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打开心理学之门
47927500000003

第3章 心理学的过去与现在(1)

心理学有一个悠久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赫尔曼·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

“心理学有一个悠久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用赫尔曼·艾宾浩斯这句话来概括心理学的过去与现在真是再合适不过了。之所以说心理学有一个悠久的过去,是因为自从宇宙中一颗叫地球的行星上出现了人类,这种生物就对自身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想知道:我们是谁?我们的思想从何而来?我们又是如何理解周围的人……心理学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早在哲学和生物学的世界性起源中就已经开始,其之所以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借用心理学史学家墨菲的话来讲,是因为“在冯特创立他的实验室之前,心理学像个流浪儿,一会儿敲敲生理学的门,一会儿敲敲伦理学的门,一会儿敲敲认识论的门。直到1879年,它才成为一门实验科学,有了一个安身之处和一个名字”。

接下来,让我们简单了解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相信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心理学的各种观点。

一、心理科学诞生之前

心理学作为一门学问开始探究“心理活动是什么”,并且有历史记录可查的时期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

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他著名的学生柏拉图认为精神独立于身体。苏格拉底认为他的灵魂在他死后要从身体里解脱。在他被判死刑后不久,一对富裕的夫妻在希腊北部生下继承他思想的徒孙,也就是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通过逻辑推理获得真知不同,亚里士多德热爱数据,他喜欢通过仔细的观察获得知识。而他的观察告诉他:“精神并非独立于身体存在,精神的某些特殊部分也是如此。”这句话出自《灵魂论》,也是最早系统记述心理活动的著作。虽然亚里士多德在某些问题上的看法是错误的,比如饭菜能使人昏昏欲睡是因为饭菜冒出来的热气包围着人格的源头——心脏,但他对很多问题的看法还是正确的,比如他认为知识是从储存在记忆中的经验中获得的,这也预示了以后的思想家会相信后天的培养比天性更加能塑造人,后来的科学心理学证明了我们确实如亚里士多德推测的那样,通过我们储存的经验之间的网络连接可以获得知识。

亚里士多德是公元前300年左右的人物了,《灵魂论》所讲述的内容也有2300年以上的历史。而真正以心理学命名的是1732年出版的沃尔夫的《心理学》,在这两者之间有一段相当长的历史空白。在经历古希腊的繁荣之后,接下来的2000多年里没有谁对人的本性提出更多经久不衰的观点,这不是因为人们缺乏好奇心,还是有相当一群人在不断探索着人类自身。比如奥古斯丁就像今天的健康心理学家一样,关心身体如何影响心理,心理又如何影响身体。他认为胆汁分泌过多会使人易怒,烦躁会导致过多地分泌胆汁。

1000多年后,一位名叫笛卡儿的法国科学家兼哲学家解剖动物得出推论,精神从大脑开始,并经过现在我们叫作“神经”的物质流向肌肉,从而引起运动。他重视神经通路,并认为它们具有反射作用,虽然在当时这只是个简单的模型,但这点无疑是正确的。笛卡儿认为心理现象一方面独立于身体,另一方面依赖于身体,陷入了我们所谓的二元论,但他关于身心关系的思想推动了对人和动物做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这对现代心理学诞生有着很直接的影响。

笛卡儿被后人认为是西方近代哲学唯理论的开创者,这一派的观点主要是认为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可靠知识不是来自经验,而是从先天的、无可否认的“自明之理”出发,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到的。笛卡儿对理性与天赋的重视也在很大意义上影响着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发展。

与此同时,在英吉利海峡的另一边,英国科学呈现出以实验、经验以及常识判断为中心的探索。弗朗西斯·培根成为现代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预见我们会逐渐意识到我们的大脑会进行选择性记忆记住那些支持自己信念的研究。在培根去世50年后,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完成了长达数百页的《人类理智论》,书中提出一个很著名的论断,即人在出生时大脑就像一张白纸,而经验可以在这张白纸上书写。他否认笛卡儿的天赋论,与培根的思想相互碰撞、融合,促成了以“知识起源于经验,科学应该依靠观察和实验”为特征的现代经验论。

