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人应该知道的那些事(Ⅲ)——天地经法探由来
47957400000063

第63章 土地神

土地神又称“土地公公”、“土地爷”,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有祈福、保平安、保收成之意。以前凡有汉族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现象。

土地神的前身是社神。以前为天子诸侯所祭拜的“社稷”,其中“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社神源于远古时期人们对土地的崇拜。大地生长草木五谷,养育人类,故被视为无穷力量的神灵,人类感激它、崇拜它。《礼经》中说:“社,所以神地之道也,地载万物,天垂象,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可见社神的地位非同小可。早在夏商时期就有奉土祭社的礼俗,在当时祭天与祭社(地)是两项最重要、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史记·封禅书》说:“汤以伐夏,祭告后土。”商王朝的开创者成汤准备讨伐无道昏君夏桀的时候,要先举行祭祀后土的仪式,希望求得后土神的庇佑,这说明后土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很高。但在商代,祭祀的土地神更多带有自然属性。

其后,土地崇拜从自然属性的崇拜进入到人格神阶段,首先担任“后土之职”的是句龙,句龙因为平九州的功劳而被祭祀为社神,随后禹也被当作社神,传说他勤劳天下,死后托祀于后土之神。

古代,祭土地是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小民百姓一年中的大事。先秦时期社神地位极高,“社稷”一词通常作为国家的代称,祭祀典礼也由天子或各地行政长官主持。汉武帝时将“后土皇地祇”奉为总司土地的最高神,各地仍祀本处土地神。于是社神的地位有所下降,祭祀也不限一地,其原因是“土地阔不可尽祭,故封土为社以报功”。各地均有大社坛,这些社坛以后又演变为各种土地庙。

东晋以后,民间以生前行善或廉正官吏为土地神。道经《道要灵只神鬼品经》称:“京师社神,天之正臣,左阴右阳,姓黄名崇。本扬州九江历阳人也。秩万石,主天下名山大神,社皆臣从之。”

后来随着社神的人格化、社会化,社神逐步由显赫的大神演变为明清小说中所描写的猥琐的土地老儿。唐代城隍信仰盛行后,土地神成了城隍的下属。大约从南宋开始,土地庙中常配祀有土地婆婆。

土地神崇奉之盛,是由明代开始的。《水东日记》称当时不仅各地村落街巷处有土地庙,甚至仓库、草场中皆有土地祠。

明清以后民间又多以名人作为各方土地。例如,清代翰林院及吏部所祀之土地,传为唐代大文人韩愈。杭州太学一带,原是岳飞的故乡,于是太学就奉岳飞为土地神。

土地神属于基层神明,为地方行政神,保护乡里安宁平静;也有人认为其掌管乡里死者的户籍,是地府的行政神。土地神官不大,但管的事却不少。辖区内凡婚丧喜事、天灾人祸、鸡鸣狗盗之事都要插一手,而且土地神一副慈祥老翁的模样,与人较为亲近,所以人们喜欢向他吐露心声,向他祈愿。

土地神的职责:一是生养万物。二是管理本乡,保佑本乡本土家宅平安,添丁进口,六畜兴旺。三是地府行政。汉族许多地区的习俗,每个人出生都有所属的土地庙,类似于每个人的籍贯;人去世后,道士做超度仪式(即做道场)时,都会去其所属土地庙作祭祀活动,并对神像报告说:“生从地头来,死从地头去,时辰念给老爷知。”

土地公的诞辰日是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宰鸡杀鸭、虔诚祭拜,还要演戏,以祈求全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这是春祭。秋祭则在立秋之后的第五天,由于各地农忙时节不同,秋祭的时间也就稍有不同,有的在收割前先向土地爷“小祭”,让他尝尝鲜;等把农活做完后,再进行“大祭”,以让土地神分享丰收的喜悦,为来年的再丰收作铺垫。有的地方则选择农历八月十五,相传这一天是土地公升天之日。古时所谓“春祈秋报”就是指此而言。春祭是为了祈祷敬神,秋祭则是答谢求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