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战国七雄:诸侯逐鹿竟中原
47921200000053

第53章 长平之战

公元前260年发生的长平之战,堪称赵国历史上最惨烈的战争之一,在这场战争中,赵军足足损失了45万人。而战争失败的原因,既和秦军的强大有关,也和赵军不当的领导有关。负责这场战争的赵军将领赵括,是典型的“纸上谈兵”,他的昏聩最终导致赵军的覆没,而他自己也葬身在长平之战中。

秦赵对决

自秦国把远交近攻当成重要的对外策略后,离秦国较近的韩、魏两国就遭了殃,魏国不得以亲附于秦,而韩国的一些大臣则将抗秦的希望寄托在和赵国的联合上。公元前262年,秦军切断韩国上党郡(今山西长治附近)和韩国国都的联系,试图逼迫上党郡投降,但上党郡太守冯亭却把上党当成礼物献给赵国,请求赵国能在抗秦一事上助韩一臂之力。

赵国尚武,兵力雄厚,在公元前262年尚有老将廉颇威震八方。赵国的国君赵孝成王自视强大,听说韩国要献地的消息后非常高兴。尽管有大臣告诉他,圣人把无缘无故的好处当成祸患,韩国此举意在将战祸转嫁到赵国身上,他还是认为平白受地没有什么不好。他派平原君赵胜和韩国的使者接洽,将联手抗秦之事一口应承下来。

秦国当然不会坐视赵国这一挑衅之举,在拿下韩国的荥阳后,秦王下令要大将王龁攻打已经被纳入赵国版图的上党。赵孝成王很快就尝到了秦军的厉害。在上党,赵军一败涂地,狼狈地撤退到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

长平是一块巨大的战场,东起鸿家沟、邢村,西至骷髅山、马鞍壑,南及米山镇,北达丹朱岭,东西之间还夹着丹河,方圆足有几十千米。赵孝成王派老将廉颇奔赴长平收复上党。遗憾的是,秦赵两军实力相差悬殊,赵国收复上党毫无希望,廉颇只能放弃夺城战术,转攻为守。此时,秦将王龁已攻陷了赵军设在空仓岭(今山西高平与沁水交界处)的壁垒,并夺取了赵军用来接应和补给的光狼城,一直打到了丹河(今山西高平)西岸和赵军隔河相对。

为了避免和秦军进行硬碰硬的较量,在丹河东岸,廉颇充分利用地理优势,把丹河作为屏障,依靠大粮山、韩王山两处高地制约秦军,并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修筑起一个坚固的防御阵地。秦军虽强,却也迟迟无法攻陷廉颇的防线,秦军无论怎样挑衅,赵军就是躲在防线后面坚守不出。两军相对峙的局面一直持续了三年。

赵括出马

长时期的对峙让秦军疲惫不堪,秦军速战速决的计划被廉颇打乱。对处于攻势的秦军来说,对峙持续的时间越长就越为不利。在这种情况下,秦国动起了外交上的脑筋。偏偏这时赵国也懊悔当初联韩抗秦的决定,派使者郑朱到秦国求和。秦国决定抓住这个机会,在接待郑朱时大做文章。

秦国热情地接待了郑朱,还一扫在前线杀气腾腾的面貌,大谈秦赵交好之事,以至于其他国家都误以为赵国已与秦国达成和解,放弃了与韩国联手抗秦的计划。与此同时,秦国又得知赵孝成王对廉颇的防守战术疑虑重重,便决心利用这一点离间赵孝成王和廉颇的关系。

本来就对廉颇不那么信任的赵孝成王将这些谣言当了真,对廉颇的态度一下子冷淡起来。秦国又不失时机地放出假消息,说秦国上下都特别畏惧赵将赵括。赵孝成王便下定决心要赵括取代廉颇负责长平战事。

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素以擅长谈论兵法著称,在赵国几乎没有什么人能在军事辩论上胜过他。但其父赵奢却认为决不能让他领兵出战。

长平之战时赵奢已去世多年,当听说赵孝成王要让赵括取代廉颇做抗秦主帅,赵括的母亲当即上书赵孝成王,恳请他改变主意。遗憾的是,赵孝成王把赵括母亲的话当成了耳旁风。赵括的母亲只能哭着请求赵孝成王,万一赵括打了败仗误了国家,希望赵孝成王不要将她和赵括一同治罪。赵孝成王答应了。

