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沟是中国古代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的人工运河。而它之所以名扬天下,是因为当年在这里楚汉相争,曾以鸿沟为界,相持八年,也就是“楚河汉界”。
公元前204年,项羽的楚军在荥阳包围了刘邦,刘邦向项羽求和。项羽听从谋士范增的计策,拒绝讲和,并决定乘胜追击。这时,相貌酷似刘邦的大将纪信挺身而出,换上刘邦的服装,冒充刘邦,出东门诈降,刘邦则趁机从西门出逃至成皋。项羽发现上当后即杀掉纪信,攻破成皋。刘邦带人从成皋逃出后,北渡黄河,得到韩信的援助,势力慢慢壮大起来。他接受以往教训,决定通过深沟高垒和项羽进行持久战,以消耗楚军的有生力量。
秋天,项羽率兵东进开封、商丘一带作战,留下部将曹咎把守成皋这个战略要地。汉军得知后,多次到城下叫阵谩骂,曹咎不堪羞辱,怒而率部出城,欲渡过汜水与汉军作战。当船至河中时被汉军突袭而败,曹咎后悔不己,自知无颜见项羽而自杀身亡。刘邦重新夺回成皋后,在广武屯兵,并取敖仓之粮作为军用。
楚汉双方经过多次拉锯战后,项羽在广武攻城,刘邦闭城不出。由于楚军粮食缺乏,不利久战,求胜心切的项羽便把刘邦的父亲抓来,要挟刘邦说:“你若不马上投降,我就把你父亲给煮了”。刘邦故作镇静地说:“当初我与你共同反秦,在怀王面前结为弟兄,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如果你要煮咱们的父亲,别忘了给我一碗肉汤”。项羽恼羞成怒要杀刘太公,后被手下劝住。这就是“分一杯羹”典故的由来。
此后不久,刘邦兵分两路,一路仍在荥阳同项羽相持,一路派大将韩信抄楚军后路,占领河北、山东一带。从此汉军有了更为巩固的后方,关中的萧何更是源源不断地运来兵员、粮饷。而此时项羽则补给困难,危机四伏,双方形势逐渐发生逆转,强大的楚军危机四伏,原本不敌楚军的汉军则日渐强大。
公元前202年秋,楚军粮尽,无奈之下与汉军讲和,双方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鸿沟西侧是刘邦的汉王城,东侧筑起项羽的霸王城。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楚汉相争,鸿沟为界”的故事。
鸿沟在河南省荥阳北引黄河水,东经中牟北、开封北,而后折向南部,经过尉氏东、太康西、淮阳,分成两条支流:一条向南进入颍河,一条向东进入沙河,二条又分别汇入淮河,形成黄淮间的水运交通网。鸿沟的北面是滔滔的黄河,深不可测,西南面则是群山万壑,四周万木丛生,百兽哀鸣,地势险要,是东西向的咽喉要塞。
鸿沟是战国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0年)开始兴建的。魏国最早的势力范围在山西南部和陕西东部,随着势力的扩张,魏国在黄河南岸,今天的延津、原阳、开封一带获取了大片的土地。这样魏国的疆域就有了东西两部分,中间被韩国和赵国隔开。到了公元前339年,魏国又把都城从山西的夏县一带迁到今天的开封。既然疆域被分为东西两部分,那就要有一个连接的通道。于是,公元前360年,魏国投入大量人力,在荥阳县北的黄河南岸开凿水渠,将黄河水引入,一是作为运河,运输粮草物资,二是作为水利工程,灌溉土地。所以,鸿沟起到连接魏国疆土的重要作用。它的开凿,不仅使济河、淮河和黄河互相贯通,构成了鸿沟运河系统,还灌溉了大片农田,使这里成了农业丰产区。
公元前228年,秦军攻打魏国,久攻不下之际,秦军就用魏国人开凿的鸿沟把黄河水引入魏国都城开封,使开封不攻自破。所以,鸿沟既为魏国创造了荣耀,又给魏国带来灾难。
此后,历经秦、汉、魏晋南北朝,一直是黄淮间主要水运交通线路之一。如秦始皇就是靠着这条运河把江淮地区的粮食和贡物由江入淮,再经鸿沟进黄河,转路运到陕西咸阳的。《史记》记载,当时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军,曾抢先占领了鸿沟下游的古陈国(今河南太康),扼住了秦二世的粮道和南北水路通道,使秦朝官军失去了战略上的主动权,受到沉重打击。
隋代开通济渠,即唐宋时期的汴河,成为黄淮间的交通干道,相当于鸿沟位置的蔡河仍部分起着沟通黄淮的作用。元代建都北京,开京杭运河,水运干线东移,蔡河就堵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