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双色版-黄帝内经
47924400000035

第35章 疟论

“原文”

黄帝问曰:夫痎疟皆生于风,其畜作有时者何也?岐伯对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慄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饮。

帝曰:何气使然?愿闻其道。

岐伯曰: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粟鼓颔也;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

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阳盛而外热,阴虚则内热,外内皆热则喘而渴,故欲冷饮也。

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荣气之所舍也。此令人汗空疏,腠(còu)理开,因得秋气,汗出通风;及得之以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内外相薄,是以日作。

帝曰:其间日而作者,何也?

岐伯曰:其气之舍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著,阴与阳争不得出,是以间日而作也。

帝曰:善。其作日晏与其日早者,何气使然?

岐伯曰:邪气客于风府,循膂(lǚ)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其明日日下一节,故其作也晏,此先客于脊背也。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yàn)也。其出于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五日下至骶骨;二十六日入于脊内,注于伏膂之脉;其气上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气日高,故作日益早也。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

帝曰:夫子言卫气每至于风府,腠理乃发,发则邪气入,入则病作。今卫气日下一节,其气之发也,不当风府,其日作者奈何?

岐伯曰:此邪气客于头项,循膂(lǚ)而下者也,故虚实不同,邪中异所,则不得当其风府也。故邪中于头项者,气至头项而病;中于背者,气至背而病;中于腰脊者、气至腰脊而病;中于手足者,气至手足而病。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则病作。故风无常府,卫气之所发,必开其腠理,邪气之所合,则其府也。

帝曰:善。夫风之与疟也,相似同类,而风独常在,疟得有时而休者,何也?

岐伯曰:风气留其处,故常在;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帝曰:疟(nüè)先寒而后热者,何也?

岐伯曰: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夏气凄沧之水寒,藏于腠理皮肤之中,秋伤于风,则病成矣。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病以时作,名曰寒疟。

帝曰:先热而后寒者,何也!

岐伯曰: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dān)疟。

帝曰:夫经言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今热为有余,寒为不足。夫疟者之寒,汤火不能温也,及其热;冰水不能寒也,此皆有余不足之类。当此之时,良工不能止,必须其自衰乃刺之,其故何也?愿闻其说。

岐伯曰:经言无刺之热,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漉漉之汗,故为其病逆,未可治也。夫疟之始发也,阳气并于阴,当是之时,阳虚而阴盛,外元气,故先寒粟也;阴气逆极,则复出之阳,阳与阴复并于外,则阴虚而阳实,故先热而渴。夫疟气者,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疟者,风寒之气不常也,病极则复。至病之发也,如火之热,如风雨不可当也。故经言曰:方其盛时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谓也。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亡。故工不能治其已发,为其气道也。

帝曰:善。攻之奈何?早晏何如?

岐伯曰:疟之且发也,阴阳之且移也,必从四末始也。阳已伤,阴从之,故先其时坚束其处,令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审候见之,在经络盛坚面而者,皆取之,此真往而未得并者也。

帝曰:疟不发,其应何如?

岐伯曰:疟气者,必更盛更虚。当气之所在也,病在阳,则热而脉躁;在阴,则寒而脉静;极则阴阳俱衰,卫气相离,故病得休;卫气集,则复病也。

帝曰:时有间二日或至数日发,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

岐伯曰:其间日者,邪气与卫气客于六府,而有时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作也。疟者,阴阳更胜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

帝曰:论言夏伤于暑,秋必病疟。今疟不必应者何也?

岐伯曰:此应四时者也。其病异形者,反四时也。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恶风,以夏病者多汗。

帝曰:夫病温疟与寒疟,而皆安舍,舍于何脏?

岐伯曰: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

帝曰:瘅疟何如?

岐伯曰: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而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合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故命曰痒疟。

帝曰:善。

黄帝问:疟疾通常是由感受风邪引起,发作和休止有一定时间,这是为什么?