血战长平

秦国听说赵括取代了廉颇,就仿佛看到战胜的结局,而赵括一上任就证实了其母亲的忧虑。为了炫耀才华,他频繁地更换将领,自作主张地更改军中制度,将赵军弄得一塌糊涂。赵括上任没多久,赵军的士气便急转直下,将士们都一改廉颇为帅时同仇敌忾的气势,变得消沉。更可怕的是,在对秦军还不甚了解的情况下,赵括便轻易放弃了廉颇的防守攻略,自不量力地要对秦军发动进攻。

在赵括胡乱改革的同时,秦军慢慢铺开了针对赵军的陷阱。他们增加了兵力,秘密命大将白起为上将,代替王龁领导秦军。而实战经验丰富的白起,一眼就看穿了赵括“纸上谈兵,求胜心切”的本质,他分出一路士兵诱惑赵军出战,以便将赵军引入秦军修筑的壁垒。然后再对落入秦军陷阱的赵军实施分割包围的战术。秦军已经在丹河西岸构筑起口袋状的阵地,就等着赵军“钻入口袋”了。

为了成功落实作战计划,白起对部队作了周密的部署,除了单分出一队人马诱惑赵军外,他还安排了5000多骑兵监视、牵制赵军行动,将一支行动迅速、攻击力强的突击队安插在秦军的口袋状阵地里,计划待赵军一出现,就对其迎头痛击。此外,他还在阵地两侧埋伏了2万多人的部队,用来穿插赵军队伍、堵死赵军退路、协助大部队包剿赵军。擅长歼灭战的白起不想给赵括留一丝生存机会。公元前260年八月,赵国历史上最惨烈的长平之战上部队渡过丹河,准备对秦军进行猛攻。

一切都如白起所料,秦赵两军交锋不久,秦军就佯装溃败,向早已部署好的阵地撤去。赵军不知有诈,一路追来,直接落入秦军的埋伏圈中。当赵括意识到自己中了计时,已经太晚了。赵括试图调整队伍,变换战术,利用赵军在人数上的优势突破秦军阵线。然而,埋伏在秦军阵地两侧的秦国骑兵突然杀出,将赵军冲击得阵脚大乱,其侧后方受到秦军重创。另一方面,由于赵括一味追击佯败的秦军,疏忽了对丹河东岸的防守,赵军在韩王山高地建起的壁垒也被秦军夺去。

赵军被秦军一分为二,赵括终于意识到他根本不可能像预计的那样将秦军一举歼灭,他所率的赵军主力已被秦军牢牢包围,无论向哪个方向突围都没有办法逃出。在粮草匮乏的状态下,赵军在这块三角地带苦苦支撑了46天,吃尽了草根树皮,最后饿极了的士兵竟开始互相残杀,以尸为食。

走投无路的赵括只好铤而走险,他试图集中力量杀出一条生路。结果上天并未垂怜这个善于纸上谈兵的大将,在刀光剑影之中,赵括苦战不利,血尽而亡。

重创

没了主将的赵军不攻自破,按照《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的记载,赵括死后,余下的赵军悉数降秦。而如此多的赵军战俘又大大超过了秦军的预料,由于担心留下大量战俘会生变数,且远道而来的秦军在粮草方面也并不充裕。白起最终做了一个残忍的决定:坑杀战俘。他只留下240名年龄尚幼的赵国士兵作为长平之战的见证,余下的赵国俘虏统统被杀。

千年之后的宋朝,一名官员在位于丹河西岸谷口的长平古战场发现了大量古代遗骸,这些遗骸都被埋在深阔的大坑里,绵延数十里。

整个长平之战赵国共损失了45万人,其国力被严重削弱。然而,作为战胜的一方,尽管秦国凭借这场战争大大推进了自己统一天下的进程,但在和赵军对决的日子里,秦军同样消耗甚重,其国内粮饷几近耗空,以至于公元前260年十一月,秦国不得不暂停攻城夺地的步伐,和赵、韩两国协议停战。直到公元前259年秋天,稍事休整的秦军才再次向赵国发起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