英国的经验论演变到十八九世纪,形成联想主义思潮,詹姆士·穆勒、约翰·穆勒、培因等代表人物把联想看成全部心理活动的解释原则,认为人的一切复杂观念都是由简单观念借助联想形成的,比如墙的观念是由砖头的观念借助联想形成的。联想主义对现代学习、记忆、思维的理论产生深远的影响。以至于后来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华生的行为主义,都直接受了联想主义的影响。

哲学上唯理论和经验论的斗争一直持续至今,同样表现在现代心理学各个派别的理论斗争中,比如有关到底是遗传还是环境决定了我们发展的辩论,实际上也是唯理论与经验论的辩论。

近代哲学无疑为现代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而实验生理学领域的研究则成为现代心理学实验方法的来源。19世纪时的生理学研究就已经明确了脑和神经的区别。从1811年英国人柏尔和法国人马戎第首次发现脊髓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的区别,到1870年德国生理学家弗里茨和希兹用电刺激法研究大脑功能,发现动物的运动是由大脑额叶的某些区域控制的。其间有大量的实验研究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大脑机能以及分区的认识,而且为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开辟了一条光明的大道。

除此之外,费希纳所研究的心理物理学从物理学的角度研究我们感觉的特质,他已经注意到物理刺激的量与我们感觉到的量并非简单的一对一关系。比如,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你会觉得一支蜡烛的光十分明亮,而如果是在一个明亮的房间里,你就不会觉得那么亮了,所以我们的感觉带有主观的成分。这些研究同样为科学的心理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那么科学心理学到底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呢?

二、心理学的独立与门派林立

1879年12月的一天,在德国莱比锡大学一座破旧楼房三楼的一间小屋里,两个年轻人正在帮助中年教授威廉·冯特设计一个实验设备。他们用仪器来测量人们从听到小球撞击平台到按下发报按钮之间的时间间隔,再将这个时间间隔与完成更为复杂的任务所需要的时间进行对比,结果发现,要求响声一出现就立即按按钮时,人们需要1/10秒来作出反应,但要求他们一感觉到声音就按按钮时,却需要1/5秒作出反应。

冯特教授试图测量一种叫作“心理元素”的东西,也就是人们最快最简单的心理过程,于是他和他的研究生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第一个大家公认的心理学实验。在心理学史上,人们把这个实验室的建立看作心理学脱离哲学,走上独立的标志。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心理学家们在建构理论体系时各执一词,也成为心理学门派林立的时期。

构造主义学派

冯特也被看作构造主义(structuralism)心理学的奠基者,他主张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并把它称作“意识”,认为心理学研究只能通过实验中被试的自我观察和描述,也被称为“内省”方法。当心理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时,冯特的学生大多在世界各地建立自己的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实验室也开始在北美的一些大学中出现,这多多少少都受到冯特的影响。比如,冯特的学生爱德华·布拉德福特·铁钦纳,于1892年博士毕业不久在康奈尔大学建立一个实验室,并把冯特的构造主义思想带到了那里。这个学派把人们的经验分成感觉、意向、激情状态三种元素,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向是观念的元素,激情是情绪的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

构造主义在当时的心理学体系中还算是最严密的,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决定了心理学的发展方向。但由于构造主义对心理现象的思考是从比较简单的构成方式出发,后来有人评价冯特的研究:“最后他所做的不过是对感觉的测定。”不可否认的是,冯特使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是奠定了现代心理学基础的一位伟大人物。

内省法要求所观察的人聪明而且语言表达能力强,由于人各不相同,经验也有所差异,人们渐渐发现这种方法并不是那么可靠。随着内省法的衰退,构造主义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机能主义学派