岐伯答:疟疾发作之初,先表现在毫毛竖立,接着四体不舒,伸懒腰,呵欠连连,随后寒冷发抖,下颌抖动,腰脊疼痛;上述症状过去后,便感到全身内外发热,头痛欲裂,感到渴想喝冷饮。

黄帝问: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岐伯答:由于阴阳之气上下相争,虚实交替转移,阴阳虚实相互移易造成的。阳气转移到阴气所在的地方,与阴气合并在一起,则使阴气所在的地方相对充实有余,而阳经则相对空虚不足。因为阳明经经过领下,阳明经气虚,就会发生寒冷发抖,甚至两颌骨抖动。太阳经从头部开始向下行走到后颈部,再沿着脊柱两侧向下行走入腰部,如果太阳经气虚,就会出现腰脊、头和后颈部位疼痛。如果三条阳经的经气都虚,那么阴气就过于亢盛了。阴气过于亢盛则感到冷到骨头里面,并且疼痛。这种寒是从体内产生的,所以患者觉得身体内外都寒冷。阳气偏盛的时候,就会体外发热,阴气虚少就会体内发热,如果阳盛和隅虚同时存在,则身体内外都会发热,而见到呼吸加快、气喘。口渴、想喝凉水的症状。这都是因为夏天被暑气伤害,热邪藏伏在皮肤里面和肠胃外面,也就是藏伏在营气停留的地方。热邪藏伏在体内,使人体出汗,毛孔大张,在这种情况下,到了秋天再感受了秋凉之气;或者是汗出后受风吹;或者是汗出后洗浴。风邪和水气就会乘机侵入皮肤里面,与卫气相合并,并引动藏伏在体内的暑热之邪,共同引起疟疾的发作。人身的卫气在三阳经运行,夜晚在三阴经运行。侵入体内的邪气也随着卫气进出体内外,到达体表阳经就向外发散而疟疾发作,到达体内阴经则藏伏体内并向里侵犯,因为人体卫气运行有规律,每天白昼到达体表,所以疟疾也是每天都有规律地发作一次。

黄帝问:有的疟疾隔日发作一次,是什么原因?

岐伯答:隔日发作一次的疟疾,由于邪气随着经络侵犯到人体较深的地方,向内逼迫到五脏,并影响到膜原。由于邪气已侵入内脏,所在的部位深,距离体表的道路远,运行又比较缓慢,而卫气的运行比较疾速,所以邪气不能和卫气同步运行到体表的阳经,形成了卫气单独运行于体表,而邪气仍然滞留在体内的状况,病邪每两天才运行到体表和卫气合并抗争一次,所以疟疾隔日发作一次。

黄帝问:讲得好。有的疟疾发作时间一天比一天推迟,有的一天比一天提前,或逐日提前的,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答:体内卫气每昼夜大会于风府穴一次。当卫气汇合于风府穴时,人体表面汗孔就舒张开来,此时如果邪气乘机入侵,与卫气合并,相互抗争,就导致疾病的发作。邪气侵犯入风府后,沿着脊椎环节向下移动,每天向下移一个骨节,卫气和邪气期遇的时间也一天天推迟,所以,发病的时间也就一天比一天晚一些。邪气从风府穴开始,每天向下移动一节,经过二十五天,下行到傲骨尾端,第二十六天开始又进入脊椎内沿着冲脉向上行走,经过九天到达任脉的天突穴。由于邪气所处的位置逐日上移,与卫气相遇的时间一天比一天早,所以发病的时间也就逐日提前。

黄帝问:先生刚才说过当邪气会合于风府穴时,人体汗孔便舒张,汗孔舒张则邪气乘机侵入,与卫气相合抗争而发病。而您现在又说由于邪气每日下行一节,卫气和邪气相遇的地方也每日下移一节,那么,当疾病发作的时候,邪气并不在风府穴,但疾病仍然是每天发作一次,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答:以上是指邪气侵入头顶,沿着脊柱向下行走的情况,因人体的组织有虚实的区别,病邪所侵犯的部位也就不一样,所以不一定邪气在凤府才发病。例如,邪气侵犯头顶,当卫气运行到头顶时,邪气就与卫气相合抗争而发病;邪气侵犯背部,则卫气运行到背部时,邪气与卫气相合抗争而发病;邪气侵犯腰脊部位,则当卫气运行到腰脊部位时,两者相合抗争而发病;邪气侵犯手足部位,则当卫气运行到手足处时,邪气与卫气相合抗争而发病。总而言之,不论人体何处,只要是卫气和邪气合并,互相抗争就会发病。所以说,风邪侵犯人体后,并没有固定的停留之处。卫气运行到邪气停留的地方,两者合并,互相抗争,就会使汗孔舒张,疾病发作。

黄帝道:讲得好。风症和疟疾都是由于外邪侵袭引起的一类疾病,两者有相似之处。那么为什么风症的症状持续存在,并没有间歇,而疟疾却有一定问撤休止期,这是什么原因?

