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人应该知道的那些事(Ⅲ)——天地经法探由来
47957400000018

第18章 三伏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有“热在三伏”的说法。“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三伏”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每伏10天,共30天。

由于各年庚日不同,所以各年“入伏”的时间也不一样。如果夏至以后第5个庚日出现在立秋之前,这一年的“中伏”就是20天,则三伏共有40天。

从五行学说的角度看木、火、土、金、水,是依次相生的,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循环相生。春属木,夏属火,秋属金,冬属水。从秋到冬到春到夏,都是相生的。但是,由夏到秋则相悖,因为火克金,夏天是秋天的克星,所以秋天不敢出来,只好潜伏。因此,五行家就在四季中安插了一个季节叫“长夏”,也就是“伏”,这个季节属土。而土是夏火所生,又能生出秋金。如果没有这个“伏”,五行相生就循环不下去了。所以,“伏”是五行家对季节的另类安排。

早在春秋时秦德公就把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叫做伏天,并举行祭祀土地神等活动。古人在伏天还经常有避暑之举。如汉魏时,三伏天有酒食之会。汉和帝曾令人三伏天一整天都闭门不出,晋时程晓有首诗写道:“平生三伏时,道路无行车。闭门避暑卧,出入不相过。”唐时,长安人三伏天多在风亭水榭,饮酒作乐。宋朝吴自牧《梦梁录·六月》记载:正当三伏炎暑之时,朝廷供给大臣冰雪,以解暑气。

炎热的三伏,虽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却为作物生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三伏要热,五谷才结”,就是这个意思。比如,“伏桃”,就是指在伏天里形成的棉桃,由于这期间高温少雨,所以结桃大,吐絮早,品质好,因此,多结“伏桃”是确保棉花丰产的关键。

此外,三伏期间的降水(称为“伏雨”,有些地方泛指夏季的降水),对我国某些地区来说,在年降雨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夏雨春用”、“三伏有雨多种麦”等说法表明了“伏雨”对有些地区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