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五十年守望——迟到的钦差大臣
47930700000011

第11章 “真实的交流”是戏剧空间的核心(1)

李传缨①

在我近几年排演的戏剧中,《钦差大臣》是最成熟、最经典的。剧本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被导演严格地推敲过,然后依照剧本的思想精髓,转化成简洁、流畅、细腻的舞台空间和舞台人物形象。它之所以成为名著,是历史检验的结果。同样的道理,在这部戏演出之前,我也并不想多谈“艺术”这两个字。因为我们艺术工作者的作品能否够得上“艺术”的品位,不是由几位权威人士说了算,而是由广大的观众来决定的。我们需要的只是踏踏实实地演好每一场戏,做好自己分内的事而已。

我越来越觉得,在戏剧排演的“工序”中,一定要有最恰当最充分的“交流”工作。这个“交流”是多层次多含义的。

首先,演员之间演戏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倡导的“真实的交流”,我也是后来才慢慢体悟到的。当年和焦晃老师一起拍电视剧《忠诚》,在琢磨戏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悟出”点东西来了,就说:“看来斯坦尼说‘舞台上要有真实的交流’这句话是有点道理的。”焦晃老师听了严肃地对我说:“传缨,什么叫‘有点道理’,斯坦尼的这句话就是真理。”焦晃老师说这句话的时候已经六十多岁了,他已经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去检验和印证了这句话。而我当时也就三十多岁,还并没有体悟和验证到这样深刻的程度。而现在我对这句话的领悟已经比当年又深刻了不少。所以我现在承认“真实的交流”是十分重要的。我这个人就是这样,一定要自己亲身检验和体会到了,才会真正承认大师所说的话。

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要和不同的对象交流。舞台上有“角色扮演”,生活中也有“角色扮演”。比如,我在学校里的角色和在家里的角色就不一样。而在家里,我在父母面前的角色和在妻子面前的角色又不一样。再深究下去,我在父亲面前与我在母亲面前扮演的角色也是有区别的。我与同事交流时是一种态度,在回家路上对路人又是一种态度,回到家里对每个不同的家人又是不一样的态度,这种转化是随着对象、环境的转变自然形成的,客观上形成了我与不同的人所构成的社会关系,不需要刻意地“假扮”。而舞台上的“交流”则难得多。因为生活中的“交流”不是在事先设计好的环境中完成的,而是自然、有机地形成的,但舞台给你的是一个假定的规定情境,是事先安排好的,所以你要想方设法有机地去完成这种“交流”。真正的舞台就是在锻炼演员的这种“交流”。不止话剧如此,我认为戏曲也如此。在电影《梅兰芳》中,年轻的梅兰芳和他师傅“十三燕”在戏曲舞台上演对手戏,他两次回头,慢慢与“十三燕”靠近。当时那两个人的眼神、面部表情是那样的百感交集,他们你望了望我,我望了望你,体现了一种复杂的师徒关系。如果没有真实的“交流”,根本就不会有这种眼神。

除了与对手的真实交流外,演员还要与灯光、服装、道具,以及他所处的这个空间形成真实的交流。他必须要有敏锐的感受力,对人、物和空间的变化都要有相应的“接受”和“反应”。另外,和影视剧不一样,戏剧表演还包括演员与观众的交流。我认为,在观演交流中,好的演员不是去迎合观众,而是去引导观众。当你投入到演出中,整个观众席上鸦雀无声,观众们都在专注地观看你的表演,这难道不是观演之间的无声交流吗?当你在一部喜剧中幽默地“抖包袱”,观众哄堂大笑的时候,你就是在借这个“包袱”和观众形成了交流。演员不要刻意地为和观众交流而交流,而是要把满腔热情投入到剧中角色所需要的交流中去。舞台上的交流,是真是假,观众一眼就看得出来,如果演员在表演上不真实,即使再讨好观众也没有用。英国导演彼得·布鲁克说过,如果一个人在一个空间里走过,而另一个人就在边上观看,这就能构成戏剧。这句话可以有多种理解。我个人更愿意将这句话理解为一个人专心地、诚实地、心无旁骛地走过这个空间,而如果此时有人在观看他,那么这就构成了一出戏剧;而如果没有人观看他,那么这就是这个人处在个人生活中的真实情形。

现代派的表演训练中很讲究“形式”的变化。但仔细研究,你就会发现,好的形式的后面不是空无一物,而是具有一腔的热情和真诚。我在2009年上半年,到波兰参加了纪念格洛托夫斯基的研讨会。我见到了一些世界级的戏剧导演,观看了一些非常精彩的演出。比如德国皮那·鲍什的一个舞剧,简直是一种巅峰对决。意大利一个著名剧团的《哈姆雷特》,在一小时四十分钟的时间里,人物击剑时形成的那种张力令人难忘。包括我们现在看到的《狗镇》,虽然形式感很强,但你也能从中看出人物真实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在那次研讨会期间,我还看了一次木偶剧演出。演员摆弄着小舞台上的两个角色,一只狼和一只兔子。那狼对兔子说话的口吻是那样的拟人化,简直让人相信狼真的会说话了。后来,演员说了句:“现在下雪了。”于是他撒了一把“雪”。他撒雪的动作非常讲究,一把“雪”纷纷扬扬地飘下来,能让观众打一个寒战,真的感到台上寒风凛冽、大雪纷飞。所以,在那个木偶戏小小的舞台上,如果演员拿出他的真诚和热情,就一样能深深地打动观众。而如果舞台上“下雪”时观众并不感到冷,那一定是撒“雪”人不认真、不真诚。

现在外面形式化的东西很多。有人开始质疑说:“斯坦尼体系现在还有用吗?”对于这个问题,我前面其实已经给出了回答。我认为,就像做人的根本是要诚实一样,戏剧表演的根本就是真诚。上世纪50年代,苏联戏剧专家和我国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在一起探讨表演艺术,他们一个谈斯坦尼,一个谈京剧;一个在谈写实主义的、生活化的戏剧表演,另一个在谈以歌舞、唱腔为主的戏曲表演,表面上看好像在谈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但苏联专家说,有一样东西是他们共同追求的,那就是“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