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又称宗庙、祖祠、祠堂,是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被视为宗族的象征。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有祖先崇拜传统的一个民族。每个家族,都有一个场所来供奉已去世的祖先的神主牌位。崇拜祖先并立庙祭祀的现象,在原始社会后期即已存在。到了周代,宗庙制度已经比较完备了。《诗经·大雅·思齐》中说:“雍雍在宫,肃肃在庙。”君子将营宫室,以宗庙为先。《礼记·王制》记载:古代天子建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也就是说,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只有天子、诸侯、公卿贵族等才能立宗庙,普通老百姓是不能立庙的。
“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称之为墓祠。南宋朱熹提倡建立家族祠堂:每个家族建立一个奉祀高、曾、祖、祢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龛。初立祠堂时,还要从现田中每龛取二十分之一作为祭田。从此称家庙为祠堂。
各地大规模营造祠堂,则在明清两代。明代,开始准许百姓建祖庙,明世宗时正式允许民间联宗立庙,从此宗祠遍立。清代,祠堂已遍及全国城乡各个家族。但清朝对于宗祠建制,是有严格规定的,几品官、几开间、几台阶,都有一定的规格限制。
祠堂是族权与神权交织的中心,又是维系一个个家族的精神纽带。宗祠,除了作为祭祀场所之外,还是处理宗族内部事务、执行族规家法的地方。族人的冠礼、婚礼、丧礼基本上都在祠堂进行。有的宗族规定族人之间或家庭之中发生了争执,也要到祠堂中裁决。所以,祠堂在一定意义上又成了衙门,体现了宗法制,家国一体的特征。族人不允许有损害祠堂的行为。妇女儿童不得随意入祠,族人盖房不得有碍祠堂风水等,一些有损家族道德的行为,如行窃、赌博、吸毒等更是祠堂严厉规定的禁条。
祠堂的建筑大多讲究风水,一些家族建宅时,往往先建祠堂。祠堂一般多位于正寝(前堂)东侧,讲究的有三间二外门。正大门平常不开,只在春秋二祭或族人议大事时开启。《红楼梦》第53回:“原来宁府西边另一个院子,黑油栅栏内五间大门,上悬一块匾,写着是‘贾氏宗祠’四个大字……进入院中,白石甬路,两边皆是苍松翠柏;月台上设着青绿古铜鼎彝等器……里边香烛辉煌,锦帐绣幙,虽列着神主,却看不真切。只见贾府诸人分昭穆排班立定:贾敬主祭,贾赦陪祭,贾珍献爵,贾琏、贾琮献帛,宝玉捧香,贾菖、贾菱殿拜毯,守焚池。青衣乐奏,三献爵,拜兴毕,焚帛奠酒。礼毕,乐止,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