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人应该知道的那些事(Ⅲ)——天地经法探由来
47957400000056

第56章 祭山川

古人最早对山水感兴趣,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在先民那里,大自然被赋予了无所不能的神灵概念,山水以它的神秘莫测使人们对它怀有敬畏之心,也就是说,“山无大小,皆有神灵”(《抱朴子·登涉》)。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山海经》所记载的400多座山中,都有不同规格的祭祀,可见当时对自然崇拜的普遍性。《史记·封禅书》引《周官》说:“帝王祭祀五岳、四渎,地方官祭祀地区性的名山大川,老百姓祭祀当地的名山水。”这里所说的五岳,指的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天柱山(现在南岳指的是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四渎是指四条大河:黄河、长江、淮河和济水。

与五岳相应的有五镇(大山),即东镇沂山(山东)、南镇会稽山(浙江)、西镇吴山(陕西)、北镇医巫闾山(辽宁)、中镇霍山(山西)。历代帝王在祭祀五岳的同时,往往也派大臣去祭五镇。由于五镇不如五岳有名,故有冷落之势。五镇中,唯北镇成为重镇。其原因是辽代把医巫闾山看作发祥地、精神圣地。清代帝王每年要回东北祭祖,而北镇是必经之地,都要顺路游览、祭祀,并留下许多御碑。

此外还有九镇,当时把全国分为九州,每州都有自己的镇山。在诸多山神崇拜对象中,名山和大川逐渐成为大自然的代表,五岳四渎则象征整个神州大地。

崇拜自然山水,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而天子祭名山大川,封禅泰山,则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封禅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一种礼仪活动。封禅活动历史悠久,但有史实记载的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登泰山顶祭天,在泰山脚下小山梁父祭地,并命丞相李斯刻石纪功。从此,封禅活动成为封建社会的国家大典。

汉代,中国产生了道教,传入了佛教。道教认为名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所以教徒们上山修道,以求得道成仙。佛教则要求信徒彻底摆脱世俗欲望,通过潜心苦修求得解脱。出于教义与修身养性的目的,他们把名山胜境作为超脱尘俗的“仙山佛国”,看成进行宗教活动的理想场所。

魏晋南北朝时期,诗人、画家、士人、官宦、僧人和道士们常常集结于名山胜水之间,欣赏山水,清谈玄理,吟诗作画,参禅悟道。名山大川的功能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完成了从自然崇拜到宗教与审美的伟大转变,并产生了崭新的山水文化。风景这一名词及概念也是从这一时期产生的。山水风景在民众,尤其在文人士大夫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唐宋时期,文人学士游览名山大川,群众性的朝山进香和游览风景名胜活动相当盛行,这就大大促进了名山大川的建设,不仅有寺庙、宫观等宗教建筑,还有许多书院、亭阁及摩崖石刻等文化景观点缀在自然山水之间。不少文人、名士、官宦及旅行家,为追求自然山水之美而踏遍名山大川。他们寄情山水,触景生情,著之于文学,再现于书画,把山水文化推上了历史高峰,在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已不在宗教文化之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