受到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通过简单的元素来探讨人们的心理元素就好比试图通过拆下来的零部件来了解一部汽车一样,与其这样倒不如来考察人们的思想和感觉的进化机能更有意义。嗅觉是鼻子的功能,思考是大脑的功能,但为什么鼻子和大脑会执行这些功能呢?詹姆斯认为嗅觉、思考之所以会发展起来是因为其本身的适应性,它们对人类祖先得以生存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以思维为例,如果说构造主义强调思维的构成成分,那么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则更关心思维在人类适应生存环境的行为中的作用。正是机能主义的这一点,推动了美国心理学更加面向人们的实际生活。时至今日,美国心理学一直很重视心理学在教育、人力资源等各领域的应用,这与机能主义思潮在美国的影响密不可分。

精神分析学派

正当冯特的研究在科学性上出类拔萃,一时间受到人们的瞩目时,在其研究领域内也受到各种批判的声音。对冯特的批判中最著名的就是一直提倡精神分析学的奥地利维也纳精神科医生西蒙·弗洛伊德。他的思想对众多领域都有影响,其中最受人关注的还是他对动机与无意识的重视。他认为人们的一切行为都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而人们的行为并不是全部都通过意识支配的,这些欲望通过无意识的形态支配着我们,并且表现在我们的日常行为中。弗洛伊德将“梦”和“口误”也作为无意识存在的证据,并认为其对于研究心理活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最为我们所知的就是他颇具影响力的《梦的解析》。除了这篇大作,弗洛伊德还提出很多理论,最具代表性的是他关于意识的三个层次以及心理结构的假设。

他认为意识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前意识是能够变成意识的东西,比如我们对特定经历或特定事件的记忆,我们平时不一定会一直意识到这些记忆的存在,但是一旦有必要我们就能突然回忆起来。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早晨醒来已经记不得晚上做过的梦了,但是发生了一件事或某样东西与梦中的情境似乎有关联,你就会马上想起晚上做过的这个梦。无意识有时也被称作潜意识,是那些在正常情况下不能变为意识的东西,比如人内心深处被压抑但是却无法意识到的欲望。这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冰山理论”:人的意识组成就像一座冰山,绝大部分是隐藏在水下的无意识,意识只是露出水面上的一小部分,却对其余部分产生影响。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有能动作用,它能主动地对人的性格和行为施加影响。譬如,无意识的欲望能使人做出他自己也无法解释的事情来。

相对应的,我们每个人的心理结构都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本我就是沉睡在心理最底层的无意识的代表,它只考虑自己想做的,是人类最任性的本能的部分。与此相对的,超我是在各种教育中不断成长,严密地监视着本我,追求理想的理性部分。自我则是相对来说具有更多意识的部分,为了在现实中生存而不断调整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对立,化解其中的矛盾。为了健康的心理,必须要保持这三个部分的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破坏,就可能造成人格分裂或者神经症。

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学派与其他学派相比,更加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在对神经症病患的临床治疗实践中,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无法通过实验得到的理论和知识。弗洛伊德被认为是20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伟大人物之一,他对现代心理学的影响功不可没,但是早期的精神分析理论过分强调无意识,并认为人类所有的行为归根到底都是性欲在支配,也就是具有我们俗称的泛性论主义特点,这些时代的局限性无疑是片面的。

后来的精神分析学者批判性地继承和发展了弗洛伊德的思想,比如弗洛伊德最钟爱的学生卡尔·荣格提出“集体无意识”、“原型”等重要的观念,将人格划分为我们现在很熟悉的“内向”与“外向”等等,最终与他的恩师分道扬镳。很多学者在继承的同时反驳弗洛伊德观点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形成新精神分析学派,较为著名的有弗洛伊德的另一个和他决裂的学生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他提出“寻求优越”的概念,认为人们与生俱来就有自卑感,从出生就为了克服自卑寻求优越而抗争。还有提出了心理学上著名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的埃里克森,我们将在后面有关人们如何发展的章节中更详细地介绍。

这些新精神分析学派的学者更加关注意识和自我的重要性,以及儿童和青少年人格的正常发展,而不像弗洛伊德只重视无意识和精神异常的成年人。对于弗洛伊德与很多他钟爱的学生决裂我们实在是惋惜,但是从现代心理学发展的角度来看结果却是令人欣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