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是战国时期历史走向的引导者之一,他提出的合纵抗秦不仅大胆而且可行,经过对六国的游说,合纵已经有了雏形。可惜六国本不是铁板一块,秦国只需要煽点阴风就能点燃六国不团结的大火。合纵最后还是流产,苏秦对于这一切也只能徒呼奈何。他一人之力过于单薄,想要改变现状显得尤为吃力。到了最后,苏秦落得个惨死异乡的下场,而六国却在秦国疯狂扩张的时候才豁然想起,合纵之法原来是应该继续实行的。遗憾的是,世上已无苏秦,秦国的虎狼之势更无法遏制。
入仕燕国
苏秦出生于韩国的一个普通农家,没有显赫的背景,没有通达的门路。在战国时期大部分人愿意选择更为平凡的生活,像苏秦这样的平头百姓更应该如此。可惜苏秦生来与别人不同,他从懂事以来就对时局有自己的判断,而且也希望将来可以出将入相。于是,年轻的苏秦很早便开始学习兵法、谋略,有史书记载他曾跟随鬼谷子学习。
学有所成的苏秦,倾家荡产筹集了些钱财,准备找人将自己引荐给周天子。可是他花光了所有钱财,整日东奔西跑都没能达成心愿。此时的苏秦比从前更加潦倒,甚至连件完整的蔽体之衣都没有。无奈之下,他只好硬着头皮回到了家乡。
家里人见苏秦一无所获,都对他生起了轻蔑之心,他的父母责骂他,妻子不理睬他,嫂子不为他做饭。旁人的嘲笑苏秦或许还能容忍,但是家人的冷落和不理解让苏秦备受打击。从此之后,他比从前更加发奋读书,一心一意钻研谋略著作《阴符》,每日读到半夜。每当读书读困了,他就拿锥子狠狠扎向自己的大腿,疼痛总是能让他清醒过来。后人常常用“锥刺股”来形容人奋发图强,但对当时的苏秦来说,这种疼痛背后还带着深刻的耻辱感。
就这样过了一年多,苏秦终于从《阴符》中获取了更多的学识,思维也比从前更加宽阔。他再一次收拾起行囊四处闯荡,第一站就到了秦国,他提出了一统天下的战略,但是却吃了秦王的闭门羹。所幸的是,当时燕国正在招贤纳士,苏秦便以贤士的身份进入燕国。
苏秦之于燕国,就是迷雾中的一束光线,彻底为其指明了前方之路。而燕国之于苏秦,则是其辉煌人生的开始。
游说诸国
苏秦在燕国提出的理论跟为秦国谋划的战略大相径庭,他劝说燕昭王要联合其他诸侯国一起抗击秦国,这才是上上之策。别看燕国眼下没有受到秦国侵扰,那是因为南边一直有赵国作为屏障,挡住了秦国的视线。赵国与燕国相隔百里,算是近邻,燕昭王应该先跟赵国结盟,不仅可以避免赵国攻打燕国,还能联合抗秦,一举两得。燕昭王听后不禁大喜,立即为苏秦准备了足够的盘缠和马车,让他帮忙出使赵国,以完成燕赵联盟。
苏秦不日到了赵国,对赵王说:“在崤山以东的广阔地方上,没有比赵国更强的国家,这也就注定了赵国与秦国的敌对地位。秦国早想重挫赵国,却一直没有行动,这是因为担心韩、魏会趁机在自己背后插上一刀。于是,秦国就要先除掉韩国和魏国,然后逐步吞并赵国。但是翻开地图不难看出,崤山以东的版图是秦国版图的十几倍,士兵必然也是秦国的十多倍,只要六国联手攻打秦国,一定会将其消灭。”
“六国之间一定要有一个盟约,互相交换人质,以表示结盟的诚意。盟约应该这样规定:盟约国任何一国受到秦国的进攻,其他五国都要出兵援助。或是直接抗秦;或是扰秦后路;或是援助被攻打的城邑。如果有一国违背盟约,其他五国当群起而攻之。这条合纵抗秦的联盟一旦形成,秦国就不敢染指崤山以东的诸侯国。”
