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战国七雄:诸侯逐鹿竟中原
47921200000059

第59章 法家韩非

韩非是一个悲剧人物,也是一个富有争议的人物。他头脑中充满各种治国良方,本国君王却不接受他,尽管在遥远的秦国受到了赏识,但他悲剧的命运依然无以改变,他遭到嫉妒,被君王怀疑,最终不明不白客死他乡。不过,韩非那富于争议的理论学说却成为各国重要的执政思想,它们严厉而残酷,又直指问题本质,发人深省。对于这些学说理论,历代的君王又是喜爱、又是无奈,表面上责怪它们偏激,暗地里又将其积极地运用。

悲剧的人生

公元前280年(一说为公元前281年),韩非出生在韩国贵族的家中。在当时,秦国实力愈发强大,六国国力愈发弱小,而韩国偏偏是那个最为弱小的。韩非的出生不能不说生不逢时。几乎从一开始,国家的命运就牢牢牵绊着韩非的心。他抱着一腔救国之志向大名鼎鼎的儒家学者荀子刻苦学习,期待着有一天能以所学救国于危亡,辅佐国君振兴霸业。遗憾的是,尽管韩非出色地完成了学业,并形成了一套独到的治国思想,但是他的救国之路却充满坎坷。他天生口吃,直面君王之时,侃侃而谈对他而言宛若登天。偏偏在战国那样一个堪称辩论家的舞台的特殊年代,优越的口才几乎是谋臣贤士必备的技能。韩非没有办法凭借三寸之舌博取君王的欢心,也没有办法凭借三寸之舌说服君王抉择大事。他能做的只是把自己的思想写成文章,恭恭敬敬地呈给君王。可惜辛苦铸就的文字终究敌不过滔滔不绝的口舌之言,韩非的见解迟迟没有被韩王采纳。韩非无奈,只好按捺住一腔报国之情,闭门著书,做一个学者。

命运总是让人捉摸不定,韩非的才华得不到本国君主的赏识,却引起了秦国的注意。韩非的文章流传到秦国,被秦王见到。秦王惊叹不已,恨不得立即将韩非招致麾下,他激动地对左右说:“若能见此人,和他交往,死而无恨。”而为了得到韩非,秦国竟不惜举兵攻打韩国,逼迫韩王将韩非交出,让韩非以韩国使者的身份前往秦国。

身在有“虎狼”之称的秦国,韩非不免身不由己。好在秦王毫不掩饰对韩非的赏识,悉心学习韩非的治国之道,并将其运用到实际政事之中。而对韩非而言,自己的心血成为强大敌国的重要武器,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身在异乡为异客,更何况是在权力斗争诡诈血腥的秦国官场。即使韩非为秦国做出再大贡献,也始终无法改变他韩国贵族的出身。正是因此,秦王敬重他,又不放心重用他。再加上秦相李斯又不失时机地排挤韩非,对秦王进言:“韩非是韩国的贵族,心里一定顾念韩国,把他一直留在秦国是一个祸害,把他放回本国也对我们不利,不如干脆杀掉他。”于是,一生坎坷的韩非最后竟不明不白地客死他乡。

学说与影响

韩非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在他之前,法家分为三派,第一派以慎到为首,看重“势”,认为在国家治理过程中权力与威势最为重要。第二派以申不害为首,强调“术”,认为政治权术对于国君最为重要。第三派以商鞅为首,立足“法”,认为法律与规章制度才是国家兴盛的根本。

就律法来说,韩非主张“以刑止刑”,强调用严刑、重罚控制人民,使人民不敢违背法律,使社会得到稳定。就权术来说,韩非主张“术以知奸”。不仅强调君王要善于使用权术,而且建议君王不要与臣子过于亲密。就权势来说,韩非强调权势是权术和法律的保证。没有权势,权术和法律将失去效力和作用;不善于利用权术和法律,政权也不会稳定。

韩非的学说非常具有实用价值,对战国后期的秦国和此后统一的秦王朝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秦王和李斯虽然杀死了韩非,他们却坚定地实施着韩非的各种政治主张。例如,秦王朝统一初期,很多人认为应该效仿商周,分封天下。但是,依据韩非的法家思想,权力应该集中,政治制度应该随着实际情况改变。因此,秦始皇下达了设置郡县的命令,甚至坑杀了反对此事的儒生。又例如,韩非的死其实也正暗合法家的思想。就秦王来说,韩非身为韩国宗亲难以利诱,放他回国又怕被韩王重用,应该杀之。就李斯来说,韩非才华出众,可能取代自己地位,应该杀之。全然没有把知遇之恩和同学之谊(李斯也曾跟着荀子学习)考虑之中,正是立足于“性恶论”与利害关系的典型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