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相传为牛郎、织女双星相会之日,故亦称双星节、情人节。这是我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也是古代少女、闺妇最重视的节日。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而牛郎织女的传说还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就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以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据说,如果哪个小姑娘在夜阑人静之时,在古井旁,或是葡萄架下,听到牛郎织女隐隐的对谈或哭泣声,她就必能得巧。七夕乞巧,起源于汉代。有些地方的乞巧节活动,带有竞赛性质,如穿针引线、蒸巧饽饽、烙巧果子,又称斗巧。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明皇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
牛郎织女的传说最早源于古人对星辰的崇拜,是人们把天上的星宿神化与人格化的结果。夏秋之交,牛郎星位于银河东,织女星在银河西,二星隔河相望,使人们产生无尽的遐想,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由此产生。《诗经·小雅·大东》有关牛郎织女的记载,被认为是牛郎织女传说的萌芽和胚胎。到了汉代,经过人们不断创造,这一神话故事逐渐演化成“人仙恋”的传说,也更为具体、生动、形象了。
牛郎织女的传说在流传中形成了多种版本,但是有几个关键情节是一致的,即织女下凡洗澡、人间的牛郎取走织女的衣服、牛郎织女成婚、织女被抓回天庭、牛郎担着一双儿女追上去、王母划天河、七夕搭桥、葡萄树下听私语。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比较流行的一种是这样的。
牛郎父母早逝,常受到哥嫂虐待,只有一头老牛相伴。老牛给他出了个计谋,教他怎样娶到织女做妻子。有一天,美丽的仙女们下凡到河里沐浴。这时藏在芦苇中的牛郎突然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惊惶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唯独剩下织女。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婚后,两人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后来,老牛临死的时候,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遇到急难时披上它。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织女和牛郎成亲的事被天庭知道后,王母娘娘勃然大怒,命令天神抓回织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抓走了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急忙披上牛皮,担上两个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划,昔日清浅的银河一霎间变得浊浪滔天,牛郎再也过不去了。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
天长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拗不过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传,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
传说中最初是没有“七夕相会”这一情节的,但“七夕相会”可以说是传说的点睛之笔。古人选择七月初七绝非偶然,因为古人非常崇拜“七”。据《太平御览》记载:“七日为阳数。”“七月七日为良日”,故把它作为庆贺秋收的吉庆日子。汉魏时把这一天定为集会游乐的日子,但更多的人把这一天视为相爱之人会面的美好日子。所以牛郎织女的相会期,被王母娘娘亲自指定为“七夕”,实际是人们对“七”,更是对“七七”所包含的美好意蕴的希望。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古代不少传统习俗到今天已弱化或消失,但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传说,却一直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