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幕,赫列斯达柯夫碎着步子来到市长家客厅,我们看到他为了适应突然来到的新环境,下意识地故作镇静,胆小鬼的特征跃然台上。他从蹩脚旅馆忽然进入新天地,步态越收敛,身份反倒显得越高贵,与夫人、小姐闹恋爱也就越让我们觉得突然,越感到不可思议。赫列斯达柯夫在众人面前吹嘘彼得堡的豪宅、彼得堡的舞会,既有酒醉后的亢奋,又有意识上的迷糊,动作毫无规律,手舞足蹈,直到踉跄瘫倒方告消停。当小姐忙将西瓜塞进他嘴里时,他灵感再次喷发,继续吹牛……头昂着、手舞着,显得无比自信,甚至自己都被自己的“故事”说服了、迷糊了,真以为一切梦想瞬间就要实现……大段的吹牛犹如孩童天真的梦呓。他的独白越念越快、越说越响,一气呵成,衔接得十分自然、流畅。我们窥见赫列斯达柯夫的坦诚,既在他说实话时,也在他说谎时。众人以为他顶天立地,可朝夕相处的仆人奥西普看他,不过是彼得堡一普通小文官。他向官员“借钱”时,从开始的缩手缩脚,到后来把腿跷到了桌子上,进而干脆拐款潜逃,无不与沙俄官场腐败的外在因素有直接关联。
第四幕,赫列斯达柯夫滑着步子行走。他见到夫人小姐时,似舞非舞的步伐,显得很有魅力。假钦差与夫人一段柔情绰态的华尔兹,甚至让我们险些忘记假钦差是在乘机玩弄……穿插其中的舞蹈,在情节变化中不露痕迹,而又诗意盎然。钦差大臣与女儿、夫人、市长围台转圈,动作敏捷、幅度极大。他为求爱,飞也似的跳上窗台;为求婚,两次下跪、两次狂奔……纨绔子弟复杂的内心、轻佻的举止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呼之欲出。整个戏剧动作看上去真挚、诚恳,赫列斯达柯夫似乎真想要获得一份属于他的爱情。强烈的喜剧性在不和谐的本质与现象间悄然萌生。
焦晃在整整三幕戏的演出中,用不同的音调、音色,解读赫列斯达柯夫不同境遇下的复杂心态,无论是在旅馆里走投无路时的困顿、第一次遇见市长时的紧张,还是在市长夫人、女儿面前的亢奋;在收受贿赂时,从诚惶诚恐到理所当然的自得,无不贯穿着下意识的冲动。主人公千变万化的心理动作加上多姿多彩的形体动作,显得十分有章法、有层次,近景、远景一应俱全。
张先衡扮演贪赃索贿的市长,是《钦差大臣》喜剧的中心人物。长长的错误链开始于他一个莫名其妙的噩梦:两只老鼠闯进屋子,东闻闻、西嗅嗅,走了,又来了……掀起第一个恐惧之浪的正是这位市长。第二幕,初见赫列斯达柯夫,又是他在惊恐中,引起了双方的对视。张先衡挺直腰板,全身哆嗦着聆听对方说话。高妙的潜台词显然是:面前这个人真是钦差大臣吗?到位的表演成了推动戏剧不断深入的绝妙动力,省略许多冗长的对白。随着“钦差大臣”的到来,这位贪官从恐惧害怕到最后成了“贪食鱼儿易上钩”的货色,正如别林斯基所形容的:“他不是漫画,不是滑稽闹剧,不是夸张了的现实,同时也不是傻瓜,对他自己来说,他是聪明绝顶的人,他在自己的范围是很实际的,善于巧妙地处理事务——偷盗和消踪灭迹,行贿和笼络他所忌惮的人。”
我们仔细分析《钦差大臣》,会发现该剧为德国戏剧大师布莱希特的“陌生化效果”提供了最早的依据,如剧中人物穿插有大量的“旁白”、“解说”……演员在台上既可以忘我投身于角色,又可跳出角色,面向观众讲述自己的内心看法。最后一幕,当假钦差身份被曝光后,市长愤而面向台下,直接发问:“戏剧,戏剧你们懂吗?”对“戏剧”作用咬牙切齿的一段台词,张先衡显得很有把握、很大胆、很自信,起到了驾驭观众、支配观众的狂欢化效果。当观众忍不住哈哈大笑时,他更是旁若无人:“你们笑什么?笑你们自己吗?”面对面的交流,迅速升级为向观众的直接质疑,强迫观众迅速思考、迅速判断。果戈理说:“我们的冲动,在这座城市里,就像那些腐败的官员一样胡作非为,而市长正是肮脏灵魂的本身。”此刻的表演效果已不再是观众的哈哈大笑,而是观众融入戏剧后,产生沉静思考的投入状态。
