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当业是人类最古老的行业之一,堪称现代金融业的鼻祖,是抵押银行的前身。然而,在典当还属于零散借贷的偶然性行为,即尚未形成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行业之前,它又是在何时何地产生的呢?
对此,各国的说法并不相同,《美国百科全书》说:“典当业历史悠久,在中国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大英百科全书》则认为:“典当业在中国二、三千年前即已存在。西方可追溯到中世纪。”按照这种看法,典当业在我国最早起源于西周初,最晚也问世于西汉末,但从我国历代史书典籍来看,典当业的形成似乎没有这样早。《后汉书》记载:“虞所贲赏,典当胡夷,瓒数抄夺之。”这是将“典当”二字最早连用的一次。因此,一般认为,典当业于汉代已萌生,到南北朝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最初当铺,叫“质库”、“质肆”或“质舍”。
当铺的由来,据说是一个囚犯发明的,所以当铺的栏杆和门栅,就像监狱一样。古代有个姓王的罪犯,被刑部判为终身监禁。由于坐牢的时间长,熬成了个小牢头,可以管辖很多犯人,王某就在监狱中勒索银钱,买卖食品百货,又让坐牢的囚犯赌博,输钱的就买他的物品抵欠。时间一长,这个姓王的就积蓄下一笔不少的钱,遇到赦免出狱后,就开了个“小押当”,门前用大字写上“指物借钱,无论何物均可抵押,物值十而押五,从扣利息,几个月为期,期满不赎,即变卖折本”,最后生意发达,并逐渐扩大蔓延开来。
唐朝时,人们已习惯用“典”、“当”二字表示当铺。至宋朝,典当业得到了一个较为明显的发展,当铺的名称也开始发生变化,基本上是“质库”、“解库”和“长生库”三者并存。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上就画有当铺。
到元朝,当铺的名称又有了新的变化,称解典库、解典铺等。明清时,除旧称外,当铺、典当、质典等名称相继出现。到清朝乾嘉时期,当铺的发展更是达到顶峰,其制度的成熟大致也是在这一时期。
据考证,清朝光绪年间,旧北京的当铺不过二十家左右,还必须有官发的“当帖”,每年按期纳税,才能正常开张营业。那时的当铺,带有半官半民的性质,铺中的伙计,也是神气十足,不像其他行业的伙计那样满面和气,并时常仗着官势欺压平民百姓,以至与一般平民结下了冤仇,每遇事变发生时,就有人集体抢砸当铺。
当票,俗称“账帖子”,类似有价证券,为防止伪造,一般自行印刷。当票本身没什么特殊,神秘之处全在“当”字上。字体如行草,有的是半边字,虽是同行,但各个铺子的写法不同,甚至互不认识。凡是初入当铺的学徒,必须首先练习写好这种怪字。
对所当物品,故意降低原物的成色,如新衣必写“油旧破孔”或“油旧破补”;皮衣必写为“光板无毛”、“缺襟短袖”;玉器必写为“假石”,硬木梨檀必写为“柴木”。且所写之字,仅写一半,如袄为“夭”,棉为“帛”等,凡此种伎俩,都是为了欺诈前来典当的人。
当铺开张有一定的仪式。开张需选定吉日。开张前,需由当家的带领全体人员,先拜财神。然后大掌柜、二掌柜等各就各位,由大掌柜大声喊令:“请幌子!”伙计们挑出幌子。几位掌柜各拿一盘算盘,在柜台上敲三下,然后把算盘向外狠摇三遍,据说是驱煞神,有的同时放鞭炮。之后,三位童子(事先训练好的新徒弟)怀抱“吉祥当”进来。第一位是银元宝一锭,名“利市元宝”;第二位是瓷瓶一只,叫“平安吉庆”;第三位是如意一柄,叫“吉祥如意”。他们口念颂词,给掌柜贺喜,由三位掌柜接待,开出一、二、三号当票。开场戏过后,营业开始。收当以后,衣服由徒弟整理,或打包或打卷,插上号牌,交账桌先生“穿号”。穿号就是把与当票、门账号数相同的小号夹附在当物上,以便傍晚查收入库。
典当行业的营业时间以秋冬两季为最佳,其行业中有“春添本,秋回利”之说,这是因为股东都是春季入本,到秋冬两季就能得利,这是因为春夏当皮棉,其当本就高,秋冬当单夹,其当本就少。故老北京俗谚:“皮顶棉,倒找钱;棉顶夹,倒找嘎;夹项单,倒拐弯;单顶棉,须加钱;棉顶皮,干着急。”这是当铺长年经营的口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