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群雄争霸的战国时代,一个优秀的将领既要有万夫莫开之勇,又要有运筹帷幄之智,乐毅恰恰就是一个集勇气和智慧于一身的伟大将领。正是他,让燕国攻下了比自己强盛得多的齐国的70余座城池,在相当长时间内,他都堪称燕国的保护神。乐毅的威名让齐国人胆战心惊,以至于当时的齐国名将田单不惜用毁谤的方法,离间乐毅和燕王的关系。
乐毅其人
乐毅,字永霸,他的先祖乐羊曾是魏国开国之君魏文侯的手下大将,当年,乐羊为魏文侯打下了中山国,被魏文侯封在了中山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但到乐毅生活的时代,灵寿已成为赵国的土地。生长在贵族之家的乐毅自小就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华,年纪轻轻便被引荐给尚武善战的赵武灵王。然而,公元前295年,赵国发生沙丘之乱,赵武灵王被困在宫中活活饿死。面对动荡的局势,乐毅只得无奈地选择离开。他辞去官职,远赴魏国寻找施展才华的空间。
魏国曾是乐毅先祖为之效力的国家,遗憾的是,时任魏国国君的魏昭王抱负有余而魄力不足,乐毅也很快意识到魏国并不是可供“良禽”栖息的“佳木”。于是,他借着出使燕国的机会,放弃了魏国,留在了燕国。
而燕国,恰恰造就了那个在历史上彪炳千秋的乐毅。燕国的国君燕昭王自即位起便决定要凭借人才的力量实现宏图大业,他派人周游各地寻访才干之人,不仅真诚谦逊地对待每一位投奔而来的英雄豪杰,还不惜耗费巨资拉拢各路有志之士。因此,尽管当时燕国的局势不甚乐观,乐毅还是把燕昭王当成了自己苦苦寻觅的理想君主。与此同时,燕昭王也没有让乐毅失望,他封这位年轻的将才为亚卿,命令他整顿兵马,强大军力。
乐毅大显身手的时代即将来临。
强大的敌人
对当时的燕国来说,最可怕的敌人当属齐国。
公元前314年,齐国出兵燕国,只用了短短50天就拿下了燕国的都城蓟城(今北京市西南),燕昭王的父亲也在战乱中被齐兵杀死。尽管慑于其他国家的压力齐国最终从燕国退兵,但燕国的国力却因此元气大伤,燕国的精锐之师也在战争中损耗严重。
很长时间,燕国都一蹶不振,燕昭王对齐国恨之入骨,经常拿着武器登上山丘望着齐国的方向慨叹。问题是,燕国根本没有实力和齐国进行较量,燕昭王能做的也只是韬光养晦,静待时机。
至于乐毅,他的看法则和燕昭王不谋而合。他协助燕昭王对燕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帮助燕昭王为燕国制定起严格缜密的法律,让燕国的各项事业逐步走向正轨。他让燕昭王的用才之道日益完备,用严厉的官员审核制度淘汰掉昏庸无能之辈和尸位素餐之徒。他督促燕昭王抛弃“任人唯亲”和“以地位取人”的陈规旧习,为燕国缔造起清明的吏治。除此之外,他还不忘用丰厚的奖励来强化民众的向心力,让燕昭王成功地在下层民众间树立起威信。总之,在乐毅的努力下,燕国因战乱而废弛的纲纪伦常、法律制度都一一恢复。
在军事上,乐毅同样采用了“恩威并施”的方法。他兢兢业业地对部队加以训练,教授兵士们各种战术战法,严肃军纪。他又聪明地“笼络军心”,要燕昭王亲下部队去庆贺那些家中发生喜事的兵士,去凭吊那些有亲人战死的人家。士为知己者死,一段时间下来,在燕昭王这些“仁爱之举”的激励下,将士们上上下下无不把“为国献身,为君尽忠”当做己任,燕国的百姓也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让乐毅和燕昭王感到欣慰的是,在燕国日益强大的同时齐国却荒于政事。其国君齐闵王好大喜功,刚愎自用,仗着国力强大劳民伤财,大兴土木。这为燕国的崛起创造了大好机会。燕昭王派手下的另一名臣苏秦出使齐国,一方面要齐国相信燕国对齐国素来诚惶诚恐,一方面要离间齐国和其他国家的关系。燕昭王和乐毅都十分清楚,对付齐国的最好办法就是“与天下共围之”。
“与天下共围之”
