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人应该知道的那些事(Ⅲ)——天地经法探由来
47957400000064

第64章 龙王庙

龙王是神话传说中在水中统领水族的王,掌管兴云降雨。

龙的起源来自伏羲氏,据神话传说,伏羲与女娲都是人首蛇身,而蛇就是龙的原型。实际上龙只是一种图腾,是综合许多动物的特征,如蛇身、兽腿、鹰爪、马头、鱼尾、鹿角、鱼鳞等而成的。据考证,龙图腾的由来和原始部落不断的征战有关。在漫长的历史中,部落与部落之间对抗、吞并、联合,战胜部落将战败部落的图腾上的一部分添加到自己的图腾上。久而久之,经过不断吸收与充实,龙的特征也越来越多,形象日益复杂和威武庄严,最后形成了完整的龙图腾,并且成为华夏民族所信奉崇拜的标志。

龙是中国古代神话的四灵(龙、凤、麒麟、龟)之首,人们将所能想到的各种高超本领和优秀品质都集中到龙的身上。黄帝时代,便有黄帝乘龙升天、应龙助黄帝战胜蚩尤的传说;夏禹治水,传说有神龙以尾巴画地成河道,疏导洪水;汉高祖刘邦,传说是其母梦见与赤龙交配而怀孕出生的。

在古代,龙是帝王的化身,君王都自称龙之子。但“龙王”一词的产生其实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的事。佛教在东汉初期传入中国,使原本已经淡化了宗教意义的龙又注入了宗教的内容,由原来的神兽变成了充分人格化的龙王。如《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54名龙王名字和62名神龙王名字。

唐玄宗时,诏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会要辑稿》记载:熙宁十年信州五龙庙“祷雨有应”,神宗皇帝便赐以“会应”的匾额。另有一条小龙因帮助“王师南征”而封王。《事物纪原》记载:熙宁年间,王师军杖数十船泛江南渡,彭蠡小龙显异“伏其中”,使帝王和船队乘风破浪,“日数百里”。于是,有人上奏章将小龙的功绩表述了一番,神宗皇帝便诏封这条小龙为“顺济王”,并派遣礼部官员将诏书直接送到龙祠。到了大观二年(1108),宋徽宗进一步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清同治二年(1863)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在《西游记》中,四海龙王分别是:东海敖广、西海敖钦、南海敖润、北海敖顺。

龙王的职就是兴云布雨,因此龙王治水成了民间普遍的信仰。旧时专门供奉龙王的庙宇几乎与城隍庙、土地庙同样普遍。每逢风雨失调,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时,民众都要到龙王庙烧香祈愿,以求龙王治水,风调雨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