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法(observation method),顾名思义是由研究者对个人或团体的心理活动所引发的外部行为进行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和记录,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通常是在自然情景中对人或动物的行为直接观察、记录、分析,所以这种观察法也称为自然观察法。如果是在预先设定好的情景中进行观察,这种观察法称为控制观察法。
由于观察法通常是在不为被观察者察觉的情况下进行的,他们的行为或心理活动没有或较少受到环境的干扰,因此,应用观察法有可能了解到现象的真实情况。比如研究很多儿童行为的时候经常会用到这种方法,还有我们在很多影视作品中看到的单向玻璃,在观察法中也经常使用,目的也是为了不为被观察者所知,以便能观察到他们最自然真实的行为。
然而,观察法也有一些缺陷。比如,事件很难以一模一样的方式重复出现,容易有不稳定因素介入,影响研究的准确性;观察时可能出现不需要研究的现象,而需要研究的现象却没有出现;观察者容易“各取所需”,因此,信息的选择取舍会因观察者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实验法
实验法与观察法最大的不同,在于研究者积极干预被观察者的活动,创造某种条件使某种心理现象产生并能重复出现。相信大家在以往的其他科目学习中已经了解变量的概念以及自变量和因变量。那么实验法也可以说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由研究者操控自变量来观察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受到怎样的影响,从而解释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方法。
简单来说,心理学实验通常会设置实验组和控制组,两组除了自变量,其他因素都要尽可能相同,在选择被试和将被试分配到不同组时都要符合统计学上的一定标准。比如在教学条件下,教师向学生分发相同的材料。其中甲组学生在学习以后完全休息,而乙组学生继续进行另外的工作。一小时后,再比较他们回忆该材料内容的成绩。结果发现甲组学生比乙组学生的成绩好。为了证明两组学生的成绩差异确实是由学习后一组休息而另一组继续进行另外的工作造成的,要尽可能排除其他影响因素,否则你可能会问是不是两组学生本身学习能力就不同。这就需要在选择学生时选择学习能力、性别、年级等等条件尽可能一致的班级,比如两个成绩相当的平行班,而不是一个重点班一个平行班。另外你可能会问早上和下午学习状态不同是不是会影响实验结果。没错,类似的环境因素也是实验中需要控制的,比如选择相同的时段等等。
上面这个例子基本是在自然的条件下,正常的学习和工作情境下进行的。心理学研究中还有不少实验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的,有时还需要借助一些研究仪器,比如测定人们对各种颜色交通信号灯的反应时,需要测定反应时的仪器;研究人们在阅读或者视觉信息处理方面的课题则可能需要眼动仪的帮助;借助一些脑成像技术还可以在不造成大脑损伤的情况下通过观察大脑各部位在不同条件下的脑血流、脑电波、新陈代谢情况来研究心理活动的脑机制。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自己搜索了解,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代心理学实验很多都可以借助计算机来进行,因此你有可能还需要学习一些相关的实验编程。
然而,实验法也不是完美的,设想一下你被安置在实验室里头上戴着各种仪器,处在这种环境里你肯定百分之百意识到你在接受实验,这就有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也许将结果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就会有出入。
要知道,在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中,为了了解人类行为的性质,曾经进行过无数残酷的实验。比如著名的感觉剥夺实验,被试在和外界环境刺激高度隔绝的特殊状态下,各种感觉器官接收不到外界的任何刺激信号,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会产生各种病理心理现象。这个实验给被试造成了极大的精神紧张,实验被试有一部分最终发展成患了精神疾病,对他们造成极大的心理伤害。为了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现在的心理学实验都以人类的道德伦理为基础,禁止实施可能给被试带来很大精神负担的实验。
美国心理学会(APA)制定的伦理纲领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必须要对实验进行充分的说明”。但是考虑到有的实验如果事先说明了实验目的,会影响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这种情况下可以在实验后说明,并且需要履行“任务报告”(debriefing)等相关手续。伦理纲领中另一个重点是“给实验参与者最小的精神负担”,带给被试的痛苦与不快,以不超过日常生活的正常程度为标准。
调查法
这是一种针对实验室中难以处理的问题,或现实社会中出现的一些现象,以所要研究的问题为范围拟定问题,广泛地让受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以此收集到大量资料,然后对结果进行分析的研究方法。调查法常见的方式有问卷法和访问法。问卷法可以用邮寄、现场发放问卷甚或网上答题等形式进行,同一时间可以调查很多人;访问法通过面对面或者电话的方式进行,由访问员按接受访问者对问题的反应随时代答或记录。你在街头接受过的一些市场调查员针对某种商品或者服务进行的市场调查就属于访问调查法。
