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人应该知道的那些事(Ⅲ)——天地经法探由来
47957400000042

第42章 五岳三山

中国自古就有“三山五岳”的说法。所谓“三山”,指的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史记·秦始皇本纪》写道:“齐人徐芾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从此以后三神山的名字,便在古代小说、戏曲、笔记中经常出现,然而它只是传说,现实中不存在。也有人说,三山指的是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

“五岳”则是我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它们是封建帝王封禅祭祀的地方,更是封建帝王受命于天,定鼎中原的象征。

古代封建帝王把五岳看成是神的象征。尧时分掌四方外事的部落首领就叫“岳”。当天子巡狩时,各主管方岳的官吏就在驻地选择一座高山,放火发出信号,以召集诸侯。于是,最早的几座发信号的山便成了岳官的首府。后来把主管方岳的官吏与岳官驻地的大山名称统一起来,便出现了代表四方大山的“四岳”。

春秋产生了“五行”之说,战国时颇为流行。由于阴阳学家邹衍等人的大力宣扬,“五德终始论”越来越盛,“五岳”之说才应运而生。中国岳山名称始见于《尚书》,但只有四岳,而无五岳。后来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总结了五岳自五帝至秦代的演变过程:“因为夏、商、周的国都都在黄河与洛水之间,所以嵩山为中岳,其他四岳各随其方,四渎都在山东。至秦称帝,建都咸阳时则五岳、四渎均在东方。自五帝以至秦,名山大川或在诸侯,或在天子,不可胜纪。及秦并天下后,才有了明确规定:自河南省崤山以东为名山五,即嵩山、恒山、泰山、会稽、湘山;大川二,即济水和淮河。”

至汉武帝时,才正式创立五岳制度,并封安徽天柱山为南岳。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确定以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天柱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山为中岳。隋文帝于开皇九年(589)诏定湖南湘江之滨的衡山为南岳,废霍山为名山。北岳恒山在汉、唐、宋时,皆在河北曲阳。至金、元、明、清诸代均建都北京,曲阳之山在京城之南,与北岳名称不符。而恒山主峰天峰岭位于山西浑源,恰在京城之北。所以,明代称浑源为北岳,但因路途遥远,祭祀仍在曲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