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人来说,“桑梓”经常被用来代称“家乡”。这一用法至迟在东汉时期就已形成。在我国为数众多的树种中,人们为什么会偏偏选中桑、梓这两种树来指称家乡呢?
原来,在我国古代,桑、梓是与人们的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的两种树。桑树的叶可以用来养蚕,果可以食用和酿酒,树干及枝条可以用来制造器具,皮可以用来造纸,叶、果、枝、根、皮皆可以入药。而梓树的嫩叶可食,皮是一种中药(梓白皮),木材轻软耐朽,是制作家具、乐器、棺材的美材。此外,梓树是一种速生树种,在古代还常作为薪炭。正是因为桑树和梓树与人们衣、食、住、用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经常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植桑栽梓,而且人们对父母先辈所栽植的桑树和梓树心怀敬意。
除此之外,在我国古代,家族的墓地多依傍桑林而建,死者的墓前也经常栽种梓树。如《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伍子胥被吴王夫差赐剑自刎前曾对使者说过这样的话:“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这是因为,在古人的心目中,再生能力极强的桑树和生长快速、材质优良的梓树,既是丧葬之树,也是生命之树,具有生命养育的神奇功能,人们将它们视为灵木。所以,将逝去的先人葬于桑林,可以获取巨大的生命力量。久而久之,桑梓成为祖先崇拜的物质符号,凝聚的是祖宗的血脉精神。
由于以上原因,久而久之,桑树和梓树就成了家乡的象征,“桑梓”也就成了家乡的代名词。如三国时期的女诗人蔡琰在《胡笳十八拍》中写道:“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这一用法在唐代诗文中更为常见,如“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柳宗元《闻黄鹂》)。而赞扬某人为家乡造福,也往往用“功在桑梓”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