果戈理的喜剧功力常由典型的果氏方式形成:打乱原因和结果之间的逻辑,如当有人提问:钦差大臣为何而来?法官在深思熟虑后,回答竟是俄国准备打仗。作者故意把边远小城的腐败,与俄国对外政策联系在一起,制造幽默感;再如市长要求慈善医院院长关心住院病人,天天戴干净帽子,但转身又对病人处置作出不可理喻的残酷指示……它们明显都带有一种狂欢化色彩,即通过文本的狂欢来颠覆沙皇权威和黑暗的社会秩序。
这是一出没有正面人物的喜剧。作为一种戏讽,贯穿于全剧的高尚人物仅仅是“笑”,是作者对现实的否定态度。作者指出:“笑声明快的力量会带给人们灵魂以安宁。”全剧喜剧性体现在内容与形式的自相矛盾中,诸多可笑之处常与尖锐的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假钦差来之前官员们的恐慌;来到时,将他作为彼得堡显贵的喧腾;哑场后市长和众人被骗的窘态……《钦差大臣》剧本作为狂欢化文学的典范,始终贯穿着轻松说笑的谐谑格调,这场演出恰如其分地继承了文本的固有风格,带有明显的狂欢节因素。
在第四幕“受贿”一场戏中,首先上场的法官,手腿一齐颤抖;随后的邮政局长媚态十足地连连倒退两步;教育局长双手捧接雪茄,拿反不说,还掉在了地上;慈善医院院长听到钦差大臣提及身高时,赶忙偷偷下蹲,当赫列斯达柯夫向他借钱时,对方狡黠一句:“我已经给你把钱留下!”这些丑角通过近乎公开展览的方式,获得了充分的自我表现和各自卖弄的上好机会。每个官员从现场退出,彼此心照不宣地都在嘲笑对方,都说一句诸如“搞定!”“天下还是我们的!”等当今的流行俚语。成功的改编,放大了原著的言语反讽作用,起到了声东击西的喜剧效果。一句普通的俏皮话,一个精心设计的形体动作,突出了它的言外之意,揭示了常规下掩盖的真实,实现了讽刺效果的增值。第五幕,众人最后的欢腾喜庆场景,揭穿了事件真相,创造了诗意境界,显现了对现实的审美态度,正如巴赫金所言,狂欢式的笑显示了“人们从道德律令和本能欲望的紧张对峙中所获得的自由”。
导演:不断创新的节奏动作
陈明正导演善于在每幕戏的演出中,立足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将节奏魅力体现在形形色色的变化手段中,张弛有度。他以中国式的手法呈现俄国文化,成功融入了表现派等诸多舞台调度技巧,以及崭新的舞美设计理念。
写意式风景画制成的大型幕布和五扇几可乱真的拱形钢制门框,作为贯穿布景,在灯光的配合下相得益彰,质朴、灵动。观众席和舞台空间的巧妙联合,效果明显,如警察打鼓宣告市政厅通知、假钦差挥手告别小城、侍女奉夫人命打探赫列斯达柯夫、侍卫押解商人等,均彻底打破固定表演区,走向观众席,既形象,又突出了市长的色厉内荏。这些技巧是布莱希特演剧体系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体现了导演风格现实与浪漫的多元结合:一方面是戏剧故事的完整叙述;另一方面是各色人等的卡通式滑稽表演。导演似乎将《钦差大臣》的体裁风格,既定位为性格喜剧,让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来自果戈理怪诞手法的喜剧表演规则;又归纳为情景喜剧,让官员一手炮制的荒诞场面演到极致。
整场戏观后,如果以情节结构分,我们能清晰概括成六个单元:1.开场(有关钦差大臣的消息);2.市长和赫列斯达柯夫见面;3.赫列斯达柯夫在市长家;4.受贿;5.求爱和离去;6.结尾(有关钦差大臣的消息)。我们试以苏联戏剧家格·古里叶夫的“行动结构图”来观察各单元戏剧动作的节奏安排:横坐标是情节线(依次标明戏剧行动),即剧情事件;纵坐标是行动线(依次标明强度的增减),即剧情起伏。行动结构曲线的上下起伏,代表着舞台总体节奏变化的大致走向:
1.开场
①市长家的聚会
②钦差大臣到来的信
③波布钦斯基和陶布钦斯基报告“钦差大臣”在城里
④市长指示
2.市长和赫列斯达柯夫相遇
①奥西普独白
②赫列斯达柯夫进入
③不悦的午餐
④市长的谈话
