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地处太行山附近,北有匈奴,西临强秦,东接燕齐,南靠韩魏,是兵家必争之地,自立国起即战争不断。频繁的战争没有使赵国衰弱,反而造就了赵人彪悍的作风、骁勇的气质,使赵国成为战国时期仅次于秦国的强大国家,军事实力居东方六国首位。秦赵抗衡近百年,期间名将辈出,双方互有胜负,势均力敌。那么,为什么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赵国第一个被消灭?赵国的名将哪里去了?
击败匈奴
匈奴是战国时期北方各国的共同敌人,更是赵国的心腹大患。为了对抗匈奴,著名的赵武灵王曾经进行了一系列军事改革,下令推行“胡服骑射”。在他的带领下,赵国军事力量逐渐强大,大败匈奴部落。但是,到了赵惠文王、赵孝成王统治时期,匈奴又渐渐地恢复强大,不断骚扰赵国北部边境,抢掠人口和财物,让赵国北方百姓苦不堪言。赵国一直苦于没有良策对付匈奴,直到有一天,一位名叫李牧的将军来到了北疆,情况才发生变化。李牧是一个用智慧用兵的军人。他知道匈奴对占领土地并不那么在意,其进攻赵国的主要目的在于掠夺财物,便根据这一情况制定了一个坚壁清野的“乌龟策略”。依托北方的长城和烽火台,李牧建立了一个完善的情报预警系统,每当匈奴进攻,远远地就可以提前发现。而后命令士兵迅速地把所有物资都藏到城堡之中,使得匈奴每次长途跋涉地赶过来,都空手而回。这样过了几年,赵王开始不满意李牧不温不火的对敌策略。在赵王看来,李牧每次都是敌进我退、龟缩防守,实在过于胆小怕事,还很有投降敌军的可能。于是,赵王把李牧召回,派遣另外一名将领对抗匈奴。这名接替李牧的将领,昏庸无能,每次匈奴入侵,都积极迎敌。但是,匈奴全军都是骑兵,赵军大多为步兵,两条腿的士兵如何追赶得上四条腿的战马,与匈奴打运动战,赵军只能自讨苦吃。几次下来,不但没有击退匈奴,反而损失了大量的财物和军队,不得已,赵王只得再次派遣李牧驻守边疆。李牧回到边疆,依然如故,再次缩进城堡,积极防御。
这样又过了几年,匈奴骑兵疲于奔波,赵国士兵却躲在城墙后面吃肉练兵,双方实力对比逐渐发生了变化。于是,聪明的李牧将军又制定了一个引蛇出洞的计划。公元前244年,他精选了15万大军,严格训练。而后让百姓漫山遍野放牧牲畜,引诱匈奴。匈奴抢掠各国几百年,同样有着丰富的强盗经验。所以,匈奴王首先派遣了一小股的部队出战,打算试探一下赵军,不想这一小股的部队不但打败了赵国不少的军队,而且抢回来众多的牛羊和百姓。回想这几年,每一次与李牧交战,李牧都是缩头乌龟一样躲在城堡里。匈奴王疑心尽去,率领大军入侵赵国,准备大肆抢掠一番。没有想到,李牧早已经为他布下了天罗地网。匈奴王刚刚抵达赵国城下,李牧就给他来了个包抄战术,赵军战车阵正面迎敌,精锐步兵居中阻击,弓弩兵远程射杀,精锐骑兵两翼包抄,多兵种配合作战,进退有序。不久匈奴军队就全面崩溃,10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李牧趁势一鼓作气,又消灭了匈奴的众多属国,迫使匈奴王远逃北方,十几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
屡退强秦
战国时期,各国战争不断,良将辈出,其中最著名的有四大名将,即秦国的白起和王翦,赵国的廉颇和李牧,秦赵两国各占两席。秦赵也是当时军事实力最不容小觑的两个国家,他们相互对峙,争斗频繁。公元前234年,秦国大将桓进军赵国,攻取平阳、武城,杀敌10万。桓又乘胜攻占赤丽、宜安,直接威胁赵国后方,形势万分危急。有谁可以领兵抵挡强大的秦军呢?赵王愁容满面苦苦思索。突然,他想到了神奇抗击匈奴的李牧将军。于是,赵王急忙从边关调回李牧,任命他为大将军,全面指挥赵军抵抗秦军。
