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战国七雄:诸侯逐鹿竟中原
47921200000055

第55章 邯郸之战

起始于公元前259年九月的邯郸之战可以被看做是长平之战的后续。在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后,秦昭襄王稍作休整便下达了全面攻赵的命令,并成功地在公元前258年一月围困了赵国的都城邯郸。不过,在经历长平惨败后,赵国上下都激荡着和国家共存亡的决心,邯郸之战最终以秦国的失败告终。

保卫邯郸

长平之战后,面临亡国危险的赵国派人送厚礼给秦相范雎,希望范雎能说服秦王停战退兵。尽管秦国确实在公元前260年秋天宣布与赵停战,但是,只要它兵吞天下的野心还在,赵国就别想安然度日。因此,早有觉悟的赵孝成王不等长平的战火冷却,就马不停蹄地展开外交活动,按照大臣虞卿的建议,将先前许诺割予秦国的城池作为礼物转手送给了齐国。要想保全自己,赵国必要和他国“合纵”抗秦。遗憾的是,上天留给赵国进行“合纵”的时间太短了。公元前259年九月,赵国还没有从长平之战的悲痛中走出来,就又收到了秦军围攻赵都邯郸的消息。这个消息对赵国无异于晴空霹雳,一场艰苦的守城之战势不可免。整个赵国都笼罩在悲壮的气氛中。老将廉颇身先士卒,以决死的姿态带领士兵守护城池。赵相平原君喝令妻妾加入行伍,以此鼓舞全国将士。平日里那些惯爱享受的赵国贵族也纷纷自散家财,招兵买马。至于因长平之战尝尽家破人亡之苦的赵国百姓更是视秦如仇,人人立誓抵死抗秦。

秦军自认能凭借在军事上压倒性的优势将邯郸轻松攻克,但邯郸那高大的城墙却因视死如归的赵国守军而变得坚不可摧。秦军试图速战速决,猛攻入城;赵军就抵死反抗,锉其锐气。秦军试图久围不散,困死赵军;赵军就保存实力,与之奋争。到了公元前259年年底,秦军仍未能撼动邯郸分毫。那偌大的邯郸城早已因舍身护城的军民化作令人生畏的军事堡垒。城中富人慷慨解囊,为兵士们提供各种作战物资。平民百姓或奋勇出战,或照顾伤员。在城池存亡的关键时刻,邯郸上下迅速凝结成一个同仇敌忾的战斗团队。

廉颇亲自登上邯郸城楼,顶着秦军箭矢指挥战斗。他的精锐部队则趁着月黑风高潜行出城,骚扰防备懈怠的秦军营地。随着时间的推移,秦军身上已看不到初袭邯郸时那不可一世的锐气,久战不利的局势和北方凛冽的寒风都在迅速摧毁着秦军的士气。就连负责邯郸战事的秦军主帅王陵也万般无奈地写信给秦昭襄王诉苦:要么派兵增援,要么班师回国。

秦昭襄王万万不想这次出兵无功而返,他要号称战无不胜的大将白起代替王陵统率攻赵之兵。可白起却毫不讳言邯郸之战必以秦军的失败告终,托病拒战。万般无奈之下,秦昭襄王只得让大将王龁接替王陵。而王龁的到来仍没让情况发生好转,邯郸之城久攻不下,秦军伤亡日益惨重。秦国只能寄希望于困死守城的赵军。

外交救国

秦国的困城战术确实给赵国带来相当大的压力,对赵国来说,凭一己之力打退来势凶猛的秦军并不现实。因此,在邯郸上下团结一致抵御秦军的同时,赵国还积极运用外交手段笼络其他国家,以期实现合纵抗秦。可惜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魏国本派来10万大军援赵国,却因惧怕秦国报复,只好将援军驻在离邯郸不远的邺城观战。非但如此,被吓坏了的魏国还派使者辛垣衍劝说赵孝成王拥戴秦王称帝。赵国登时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处境:如果拒绝拥戴秦王称帝,就意味着宣布与秦为敌;如果拥戴秦王称帝,就意味着向秦俯首称臣。选择前者,秦国一定不会放过赵国;选择后者,也未必能换取安宁。恰好这个时候齐国人鲁仲连正在邯郸。一直以来,齐国都是秦国称霸的最大对手之一,考虑到秦拿下邯郸后对齐国的威胁增大,鲁仲连连忙和平原君取得联系,自告奋勇地要帮平原君责令辛垣衍回国。而一旦秦国得知辛垣衍被一个齐国人“责令”走,那么,秦国将意识到邯郸之战将不仅发生在其与赵国之间,势必有所顾虑。在平原君的安排下,鲁仲连和辛垣衍见了面。鲁仲连非常明确地表达了要帮助赵国的立场,让主张降秦的辛垣衍坐立不安。“魏国和秦国难不成是仆人与主人的关系?”鲁仲连问。

“是的。”辛垣衍不置可否。鲁仲连说:“既然如此,我就要让秦王去烹杀魏王,还要把魏王剁成肉酱。”

