继承了汉朝体制,但北朝除了监狱外,还挖地为狱,发明了“地牢”。

隋唐以大理寺为中央司法机关,设大理狱;宋朝各州都设置了类似周朝的圜土的狱,犯人白天劳役,晚上监禁。同时,宋朝法律还对监狱管理制度做了严格规定,但各地方衙门大多我行我素。当时曾有“门留”和“寄收”的做法,这本是一种临时拘留的措施,但衙门官吏常常将那些无辜的证人及有关人员一概收禁,并借机向他们敲诈勒索。不满足这些官吏的要求便不予释放,以至于监狱里常常人满为患。还有一种名为“拘锁”的监禁措施,本来是一种短期监禁,但常常成为地方衙门任意残害犯人的手段。

明清以刑部为中央司法机关,改设刑部监狱,同时对监狱的管理也做了明确规定。明朝以后,又称监狱为“监”。清朝将明律沿袭下来,监狱的职能为“以圜土聚教罢民”,“任之以事,而改教之”,即对犯罪的事实要进行核实,对犯人要教育,使之改正。再后来,才将“监”和“狱”合并为一体,统一称为监狱。

中国的监狱到底产生于何时?又是谁发明的呢?据唐朝解释法律的重要著作《唐律疏议》记载:“皋陶造狱。”传说皋陶是四千年前舜帝时的人物,曾被任命为刑法官。人们历来将他视为监狱的始创者和开山鼻祖。在古代监狱中,都挂有皋陶的画像,不仅狱卒要像敬神拜祖一样敬奉跪拜他,连被囚禁关押的犯人也如敬拜神明似地对他行三叩九拜大礼。传说他青脸鸟嘴,铁面无私,有一只独角羊(獬,也就是独角兽),能知道谁是有罪的人。皋陶审理案件时,遇到疑难,就牵来这只神羊,神羊只触有罪的人。

追溯监狱的雏形,应当说是来自远古时代原始人驯养野兽的穽槛或者岩穴,到氏族社会后,用来关押俘虏,强制他们投降归顺,驱使他们劳动。国家产生之后,此设施日趋完善,终于发展成为统治阶级专政的暴力工具,监狱也就产生了。

当然,古代监狱里黑暗无比。如西汉初年,叱咤风云的英雄周勃,不仅在汉王朝建立过程中浴血疆场,立下汗马功劳,还在刘邦死后吕氏家族图谋篡夺刘氏江山的紧要关头,力挽狂澜,调动军队平定了叛乱,迎立了汉文帝。周勃也因功勋卓著,先后被任命为太尉、丞相,并封为绛侯,食邑万户,长子周胜之还娶了文帝女儿为妻,可以说是位极人臣了。然而,后来因有人告他谋反,被关进了长安监狱。入狱后,周勃惊恐之下,竟然不知所措。而狱卒并没有因为他身为诸侯而予以优待,相反,像对待一般囚犯一样,对他百般凌辱、虐待。周勃无奈,只得以千金向狱吏行贿。狱吏得了钱,立即改变了态度,还教周勃让儿媳妇去向文帝说情。本来汉文帝对周勃谋反一事就没有什么切实的证据,只不过想挫挫这班老臣的威势,现在女儿来说情,母亲薄太后也说周勃不可能谋反,便顺水推舟,不但释放了周勃,还恢复了他的爵位封号。周勃出狱后,感叹道:“我曾经统帅百万大军,自以为尊贵无比,位极人臣,哪里知道一个小小的狱吏竟然也如此尊贵!”

周勃的话,虽然夹了点牢骚,但说的却是实情。不论你官多大,位多尊,只要进了监狱,那就是狱吏牢子的鱼肉,命运操纵在他们的手里,只能任其摆布了。关于这一点,西汉时的韩安国与狱吏曾有过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这就是人们很熟悉的“死灰复燃”典故。韩安国原是梁孝王的侍从,因犯罪入狱,遭到了狱吏的百般凌辱。韩安国对他说,你难道不怕死灰复燃吗?狱吏回答说,燃起来就用小便浇灭它。在这里,韩安国用“死灰复燃”警告狱吏自己仍有可能重新得势,要狱吏不要过分虐待自己;而狱吏用小便浇灭复燃的死灰,向韩安国说明,只要在他们这班狱吏手里,就得由他们摆布,不会让你有死灰复燃的机会。有意思的是,韩安国后来果然“死灰复燃”了,不仅被释放出狱,还被任命为主管梁国行政事务的内史。韩安国找来那个曾经虐待他的狱吏,不仅没有处罚,反而大加赞赏,予以重用。

再如,西汉时名将周亚夫,其功名、地位与他的父亲周勃相似,但也遭到与周勃同样的命运。周亚夫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因功官拜太尉、丞相,显赫无比。后来却因购买陪葬用的兵器,被人告发谋反,被逮下狱。在审讯时,周亚夫申辩说,这些兵器都是葬器,可审讯他的廷尉却硬说他即使不在“地上”(生前)造反,也要在“地下”(死后)造反,并且还授意狱吏对他百般凌辱。周亚夫忍受不了这种无理陷害和虐待,愤然绝食抗议,结果五天之后,呕血而死。

狱卒凌虐囚犯,无非是向囚犯敲诈勒索。五代时眉州刺史申贵,曾公开指着监狱的大门说,这是我家的钱穴。宋代的监狱官吏也公开受贿索贿,如果囚犯不给钱,就让他们睡在潮湿的地方,还不给他们饭吃。遇到那些没有钱的囚犯,干脆把他们像猪狗一样对待。囚犯生病后不医治,也不报告,直到病重甚至死后才报告上司。

囚犯要想免遭狱吏们的凌虐,只有“破财消灾”这一条路。周勃出将入相,尊贵无比,但在狱吏的威逼面前,也只好乖乖送上黄金千两。狱吏们得不到钱时,可以把囚犯打入地狱;一旦得到钱,马上就换一副面孔。在这一方面,《水浒传》里沧州牢城里的差拨,可算得上是一个典型。林冲发配到沧州牢城后,差拨不见他把钱交出来,便破口大骂,什么“贼配军,满脸都是饿纹,一世也不发迹,打不死、拷不杀的顽囚”等;等林冲送上银两之后,却马上变了口气,恭维林冲是“好男子,久后必然发迹”,“必不是等闲之人,久后必做大官”。林冲身为八十万禁军教头,也算有身份和名气了,但不拿出钱行贿,照样受到狱吏的痛骂;那些无财无势的平民百姓,落在他们手里,其境遇也就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