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人应该知道的那些事(Ⅲ)——天地经法探由来
47957400000058

第58章 配享

配享,亦作“配飨”,指合祭,祔祀。古代吉礼的一种。古代帝王祭天时,以先祖配祭。

作为古代一项重要的国家礼制,配享一是指以已故功臣凭功绩及生前官爵祔祀于帝王宗庙。《周礼·夏官·司勋》:“凡有功者,铭书于王之太常,祭于大。”《通典·礼十》:“按先典祭祀之礼,皆以生前尊卑之叙以为位次,功臣配食于先王。”在封建时代,唯宰执名臣得以配享,每代仅二三人,是人臣死后最高的荣誉。

但见于史书记载,这一做法是从唐代开始的。配享功臣既享受着继位皇帝的香火太牢,又侍奉着先帝,是臣子的最高荣誉。《资治通鉴·唐纪》、《唐会要·配享功臣》记载,唐代,享受配享太宗庙殊荣的功臣七人:贞观二十三年九月二十四日,敕令房玄龄、高士廉、屈突通配享太宗庙;神龙三月闰二月十五日,敕令魏征配享太宗庙;天宝六年正月十二日,敕令长孙无忌、李靖、杜如晦配享太宗庙。

宋代太祖庙,以功臣赵普、曹彬配享;太宗庙以薛居正、潘美、石熙载配享;真宗庙以李沆、王旦、李继隆配享;仁宗庙以王曾、吕夷简、曹玮配享;英宗庙以韩琦、曾公亮配享;神宗庙以富弼、王安石配享;哲宗庙以司马光配享,等等。

清朝太庙配享殿分东西两殿,东供奉宗室、外藩诸王,西供奉有功大臣。

二是指孔子弟子或历代名儒祔祀于孔庙。孔庙以四位最杰出的孔门弟子颜渊(颜回)、曾参、子思、孟轲配享,称为“四配”,但四人进入配享的时间有先后。

最早得到配享殊荣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三国魏正始二年(241)春二月,齐王使太常以太牢祭孔子于辟雍,以颜回配。这是以颜回配享孔子之始。

第二位进入配享行列的是曾参。曾参,是孔子最优秀的学生,是著名的孝子。所著《大学》为《四书》之一,被誉为“儒学纲领”、“入德之门”。唐睿宗太极元年(712),祭奠以曾参配,是为曾参列入配享之始。

第三位是孟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学史上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被尊为“亚圣”。孟子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在政治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孟子还提出了“君轻民贵”、“性善论”等颇具影响的观点,他的心性学说,开启了宋明理学的先河。所著《孟子》,在宋代即列入《十三经》和《四书》,影响至巨。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孟子开始进入配享行列。

最后一位是子思,即孔子的孙子。子思幼年丧父,一直与孔子一起生活。在学术上很有建树,所著《中庸》在中国哲学史上居有重要位置,韩愈认为其重要性与《易经》、《孟子》等同。朱熹将其列入《四书》,成为士子必读的经典之一。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子思开始进入配享行列。

如果说“四配”是祭孔子时陪祭的第一等级,那么“十二哲”就是第二等级。据《论语·先进》,孔子曾经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评定他的学生的优长:“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因此,这十人被公认为孔子的好学生。开元八年(720),唐玄宗诏令以这十人为“十哲”配享。

孔孟之后,儒学最杰出的功臣是朱熹。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所著《四书集注》成为明清科举考试的官定文本,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鉴于朱熹对儒学的杰出贡献,康熙五十一年(1712),增补朱熹为第十一哲。

乾隆三年(1738),又增补有若为第十二哲。有若也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深受孔门弟子的尊重。南宋咸淳三年,因颜回升为“四哲”,拟从孔门弟子中递升一人进入十哲,儒臣多推有若,最后祭酒上书力诋,只得递升子张入十哲。直到乾隆三年,有若终于成为第十二哲。

在孔庙中从祀,但级别又低于四配、十二哲的,称为“先贤”、“先儒”。

先贤主要指孔门弟子。东汉永平十五年(72),明帝到曲阜祭孔,并祭孔门72弟子。此后,习惯上将72弟子画在孔庙两侧的墙上,但不祭祀。唐开元八年(720),以十哲配祀,其他弟子从祀。南宋理宗时,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从祀。

先儒是指在历史上对儒学有杰出贡献的学者。最早推出这一举措的是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太宗下诏,每年太学祭祀时,将左丘明、卜子夏、公羊高、谷梁赤、伏胜、高堂生、戴圣、毛苌、孔安国、刘向、郑众、杜子春、马融、卢植、郑玄、服虔、何休、王肃、王弼、杜预、范宁、贾逵等22位为五经做过出色注释的学者,作为传播儒学的功臣配享,以表彰其传注之功。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又将荀况、扬雄、韩愈等3位在儒学史上有杰出贡献的学者列入从祀名单。此后,名单不断增加,最后达77人,供奉于两庑的南端。与四配、十二哲不同的是,从祀的先贤、先儒,都只有牌位,没有塑像。

所以,孔庙中的受祭者,包括了历代学术精英,奉祭者所看到的,实际上是一部浓缩了的中国学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