与天下共围之”的关键就在于孤立敌人,寻求联盟。为此,乐毅和燕昭王审慎地分析了局势。他们发现除了齐国,秦和赵也都力求扩张势力,这三个强大的国家间存在着微妙的竞争关系。此外,一直以来不止燕国,韩、魏、楚也都忌惮着齐国的强大。因此,要想孤立齐国,最聪明的办法就是要让齐与秦、赵两国的关系恶化,让韩、魏、楚愈发强烈地体察到来自于齐国的威胁。于是,燕昭王先是想办法引诱齐国攻打了位于中原地带、国家又比较富庶的宋国,使齐国的野心引起其他国家的警觉。之后,燕昭王给燕国安插在齐国并成功博取齐王信任的苏秦发出命令,要其说服齐王攻打秦国。野心勃勃又自视甚高的齐闵王毫无悬念地踏入了燕国为其挖好的陷阱,他鲁莽地东征西讨,并没有意识到在其攻秦的过程中苏秦一直见缝插针地离间齐国和其他国家的关系。几番下来,齐国的攻秦计划以失败告终,国力大损,备受各国仇视。当公元前284年,燕昭王封乐毅为上将军,领大兵征讨齐国时,齐国已如网中之鱼,瓮中之鳖,被诸国从北、西、南三面“针锋相对”。淮南一带的楚军正虎视眈眈齐国的淮北之地,韩、赵、魏也举起了征讨齐国的战旗。齐闵王直到燕军已近齐国边界才反应过来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乐毅统帅大兵一路势如破竹,在济水以西成功击溃齐军主力。同时,为了避免出现“各国争齐”的混乱场面,他又巧妙地利用时机,一面促使魏军攻打宋国故地,一面将赵军支往河间地带。待一切就绪,他才鼓舞士气直抵齐国的国都临淄。
面对乐毅的大军压境,齐闵王惊恐不已。为了扭转败局,他甚至不惜恐吓领军之将。然而,此时的临淄早已风雨飘摇,回天乏术。
乐毅之师愈战愈勇,齐闵王只得仓皇逃亡。攻入临淄后,乐毅将齐国的宝物及宗庙祭祀之物悉数搬回燕国,还烧掉了齐国的宗室,一雪当年燕国被齐国破都之耻。而战事进行到这里还没有完结。拿下临淄后,乐毅又乘胜追击,将大军分为若干路,同时攻打齐国各地,先后夺取胶东、东莱、阿城、鄄城等多个地方,转瞬间就吞下齐国城池70余座。那偌大的齐国被打得落花流水,奄奄一息,只剩下莒城、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两座城池。齐闵王也在逃亡途中被楚军所杀。
乐毅因伐齐成功而威震天下,燕国的势力迅速壮大,而为了确保控制住已攻克的地区,乐毅又展现出政治家的才干,着重收服所占之地的民心。他减免这些地区的税收,保护百姓们的风俗习惯,努力博取当地名门望族的信赖。
遗憾的是,乐毅并没有多少时间为燕国完成强国霸业。
善终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燕惠王登基。燕惠王对兵权在握的乐毅并不信任。而这点恰恰被齐国大将田单所知。于是,田单利用燕惠王对乐毅的反感,在燕国四处散布乐毅居心不良的传闻,致使燕惠王收了乐毅的兵权,让骑劫接替了乐毅。尽管乐毅清楚燕国的胜利果实还没有得到巩固,齐国大有可能借此机会卷土重来,但他还是平静地接受了燕惠王的安排。非但如此,他自觉长留燕惠王身边难免为其所害,便果断地放弃了燕国的荣华富贵,奔赴赵国。幸运的是,赵国出于震慑燕、齐两国的考虑,十分欢迎乐毅的到来,先是用隆重的大礼接待他,然后又封他为望诸君。
离开了燕国的乐毅在赵国过得很好,缺少了乐毅的燕国却很快尝尽了苦头。接替乐毅的骑劫残暴少智,无力应对齐军的反扑,没过多长时间,齐军就夺回了被燕国攻占的土地。燕惠王既后悔当初收走乐毅的兵权,又担心乐毅协助赵国攻打燕国,就写了一封信给乐毅。但乐毅并没有因为受到了燕惠王不公正的待遇就对燕国落井下石,他给燕惠王回复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告诉燕惠王“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致使燕惠王最终明白了乐毅的心意,不仅放下了对乐毅的顾虑,还封乐毅的儿子乐间为昌国君,想以此作为对当初不信任乐毅的弥补。
事实上,在为赵国效力的日子里,乐毅没有食言,他努力疏通燕、赵两国的关系,直至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