⑤建议转移到市长家住
3.赫列斯达柯夫在市长家
①奥西普和伙计谈话
②赫列斯达柯夫的谈话
③赫列斯达柯夫跌倒
④市长吃醋
4.受贿
①受贿者的排队仪式
②法官进入
③慈善医院院长进入
④教育局长进入
⑤邮政局长和波布钦斯基、陶布钦斯基进入
⑥赫列斯达柯夫数钱
5.求爱和离去
①赫列斯达柯夫想心事
②玛丽亚进入
③安娜进入
④玛丽亚进入
⑤市长进入,祝福“钦差大臣”
⑥赫列斯达柯夫离去
6.结尾
①市长的理想
②官员们来参加宴庆
③关于赫列斯达柯夫不是真钦差的信
④独白——市长的忏悔
⑤真钦差的抵达
⑥哑场
通过这六幅“行动结构图”,我们可以发现该剧在导演上遵循了以下的节奏动作规律:
1.六幅行动路线图,总体上的戏剧动作均沿着上升路线不断攀升,最后的高潮全都落实在结束点上。
2.每个单元的行动线显示,剧情越往后发展,节奏变化越快,高潮与高潮间的间隔越变越短。如当波布钦斯基和陶布钦斯基突然带来“钦差大臣在城里”的消息时,第二个高潮点很快形成。紧随其后是众官员慌乱的陡落场面,节奏放慢;直到市长发出指示,剧情再次推向新高潮,节奏加快。
3.每个单元的结束点,一般都建立在危机所伏之处,由此牵引出新的转折点,如当市长夫人扶起险些跌倒的赫列斯达柯夫时,他在沙发上故意发嗲,朝夫人胸前靠了过去。官员木然,市长吃醋,不安的危机情势渐渐导致剧情的新发展,在众人追捧下,赫列斯达柯夫胆子越来越大:公开借钱、公开求婚,再如赫列斯达柯夫在点数“借款”时,奥西普甚至用强制的口气劝他溜之大吉,岌岌可危的态势,忽而化解成交上桃花运的开始。剧情轻重的有序交替,人物喜怒的张弛变化,在导演指挥下有板有眼、井然有序,全场观众与导演共用一个节奏呼吸,大有身临其境之感。
4.舞台上的人物不少时间都是围绕桌子、沙发演戏,市长始终处于中心地位,而市长家一旦出现赫列斯达柯夫,位置即被“钦差大臣”取代……所有的官员都围着赫列斯达柯夫转,巧妙的舞台调度不单单是为了充分展示戏剧情节,而且也讽喻了今天司空见惯的溜须拍马、曲意逢迎。景别变化、音响光线影响着类似许多场面的跌宕起伏,获得明显喜剧性效果。
5.最后一幕,警察抓商人从观众席前走过,同时幕升起,市长客厅在橙色灯光映射下,显得金碧辉煌、喜气洋洋,当众人举杯为市长女儿和赫列斯达柯夫“订婚”祝贺跳舞时,全剧推向欢乐的高潮。突然邮政局长狂呼:“大事不好了!”恐怖阴森的乐声悠悠响起,蓝紫色的灯光忽明忽暗,高潮被急遽推起。反面人物间的殴打和咒骂,呈露了腐朽势力的内部瓦解。一声雷响后,诡异的枯树干、绝望的尖叫声,在真钦差奉旨前来的高潮点上,骤然以“哑场”表现最后的惊诧瞬间。全剧以各种手段将节奏速率迅速推高,形成激烈的戏剧张力,手笔之大,令人叫绝。
参考文献
1.果戈理:《钦差大臣》,芳信译,中央戏剧学院。
2.朱栋霖编:《陈瘦竹戏剧论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别林斯基:《别林斯基选集》第1、2卷,满涛译,时代出版社1952年版。
4.格·古里叶夫:《导演学基础》,张守慎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年版。
5.张杰编:《巴赫金集》,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
6.杨伟民:《现实主义背景下的多元呈现》,选自《国外社会科学前沿》,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7.杨伟民:《果戈理文本的魔幻色彩》,《文汇报》2009年6月14日。
8.沈念驹主编:《果戈理全集》7卷本,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2010年3月19日完稿于小书斋
①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