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受科技水平和计时手段的限制,把一夜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每个时段被称为“更”,每“更”为现今的两小时。一更是19点至21点,二更是21点至23点……依此类推。所以叫做五更、五鼓,或称五夜。如今,半夜三更、打更、更夫等概念已不再与我们的生活直接相关,但在史籍与文学作品中,则十分重要。如《孔雀东南飞》:“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俗话则有“一更人,二更锣,三更鬼,四更贼,五更鸡”的说法。
一更(一鼓)在戌时,称做黄昏,又名日夕、日暮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二更(二鼓)在亥时,称做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安歇入睡了,人定也就是人静。两声大锣带着两声梆子点儿,习俗上称这为“二更二点”。《群英会蒋干中计》记载:“伏枕听时,军中鼓打二更。”
三更(三鼓)在子时,称做夜半,又名子夜、中夜等。这是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也是夜色最深重的时辰,是一夜中最黑暗的时刻。传说中的鬼,便在这个时候出来活动了。
四更(四鼓)在丑时,称做鸡鸣,又名荒鸡。虽说,三更过后天就该慢慢变亮,但四更仍然属于黑夜,且是人睡得最沉的时候,于是在这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就有贼人趁着黑夜捣乱了。所以四更也是“狗盗”之时。
五更(五鼓)在寅时,称做平旦,又名黎明、早晨等。这个时候,鸡仍在打鸣(鸡早上打3次鸣,每次间隔很长),所以叫“五更鸡”。古人有“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说法。而人们也逐渐从睡梦中清醒,开始迎接新的一天。5更之后是卯时,古时在朝中和各衙门当差的人都要上殿上堂报到听点,因此古人把去办公场所叫做“点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