岐伯答:引起风症的病邪相对稳定地停在所侵犯的部位,所以症状持续存在;而引起疟疾的病邪则随着经脉和络脉中的气血行走,时而深入体内,时而出于体表,必须和卫气相合并发生抗争时才发作。

黄帝问:为什么有的疟疾发作先寒后热?

岐伯答:夏天感受严重的暑热,因出汗过多,腠理开泄,此时洗浴或乘凉,寒气就乘机侵入藏伏在汗孔皮肤里面,到秋天再受到风邪的侵袭,就会形成疟疾。寒属于阴性的病邪,风属于阳性的病邪,患者先受寒邪侵犯,后受风邪侵犯,所以表现出先寒后热的症状。这种病的发作有固定的时间,病名叫做“寒疟。”

黄帝问:有些患者先热后寒,这是为什么?

岐伯答:因为这种患者先被风邪侵犯,而后才被寒那侵犯,所有表现出先热后寒的症状。疾病的发作也是有一定时间的,叫做温疟。还有一种疟疾患者,只有发热的症状而没有寒冷的症状,这是由于仅仅感受了风邪,而没有受到寒邪办侵犯。患者可出现气短、烦闷、手足发热、想要呕吐等症状,叫做瘅疟。

黄帝道:《灵枢,逆顺》说有余的应该用泻法,不足的应该用补法。现在如果说疟疾的发热是有余的实症,寒冷是不足的虞症,那么为什么对这种寒冷即便用热水温熨和烤火的办法也不能使患者感到温暖?为什么对这种发热即便用冰块冷水也不能使患者寒凉呢?如果说这种寒热都属于虚实一类的病症,那么为什么当发病的时候,即便是良医也没有办法制止,而必须等到症状衰退之后,才用针刺疗法进行调整治疗呢?这是什么原因?希望你给我讲解其中的道理。

岐伯答:《灵枢·顾逆》上说,发热很高时不要用针刺,在脉搏混乱时不要针刺,出大汗时不要针刺,是因为邪气亢盛时,应避开邪势的锋芒,不要送着病势勉强治疗。通常所说的有余,是指邪气亢盛,所说的不足,是指人体的正气虚弱。而疟疾中的寒热虚实,则是指邪气与人体阴阳二气的离、合、出、入,两者是有区别的。从阴气和阳气转移出入的角度来看,当疟疾刚开始发作时,体表的阳气进入体内与阴气合并,这时,在内的阴气偏盛,在表的阳气虚少,所以首先出现寒冷发抖的症状;冷到极点,则隅阳之气又外出到体表相合并这时,在体内的阴气虚少,而在体表的阳气亢盛,因此又出现发热、口渴的症状。再从阴气与正气的离合来看,引起疟疾时邪气和阳气相合并则阳气偏盛,邪气离开阳气进入体内和阴气相合并则阴气偏盛。阳气偏盛就要形成发热,阴气偏盛就要产生寒冷颤抖。疟疾是感受风寒之气而形成的,形成了寒冷到极点则转化咸热,发热到极点则转化咸寒冷这种变化无常的症状。疟疾的发作往往来势凶猛,发热时热势像烈火燃烧一样亢盛,寒冷时又冷得象疾风暴雨一样猛烈不可抵御,所以《灵枢·顺道》上说:在邪气正亢盛的时候,不可用针刺玫邪,如果勉强针刺就要损伤正气;等到邢气衰退的时候,再抓住时机进行针刺,就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就是针对这种情况说的。疟疾在没有发作的时候,阴气和阳气都是处在正常的位置土运行,没有越位互相合并,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治疗,教可以使人体的正气得以安定,使致病的邪气被消灭。所以在疟疾正发作的时候,大夫也不能够进行很有效的治疗,因为此时患者体内的正气和邪气逆乱,难以区分。

黄帝道:讲得很好!那么如何进行治疗并掌握时间早晚呢?