赵王跟燕王一样对此很有兴趣,而且也拜托苏秦去游说其他国家。苏秦游说的第三个国家,是韩国。他对韩国国君说:“韩国是铸造兵器的强国,出产最锋利的刀枪和射程最远的弓箭。而且,韩国战士都骁勇善战,射箭百发百中。有良好的素质,又有一流的装备,这样的部队原本能以一敌百。然而,韩国却对秦国委曲求全,一直靠割地来维系与秦国的友好关系。秦国欲壑难填,韩国终会有一天没有土地割让给它,到时候还是免不了一场恶战。与其到时候被动而战,不如趁现在兵强马壮的时候联合其他国家一起攻打秦国。”
韩王听罢按剑长叹:“我宁死也不会向秦国卑躬屈膝,韩国愿意加入六国联盟,一起抗秦。”要说苏秦之前所学都没有白费,他的外交机智和谋略在游说六国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苏秦游说的第四个诸侯国是魏国,他在魏国只是将魏国的兵力作了一个客观的分析,表示这样的兵力丝毫不逊色于赵国,没有必要一直看秦国的脸色行事。魏王就很痛快地答应加入联盟。
比较费工夫的诸侯国其实是齐国,这个国家有足以让秦国都畏惧的实力,但是一直以来却采取亲秦的政策,苏秦要说服齐王,只能让齐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强大。苏秦告诉齐王:“齐国国土广袤,四周环山,易守难攻,在地理位置上已占尽先机。而且齐国有数十万装备精良的士兵,有堆积如山的粮草。打起仗来,齐国可攻可守,作战迅猛,撤退快速。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跨过清河、渤海,越过泰山攻到齐国的门口。”
“再说齐国都城临淄,民众诸多,光是精壮男子就能集合二十一万。这一城兵力就如此可观,要是全国征调,那将会是一支秦国无法企及的队伍。但可惜的是,齐国人民就是因为过于富庶而安于现状,整日将心思用在赌博、斗鸡上。看看韩国和魏国,国家实力远不如齐国,所以它们时刻避免跟秦国开战,总是想着和平,但却没想到这和平背后的屈辱。但齐国不同,秦国要想攻打齐国有很多顾虑,地理位置的艰险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要提防韩、魏切断秦国漫长的补给线。所以,现在秦国对齐国不敢轻举妄动,只能等待时机。这样看来,齐国完全没有必要忍让秦国,大王切不可听取一些目光短浅的政客所言,就放弃攻秦转而媚秦。”
这样的道理齐王倒是第一次听到,顿时有种当头棒喝之感。他当即答应加入联盟,合纵抗秦。
楚国是苏秦游说的最后一个国家。六国之中,秦国最怕的就是楚国。但是长久以来,楚国跟秦国都没有分出上下,于是各守一边,维持着表面上的和平共处。苏秦劝说楚王:“楚国跟秦国终究要一决高下,秦国强则楚国弱,楚国强则秦国弱,没有和平共存的可能性。如果楚国参加合纵联盟,那么就会彻底孤立秦国。到时候我可以让其他诸侯国都向楚国进贡,六国联盟也让楚国当领导,其他诸侯国的部队任楚国调遣。赞成合纵,楚国就会得到其他国家的朝拜;不赞成合纵,则要维持跟秦国不痛不痒的和平关系。这二者利弊,大王应该十分清楚。”
楚王犹豫一番后答应参加合纵。至此,六国联盟正式形成,苏秦为盟约长,兼任六国宰相。苏秦终于得偿所愿,从一文不名的说客变成了威风凛凛的宰相。
苏秦之死
合纵抗秦,这是广为后人称赞的战略思想。只可惜,六国各怀鬼胎,互不信任,终究不能统一战线。公元前332年,秦国派人到齐国和魏国用诈术欺骗两国联合攻赵。赵国国君十分恼火,指责苏秦合纵战略的不可靠。苏秦无奈,只好离开赵国前往齐国,瓦解齐国的战斗力。公元前321年,苏秦遭到了齐国权臣的刺杀,命丧黄泉,合纵之说也随之石沉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