李牧临危受命,但是没有仓促迎战。他安排军队在宜安附近与秦军对峙,然后像对抗匈奴一样,再次修筑城垒、坚守不出。这一招“坚垒”战术,仿佛是赵国的传统,当年廉颇就曾经使用它对抗秦国军队。桓吸取当年秦军久战不利的教训,决定不正面对抗赵军的营垒,计划对赵军来一次围点打援,领兵进攻赵国肥下,引诱赵军救援。桓的计谋迷惑了不少赵国将领,他们急切地怂恿李牧救援肥下。但是,李牧冷静地看破了秦军的阴谋,顺势上演了一场“围魏救赵”的好戏。他乘秦军主力不在急忙领兵回救,反而被李牧围点打援,全歼了10万秦军。李牧拯救赵国于危难之中,大败秦军,赵王大为兴奋,对手下臣子说:“李牧真是我的白起啊。”白起是秦国名将,战无不胜,素有战神之称,被秦王封为武安君。于是,赵王也册封李牧为武安君,李牧威名震动七国。
公元前232年,秦军兵分南北两路,再次进攻赵国,赵王同样派遣李牧迎敌。李牧制定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策略。首先,部署一部分兵力依托漳水和赵长城死死拖住南路秦军,自己则率领主力部队痛击北路秦军。大败北路秦军之后,李牧马上引兵向南,汇合留守的赵军进攻南路秦军。南路秦军得知了北路失利的消息,根本无心恋战,随即退走秦国。李牧再一次打败秦国军队,保卫了赵国。只是这时候的赵国,国内灾祸连年,国外又与燕国纷争不断,难以支撑李牧反攻秦国,白白错过了扩大战果的机会。秦军虽然战败,却并没有受到严重的创伤。
李牧之死
公元前229年,李牧再次来到西面抗秦前线,这次他抱着为国捐躯的必死决心。赵国连年遭遇饥荒和战争,国家已经虚弱不堪,秦国这时趁火打劫,派遣大将王翦率领数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再次入侵赵国。如果李牧遏制不住秦军的脚步,抵挡不住秦军的进攻,赵国可能就要彻底亡国。所以,即使面对同样战功赫赫的秦国名将,李牧也只能胜利,不能失败。
李牧、王翦同为战国名将,同样名震七国,在这场宿命的战争中,究竟谁可以取得最后的胜利,没有人知道。他们率军对峙了近一年,都很克制地没有进行大规模的会战。李牧知道,手中的士兵已经是赵国最后的根底,不能轻易损失。王翦也知道,秦王的目标是消灭六国、统一天下,秦军士兵同样不能轻易消耗。秦赵两国拥有同样的优秀将领,拥有同样善战的骁勇士兵,可惜秦王和赵王不是一样的英明决断。秦赵战争的僵局,被后方的变动打破了。
前方秦赵交战,事关国家存亡,赵王异常地关心各种军事信息。有一天,赵王的近臣郭开悄悄对他说,李牧八成想要造反叛变,投靠秦国。不然,凭借李牧大败匈奴的军事才能,为什么战争打了这么久还没有结果。糊涂的赵王听信了这个收受秦国重金贿赂的奸臣的谣言,立即下令召回李牧。
诏书到了军营,李牧哑口无言。他戎马一生、兢兢业业地为赵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没有他李牧,赵国早就被匈奴折磨得奄奄一息。没有他李牧,秦国几年前就可以攻占赵国。没有他李牧,弱小的燕国甚至也可以羞辱赵国。他如果想要造反又如何会挑一个外有强敌,内有天灾的时机,又为何偏要等到今日。十几年前抵抗匈奴之时,赵王临阵换将,吃够苦头的李牧就大可以离开赵国。几年前,大败秦军之时,赵王兴奋地大叫“李牧真是我的白起”,难道都已经被人忘记?赵王为什么会做出如此荒谬的决定?李牧想不明白,也不想明白。他只回答了赵王一句话: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李牧知道违抗赵王命令代表着什么,但是他不能不这样做。李牧知道,赵国的将领中,只有自己可以匹敌王翦这位秦国大将。如果李牧离开战场,赵军也就战败了,赵国也就覆灭了。但是,无能的赵王看不到李牧看到的东西。他只为李牧违抗自己的命令而震怒,只为李牧拒绝交出兵权而担心。于是,悄悄地派出了心腹杀手,暗中杀害了李牧。李牧死后三个月,赵国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