岐伯答:疟疾将要发作时,人体阴阳之气也将进行转移合并,这种转移合并一定是从四肢的末端开始的,因为人体阴经和阳经的交接处在四肢末端。如果人体的阳气已经损伤,阴气就将要外出转移合并到阳气中去。所以在阴阳之气还没有合并的时候,应用绳子捆扎紧四肢末端,使邪气不能够继续流动,阴气也不能够外出和阳气合并。在捆扎车四肢末端后,要仔细诊察经络血脉的变化,在经络(位于体表的很小的经络)较集中处寻找充血的地方,凡是充血处都用针刺放血。这样,就可以祛除真正的邪气,使邪气不能与体内正气相合并。

黄帝问:疟疾不发作的时候情况怎样?

岐伯答:疟疾病邪在体内流动,使人体阴阳之气发生虚实交替的变化,由于邪气所在的部位不同而可产生不同的表现。邪气在体表之阳;患者就发热而脉搏躁动疾速;邪气在体内之阴,患者就发冷而脉搏平静。疟疾发作到极点,会使患者气血阴阳都受到损伤而虚衰。当卫气和邪气相互分离时,病情就暂时休止;当卫气和邪气再度相遇抗争时,疟疾便又发作。

黄帝问:有的疟疾隔二日或数日发作一次,发作时有的口渴,有的不渴,这是什么原因?

岐伯答:因为卫气和邪气运行的时间节律不一致,有时不能相会于风府,所以出现隔二日或隔数日才发作一次的现象。疟疾发病过程中,出现阴阳虚实交替变化的情况,阳气盛则用气衰,而出现口渴;阴气盛则阳气衰,而口不渴。

黄帝问:医经上说夏天被暑热邪气所伤,秋天就会引发疟疾,而有些疟疾并非如此,这是为什么?

岐伯答:夏天遭受暑邪侵伤,秋天必然引发疟疾,这是指和四时发病规律呼应而官。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疟疾,一般发于秋天的疟疾寒冷的症状较重,冬天的疟疾寒冷症状不重,春天的疟疾有怕风的症状,在夏天的疟疾有多汗症状。但也有些疟疾与四时发病规律相反,症状表现与平常不同约。

黄帝问:对于病温疟和寒疟,病邪是如何侵入的?停留在哪一脏呢?

岐伯答:温疟是受到冬天风寒邪气的侵入,藏伏在骨髓之中,虽到春阳生发之时,阳气趋于体表,邪气却不能自行导出,到了夏天,因炽热暑盛,脑髓中阴气消耗,使人昏沉倦患,萎靡不振,肌肉消瘦,汗出毛张,皮空联疏,加上劳累过度,邪气才乘虚与汗一齐外出,引起疾病发作。由于这种病邪藏伏于肾,肾主骨,发作是病邪随阴气从内出于体,表之外,与阳气合并,造成了阴气亏虚,阳气偏盛,阳盛则发热,盛极之则体表阴阳之气转入体内合并,造成体表阳气不足,病邪入阴则阳气亏虚,阳气亏虚则阴气偏盛,产生寒冷症状,所以这种病症状是先热后寒,叫做温疟。

黄帝问:痒疟是怎样的情况?

岐伯答:痒疟患者由于肺脏本来即有热邪。肺主管全身的气,肺又和全身的皮肤和毫毛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所以肺脏有热,就使全身之气偏于亢盛,气过于空盛就会向上述行,造成胸中之气亢盛而不能够外泄。在这种前提下,再加上劳动用力之后,汗孔开张,风寒之邪乘机侵入人体,停留在皮肤和肌肉之间,与患者体内原有的积热合并,相互抗争而发病。发病时患者阳气偏于亢盛而不衰退,病邪始终在体表的阳气中,而没有进入体内的阴气中,所以患者仅仅表现为发热而并不寒冷。这种病的邪气在内藏于血脉之中,在外停留于肌肉之间,由于阳气亢盛,发热严重,消耗损伤体内水液,使患者肌肉消瘦,所以叫做痒疟。

黄帝道:讲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