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管春神叫句芒,其形象是人面鸟身,主春事,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在周代就有设东堂迎春之事,说明祭句芒由来已久。
古代,人们在立春前一日抬着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时又祭太岁。太岁为值岁之神,主管当年的吉凶休咎,因此民间也多祭之。迎神时多举行大班鼓吹、抬阁、秧歌、打牛等活动。抬进城后,人们夹道聚观,争掷五谷,谓之迎春。山东迎春祭句芒时,根据句芒的服饰预告当年的气候状况:戴帽则示春暖,光头则示春寒,穿鞋则示春雨多,赤脚则示春雨少。
鞭春牛,起源较早,汉代时,民间就有祭春牛的习俗,用泥土捏成一个象征农事的耕牛,在立春前一天,由一个身材高大的后生扮成“芒神”(东方之神、春天之神、草木之神),手执杨柳枝赶着土牛,大家载歌载舞,表示迎春。这一习俗到了唐宋时期十分兴盛,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鞭春牛的意义,不限于送寒气,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术意义。
后来有人用春牛图代替祭春牛,根据历象推算当年立春的时间,在春牛图上表示出来,帮助农民了解立春的早晚,不误农时。在清代,各州、县的地方官员,立春日至城郊祭祀芒神。祭祀毕,要将用彩纸扎制的“春牛”打破,牛肚内所装的干果食品,随之抛洒一地,儿童争而食之。
浙江地区迎春牛时,依次向春牛叩头。拜毕,百姓一拥而上,将春牛弄碎,抢春牛泥土回家,撒在牛栏内。由此看出,鞭春牛还是一种繁殖巫术,即将迎春的春牛土撒在牛栏内可以促进牛的繁殖。广西侗族人民以立春为“春牛节”。这天晚饭后,村寨里的劳动能手和歌舞能手,要组成“送春牛”小分队,敲锣打鼓,挨家挨户“送春牛”,意为将丰收和幸福送到各家各户。山东民间把土牛打碎,人们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