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人应该知道的那些事(Ⅲ)——天地经法探由来
47957400000102

第102章 除肉刑

西汉初期,汉文帝从仁政思想出发,主张废除肉刑,取之以棍棒敲捶代替砍脚割鼻子和黥刑,为五刑翻开了新的一页,是中国刑法史上的一件大事,是常受到后代称颂的进步措施。关于这一点,历史上还有着一段缇萦救父的动人传说。

公元前167年,临淄地方有个小姑娘名叫淳于缇萦。她的父亲淳于意,本来是个读书人,因为喜欢医学,经常给人看病,出了名。后来淳于意做了太仓令,但他不愿意跟做官的来往,也不会拍上司的马屁。没有多久,辞了职,当起了医生。

有一次,有个大商人的妻子生了病,请淳于意医治。病人吃了药,病没见好转,过了几天死了。大商人仗势向官府告了淳于意一状,说他看错了病。当地的官吏判他“肉刑”(当时的肉刑有脸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等),要把他押解到长安去受刑。

淳于意有五个女儿,没有儿子。他被押赴长安临离开家前,望着女儿们叹气,说:“唉,可惜我没有男孩,遇到急难,一个有用的也没有。”几个女儿都低着头伤心得直哭,只有最小的女儿缇萦又是悲伤,又是气愤。她想:“为什么女儿偏没有用呢?我要和父亲一起去长安,上书皇上,替父亲洗辩冤屈。”缇萦当时只有十几岁,以死相求,差解怕闹出人命,只好带她前往。

缇萦到了长安,托人写了一封奏章,到宫门口递给守门的人。汉文帝接到奏章,知道上书的是个小姑娘,倒也很重视。那奏章上写着:

“我父亲做官的时候,齐地的人都说他是个清官。这回他犯了罪,被判处肉刑。我不但为父亲难过,也为所有受肉刑的人伤心。一个人砍去脚就成了残废;割去了鼻子,不能再按上去,以后就是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我情愿给官府没收为奴婢,替父亲赎罪,好让他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当时官府中的奴婢生活是相当凄惨的,她们日夜劳作,没有丝毫人身自由,和囚徒没什么两样。缇萦为父亲免遭酷刑的这种千里迢迢冒死上书的孝心和甘为奴婢的自我牺牲精神,深深感动了宽仁贤德、爱民恤民的汉文帝。同时,汉文帝也充分认识到,继续沿用以前的肉刑,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更不利于政权的稳固,就召集大臣们说:“犯了罪该受罚,这是理所当然的。可是受了罚,也该让他重新做人才是。现在惩办一个犯人,在他脸上刺字或者毁坏他的肢体,这样的刑罚怎么能劝人为善呢?你们商量一个代替肉刑的办法吧!”

大臣们一商议,拟定了一个办法,把肉刑改用打板子。原来判砍去脚的,改为打五百板;原来判割鼻子的改为打三百板子。汉文帝就正式下令废除肉刑。这样,缇萦就救了她的父亲。

汉文帝废除肉刑,把延续千余年的奴隶时期的鲸、劓、刖刑,从法律上正式废除,确立了笞、杖、徒、流、死的封建五刑。这在中国乃至世界法制史上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而少女缇萦为救父而不畏艰难和强权,勇敢上书皇帝,为汉文帝废除肉刑提供了契机,最终促成了肉刑的废止。缇萦上书救父的事迹在历史上广为传颂,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曾由衷地赞叹道:“百男何愤愤,不如一缇萦!”还有人写诗赞扬缇萦:“随父赴京历苦辛,上书意切动机定;诏书特赦成其孝,又废肉刑惠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