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以前,历代流通的货币都是“硬币”,从贝壳、铁钱、铜钱到白银。到了商品经济繁荣的北宋中期,为了携带方便,在四川地区首先出现了由商人发行的纸币,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可以在市场上流通,又可以兑换钱银,使用十分方便。最初的交子实际上是一种存款凭证,比起现代意义上的纸币来,它更像一种汇票,即存款人把现金交付给铺户,铺户把存款数额填写在用楮纸制作的纸卷上,再交还存款人,并收取一定保管费。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交子的使用越来越广泛,许多商人联合成立专营发行和兑换交子的交子铺,并在各地设分铺。由于铺户恪守信用,随到随取,交子逐渐赢得了很高的信誉。商人之间的大额交易,为了避免铸币搬运的麻烦,也越来越多地直接用交子来支付货款。后来交子铺户在经营中发现,只动用部分存款,并不会危及交子信誉,于是开始印刷有统一面额和格式的交子,作为一种新的流通手段向市场发行。正是这一步步的发展,使得“交子”逐渐具备了信用货币的特性,真正成为纸币。
北宋景德年间,益州知州张泳对交子铺户进行整顿,剔除不法之徒,专由16户富商经营。至此“交子”的发行正式取得了政府认可。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政府设益州交子务,以本钱36万贯为准备金,发行“官交子”126万贯。1105年政府又发行了“钱引”(新的纸币),取代交子。从商业信用凭证到官方法定货币,交子在短短数十年间就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具备了现代纸币的各种基本要素,将还处在黑暗中的中世纪欧洲远远抛在后面。
1161年3月,南宋政府发行了以铜钱为本位的纸币“会子”。纸币的面值分壹贯、贰贯、叁贯3种,后又增加贰伯文、叁伯文、伍伯文3种,通行于东南各地。不同面值的“会子”图案也不尽相同,并印有发行机关名称、面值、界数(三年换发一次,为一界)。票面上还印有捕捉伪造和使用假币者的赏格。
元代曾铸行过少量铜钱,但主要流通的货币是纸币。元代的纸币称为钞。原钞本不许挪用,纸钞发行量有严格限制,但元末政治腐败,皇室奢侈,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政府只好靠滥发纸币来弥补,引起物价飞涨。加上黄河改道,天灾人祸,故称“开河变钞祸根源”,可见滥发纸币与元朝灭亡有很大关系。
纸币的出现是货币史上的一大进步。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后,发现了元代使用的纸币,就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详细介绍了中国纸币印制工艺和发行流通情况。从此,欧洲人了解了纸币。美国学者罗波特·坦普尔说:“最早的欧洲纸币是受中国的影响,在1661年由瑞典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