由于我们不可能对一个研究群体里的所有人进行调查,因此调查法就涉及抽样的问题,即调查所选取的这群被调查者是否能够代表整个研究群体。例如,研究“大学生对信用卡消费的态度”,如果只选取某所综合大学四年级或某个师范院校一年级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显然不能代表所有的大学生,这样所得出的结果就不能反映全面的情况。为了避免类似的情形,心理学家通常会采用一些特定的抽样方法,尽可能保证研究总体中每个单位都有同等机会被抽中,比如上面这个例子中的各个年级、多种类型或者不同地区大学的学生。因此,各种抽样方法也是心理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
而调查法也有一定的缺陷,我们只能说结果可能与某个因素相关,但不能证明其中是否有因果关系。比如某项调查的结果反映出小学生身高与学习成绩有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即个子高的学生学习成绩普遍也好。那么我们能说因为个子高所以学习成绩好吗?显然不能,有可能个子高的学生年龄稍大或者营养状况比个子矮的学生好,大脑发育程度高导致他们学习成绩好,但并不能说个子高与学习成绩好有因果关系。另外,由于调查收集的大量数据最后都会通过统计分析汇总出一个结果,可能有些特殊情况或者少数人的意见会被忽视。
个案法
这是临床心理学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将某一个体或者某个团体,比如家庭作为研究对象的方法。临床心理学家主要通过对个体性格、家庭环境等的研究调查,分析他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心理或行为上的变化,从而帮助治疗。
与其他的研究方法不同,个案法追求的不是心理活动的一般法则,而是个体的特殊性,一般需要追溯与该个体相关的背景资料,了解他的生活经历。在教育心理学、犯罪心理学中也有一些应用。缺点是环境因素难以控制,研究者容易把自己的主观意识加进去,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也难以被忽视。
心理测验法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说过最好将趣味心理测试当成是游戏,与真正的心理测验区别开来。但是有的心理测验看起来确实很像游戏,比较难区分。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呢?
对于真正的心理测验,有两个最重要的要求就是信度(reliability)和效度(validity)。信度简单来讲就是测验结果的稳定性。我们讲过科学研究重要的一点就是是否可以重复,也就是说无论谁在什么时候进行测验,结果都不应该发生很大的变化。比如,一个考生在两个月内接受两次测验,得到的分数大致相等,试题的信度就比较高。如果一次600分,一次400分,试题的信度就不那么高了。效度又是什么呢?通俗来讲就是是否测到了想测的心理品质,比如一个考生中考的时候得了高分,入学之后他的成绩也很好,而另一个考生得了低分,入学后的成绩也较低,说明这套中考试题有很好的行为预测作用,它的效度比较高,反之它的效度就不那么高了。
在心理学大量研究中,测验法是非常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通常采用问卷的形式,准备若干有关想要了解的内容的问题,让接受测验的人从中选择。为了更好地量化结果便于统计分析,测验通常会设置一个标尺,比如用1到7分来表示出家庭施加给你的学习压力的程度,1分代表完全没有施加学习压力,7分代表家庭施加的学习压力极重。这是心理学中常见的7点量表,调查的结果也通常以数值的形式表现。
这种方法无论是从实施的角度,还是从对结果进行分析的角度来看都十分简单,因此经常被使用,但是在这种简单性中也有不少问题存在。首先,用分数表示测验结果就容易看不到被试的个性。其次,由于这种测验很容易让人知道是测试什么内容的,所以被试也有可能故意做出与自身想法不一致的回答,这时候就需要心理学家设置一些从表面上看不出是测什么的问题。再次,有时回答这种测验的被试会倾向于迎合社会价值取向而不是自身真实想法,比如“你会主动帮助有困难的陌生人吗”,即使被试平时实际上不大喜欢主动帮助陌生人,但是在作答的时候也很可能选择“会”,这就是心理测验中常见的“社会称许效应”,心理学家又要想出各种办法来尽可能降低它对结果的影响了。
因此,为了保证心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一方面需要研究者对某种心理品质进行深入的研究,编制出相应的问卷才有可能相对完善;另一方面也要注意编制问卷的科学性、严谨性。比如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措辞,肯定句还是否定句,一句话里是否有多种理解方式,怎样降低社会称许性,等等。通常在问卷编制完成之后还需要进行试测,反复修改或者删除一些信度及效度等指标不好的题目,再施测。即使是在国外已经很成熟的测验,引入国内的时候也需要做大量的修订工作,比如如何翻译才既符合中国人的语言表达方式又不影响题目原来的意思,国外的样本是否与国内样本有可比性……编制问卷实在绝非一件简单的工作。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心理测量学”方面的书籍进一步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心理测验。
当然,趣味测试游戏也会收集到大量的数据,如果能在不断的测试中提高其信度与效度,那么有一天它也有可能成为真正的心理测验。
综上所述,大家可以看到任何一种方法都有独特的优势以及相应的不足之处,因此,心理学研究需要根据研究目的或领域有选择地使用适合的研究方法,有时候则需要结合多种研究方法,不能一概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