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寡妇年”,是指在农历的某一年中,整个一年中没有立春。也就是说,立春出现在上一年腊月末和下一年正月初,比如近年就有2002、2005、2008、2010年等。起先称为“盲年”、“盲春”、“无春”、“哑年”等,不知什么时候起被称为“寡妇年”了。有好事者甚至振振有词地说,“寡妇年”结婚生下来的小孩子不能说话,还会丈夫夭亡,妻子守寡。
人们之所以有这样的偏见和错误的认识,应当说,与人们心目中的阴阳观念密切相关。古人崇信阴阳,认为“夏至”是阳气最盛之时,“冬至”是阴气最盛之时。一年自冬至起,阳气慢慢回升,到“夏至”达极盛,而后阴气又慢慢滋长,到冬至达到顶点,年年周而复始。民间术数至今还根据这个道理来操作。
在古人的观念中,阳是天,是男;阴是地,是女。春为少阳,夏为老阳,秋为少阴,冬为老阴。于人分别为少男、老父、少女、老母。春天阴阳平衡,就好比男女和谐,正是生育季节。春,代表着交媾、生育。“春生、夏养、秋收、冬藏”的观念,历史悠久。
“立春”,是春天的开始。在这个重要的日子里,古人要做两件事:一是送走寒冬,做成土牛,加以鞭打。二是迎接春阳。《后汉书·祭祀志》记载:立春当日,人们都穿着青幡帻,去城外的东郊迎春,而先令一男孩戴青色头巾,穿着青色衣服,在城外的东郊等候。等众人到了,那个男孩就从田野中走出,被众人迎拜而回。这时男孩的出现就象征着东方、少阳,代表着春天来临。一年之中无“立春”,即无阳气来临。无阳为孤阴,不生。于人,无阳,即无男相配,自然就是寡妇。这大概就是“寡妇年”之说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