在君尊臣卑的战国时代,君王不仅有权决定大臣的生死,还有权决定用何种方式处死大臣。秦国和魏国本来都是平等称王的国家,若魏国自降身份对秦国俯首,那么也就等于将自己放置在任秦国摆布、决定生死的地步。因此,鲁仲连向辛垣衍指出,一旦秦国称帝成功,他就会随心所欲地任免诸侯大臣,任用自己喜欢的,撤掉自己厌恶的。同时,他还大可以将自己的女儿和擅长进谗言的女人安插在诸侯身边做妻妾,让她们监视诸侯们的举动,到时候,就算魏王想过安稳日子也过不上了。

“如果魏王的日子过不安稳,您又怎么能像从前那样得到魏王的宠信呢?”鲁仲连问。

辛垣衍被鲁仲连说得冷汗淋漓,也终于意识到向秦国俯首称臣绝非明智之举。于是,他向点醒自己的鲁仲连一拜再拜,然后许诺今后再不会提尊秦为帝的事。

秦国一直默默关注着辛垣衍的出使情况,当他们得知是鲁仲连的一席话让辛垣衍放弃了最初的打算时,不由想起赵国在长平之战后献城予齐的事。秦国一直担心齐国会插手邯郸之战,而鲁仲连劝服辛垣衍本身也说明了赵国的外交活动卓有成效。秦昭襄王不得不去考虑,万一魏、齐等国趁着秦攻城不克的疲惫之际对秦发起进攻,秦军是否真能招架得住。

“合纵”的力量

秦军不会因邯郸难攻就鸣金收兵,却会害怕诸国的夹逼,秦国因连年征战早已疲惫不堪。而这正是赵国保全自己的唯一希望。为了达到逼退强敌的目的,赵国必须将军事和外交紧密结合,一方面浴血守城,一方面谋求联合。就在廉颇等将士舍命护城的同时,赵国的文臣们也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各种外交活动。赵相平原君打点行囊,打算亲自奔赴楚国寻求援助。

平原君征集了19名文武双全的食客和自己同行,就在他即将出发的时候,一个名叫毛遂的人自告奋勇加入了队伍。无论是对时事的洞察力,还是说服他人的口才,毛遂的表现都令人刮目相看,还在赴楚的途中,毛遂就已经成为平原君等人的智囊。

楚国地处南方,对秦攻打邯郸一事本抱着“隔岸观火”的态度,要想说服楚王发兵援赵并不容易。果然,平原君在早上向楚王陈明发兵利害,到了中午,还没有收到楚王的反馈。毛遂向楚王询问其犹豫不决的原因,结果却遭到了楚王的呵斥。眼看楚王有拒绝援赵的意思,毛遂干脆按着宝剑,一步跨到楚王面前,厉声道:“大王的命悬在我毛遂手上!”

楚王登时被毛遂的气势震住,毛遂借机陈述了自己的观点:“秦兴兵于楚,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像这样百世都无法消弭的怨恨,作为外人的赵国看在眼里,都觉得耻辱,而大王您却不以为恶。现在合纵抗秦是为楚洗刷耻辱,非为赵也。”面对咄咄逼人的毛遂,楚王只能说:“先生说的对。”毛遂继续不依不饶:“既然如此,出兵的事大王决定下来了?”

楚王本想用一句“定了”敷衍了事,不想毛遂抓住机会,不等他反应过来,就招呼左右取来鸡马狗血,逼得楚王当着众人的面和平原君歃血为盟。楚王骑虎难下,只得依了毛遂的要求,下令10万楚军援救邯郸。而此时又有好消息传来,魏国的信陵君大着胆子偷了魏王的兵符,带着之前驻在邺城的10万魏军来解救邯郸。

邯郸的局势很快发生了变化,秦军最不希望看到的情形出现了,楚、魏、赵三方联手,都憋足力气要予秦军沉痛打击,合纵的力量由此彰显出来。但与此同时,邯郸城也到了最危急的时刻,在等待楚、魏大军相救之时,邯郸城里的百姓已经食不果腹,甚至交换着吃彼此的孩子,邯郸城随时都有可能崩溃。为了争取时间,赵军分出3000精锐突击城外秦军,将秦军逼退了30里。而正是这30里,成了保全邯郸的关键。秦军组织人手准备新一轮攻击之时,楚、魏的援军到了,齐国也整顿兵马关注邯郸战事,秦军彻底丧失了攻克邯郸的机会,他们遭到了楚、魏、赵大军的凌厉夹击,2万秦军被迫投降。

邯郸之战以秦军的失败告终,秦昭襄王懊恼地收兵回国,并被迫和楚、魏、赵三国进行议和,将之前占领的一些土地归还。秦昭襄王在有生之年都没能完成吞并赵国的大业。值得一提的是,一开始就认定秦军必败而拒不参战的白起,竟因邯郸之战招致杀身之祸。秦昭襄王先是派人将他遣出咸阳,然后又命他自裁。邯郸之战让秦国上空腾起了一团久久不能散去的阴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