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王母是传说中的女神。原是掌管灾疫和刑罚的怪神,后来逐渐在流传过程中逐渐女性化与温和化,成为年老慈祥的女神,民间称其为“王母娘娘”,是一位拥有至高权力、雍容华贵的女神。相传王母住在昆仑山的瑶池,园里种有蟠桃,食之可长生不老。道教在每年的三月初三庆祝王母娘娘的诞辰,举行隆重盛会。亦称为金母、瑶池金母。
根据上古神话地理书《山海经》的描写:西王母的形状“像人”,却有豹子一样的尾巴、老虎一般的牙齿,很善于长呼短啸,头发蓬松,顶戴盔甲,是替天展现威猛严厉及降临五种灾害的神祇。住在昆仑山顶,有三只叫做“青鸟”的巨型猛禽,每天叼来食物和用品。也就是说,西王母看起来是一个半人半兽的恶神,甚至可以说是恐怖的瘟神,而且它的性别也不清楚。这个形象实在令人讨厌,所以人们不断对其加以改造。
在年代同样很早(大约是战国时期)的《穆天子传》中,西王母已经变成一位温情的妇人。当周穆王乘坐八骏周游天下时,西巡到昆仑山,他拿出白圭、玄璧等玉器去拜见了西王母。西王母在瑶池宴请远道来访的周穆王,还吟唱了动人的歌曲。后来以多情著称的诗人李商隐为此写了一首《瑶池》:“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而周穆王也为西王母的优雅风韵所倾倒,居然“乐而忘归”。
西王母再次出场,是在汉魏小说《汉武帝内传》和《武帝故事》中,“视之可年三十,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成了一位容貌绝世的女神。她从云间降临汉武帝宫中,赐给他一枚三千年结一次果的蟠桃,教他长生之术,并且在很多方面教育了这位多欲的凡间帝王。
西王母的神话故事经历两次演化,才完成了由半人半兽、性别不明的怪兽形象向绝世美女而又无所不能的女神形象转化。汉代是西王母神话传说演化的第一个阶段。西汉末年,西王母信仰重新成为民间的风尚。哀帝建平四年大旱,民不聊生,大批百姓离乡逃难。民间的苦难为民众的造神运动提供了契机,西王母正式登上祭坛,这种民间的祭祀狂热最终得到了官方的承认,西王母信仰也因此成为汉代一个重要的民间信仰。在两汉时期的画像石中,西王母是至高无上的神仙世界的首领。而这种由民间发起的宗教狂热又影响到孕育中的早期道教,随着道教诞生,西王母就成为道教神谱中的重要角色,名列女仙班首。所以,至少在西汉晚期,西王母就由半人半兽的丑陋形象逐渐人格化、美女化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西王母神话传说演化的第二个阶段。此时,人们把西王母神话传说和周穆王西征、汉武帝西巡的历史事实联系起来,西王母形象女神化、传说故事化,特别是她住在瑶池,举行蟠桃宴的情节广为流传。每逢蟠桃成熟,西王母都要在瑶池开蟠桃盛会,宴请各路神仙。
到了明清时期,她在人们心中成了天宫中最受尊奉的女神,在民间善男信女中的地位非常高,是玉皇大帝的妻子、天上的第一夫人。在天上掌管宴请各路神仙之职,在人间管婚姻和生儿育女之事。
西王母形象之所以会有这样根本性的转变,应当说与社会心理、民众的信仰需求有着极大关系。从远古传说到历史记载,一些带有神秘色彩的伟人几乎全部是男性。从秦始皇到汉武帝,在求仙问道的时候,依靠的也是男性方士,所祈求的神灵也无不是男性神,而这些男性神都住在东方,都与大海有关。但是,西王母的出现,则对东方和男性神仙说进行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弯:神仙不仅仅来自东方,西方也有仙国仙人。而且,西方的神仙更加温柔妩媚。那里不但有美酒美食,有食之可长生不老的仙桃,还有美若天仙的女性,有动人心弦的音乐,有令人流连忘返的缱绻情意。这样一来,东方男人的神仙体系不得不受到严重冲击,西方美女神的信仰很快便普及到下层社会。
从东方仙国到西方神仙世界的转变,这是中国神话传说的重大转折,也是中国神灵观念的重大突破:神仙不独东方有,神灵也不必非得居住在海上仙山。这样一来,不但神仙世界丰富多彩起来,而且一元化的神仙观念也因此受到了强烈冲击,人们要想成仙得道,并不一定要到东方大海去捞针,骑马乘车甚至步行着去没有大海的西方同样能够找到神仙,而且,那里的神仙还是美女,其侍从更是妙龄少女。
王母娘娘之所以如此受到民间的信仰崇拜,是因为她操有不死之药,能使人长生不老。王母娘娘(西王母)能使人长生不死之说甚早,据《穆天子传》记载,西王母曾为周天子谣曰“将子无死”;《淮南子》:“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汉晋时期成书的《汉武帝故事》和《汉武帝内传》中则说这个不死之药为“仙桃”(蟠桃)。吃王母仙桃可长生不死,不仅影响帝王(如汉武帝)、民间,连古代较为严肃的学者也这样认为,如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十称:“仙玉桃,服之长生不死。”另外民间认为王母娘娘还能赐福、赐子、化险消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