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战国七雄:诸侯逐鹿竟中原
47921200000030

第30章 齐宣王趁乱攻燕国

祸起萧墙永远都是一国不攻自破的重要原因,燕国内乱召唤出齐国的野心,弄得国无宁日。公元前314年,齐国只用了50天的时间就攻破了燕国大门。然而齐宣王的野心最终也没有得以实现,因为燕国百姓的反抗和其他诸侯国的威胁,足以让齐国退避三舍。

禅让风波

齐国一直想吞并燕国,这是所有诸侯国包括燕国自己都知道的事情。燕国一直以来也对齐国有所防范,可惜的是,百密一疏,燕国祸起萧墙,白白送给齐国一个乘虚而入的机会。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了严重的内讧,燕国太子平起兵发难,与燕王子之兵戎相见。太子平和子之没有血缘关系,前者是燕国名副其实的太子,本应该是燕国未来的继承人;后者是燕国国相,本应恪守己责辅佐君王。但是在一场禅让闹剧之后,两个人的地位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场禅让的实行者是燕王哙,也就是太子平的父亲。燕王哙是个沉迷于圣贤之书的人,对尧、舜二帝的禅让精神十分敬佩,而且也有心效仿。这是一种危险的心理,一旦被野心家掌握,就是一场政治灾难。子之是个不折不扣的野心家,他心思缜密、头脑冷静、手段强悍,是燕国改革的推行者,也是燕国至高权力的觊觎者。当他觉察到燕王哙的思想动向时,内心对权力的渴望便持续膨胀。很快,一场变相的篡权大戏拉开了帷幕。

要想成为禅让的受益者,子之不可直接向燕王哙索取,那样只会降低所有人对自己的好感。于是,子之利用周围的朋党关系,轮番向燕王哙进行谏言轰炸。最先出场的是苏秦的哥哥苏代。

苏代能言善辩,备受燕王哙的重视。当时正值他出使齐国归来,燕王急忙问他关于齐宣王的情况。苏代很有把握地告诉燕王,齐宣王成不了大事,他根本就不信任大臣。这言外之意十分明显,就是从侧面警示燕王一定要无条件信任下臣。于是,作为燕国最重要的大臣、相国子之便得到了燕王哙的坚定信任。

得到了燕王百分之百的信任,子之趁热打铁,嘱托大夫鹿毛寿到燕王哙跟前煽风点火。鹿毛寿劝谏燕王,要做尧、舜那样名垂千古的大帝,一定要懂得禅让。这个天下,能者居之,应该找个最有本事的人来继承燕国,而今朝堂之上,没有比相国子之更有本事的人了,大王应该把天下禅让给子之,这样一定能成就跟尧、舜一样的千古美名。

燕王哙听了鹿毛寿的话有些动摇,他本就是个爱锄田耕地胜过爱江山美人的君王,又对尧、舜的大贤之名心有所往,很容易就会落入大臣们编制的圈套。经过反反复复的思考,燕王哙终于打定主意要把王位禅让给子之。

一个国家,君非君,臣非臣,势必会引来争端。

太子的报复

不久之后,燕王果真从王位上走下,毕恭毕敬地将王位让给了子之。墨子曾说:“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当官没有一辈子富贵的,当百姓也不会终生贫贱。同样的道理,当君王的有可能成为大臣,当大臣的也有可能成为君王。墨家“尚贤”的大风一吹,禅让便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坐上了燕国的第一把交椅,子之并不完全满意,因为此时太子平还保留着强大的权力,随时随地可能扳倒自己。为了独揽大权,子之又派人不断在燕王哙耳边吹风,说大禹当年是要禅位给益的,无奈禹的儿子启权力太大,最后起兵谋反,夺了益的天下。如果要使禅让没有后顾之忧,就必须夺取太子平的权力。

燕王哙又一次听信了这些言论,剥夺了太子的权力,并换掉了太子在朝廷的心腹。子之高兴了,他终于得偿所愿,登上了燕国最高的地方,此后可以尽情享受“一览众山小”的畅快了。然而事情并没有因此而圆满,太子平从小便认定自己是燕国未来的主人,而且为此勤学苦练、煞费苦心,如今仅凭父亲一句话就落得个什么都不是的下场,心里自然难以平衡。

公元前314年,太子平纠集旧部,招兵买马,组织了一支反抗大军攻打子之。子之则动用了燕国军队与之抗衡。燕国内战爆发,双方激战数月,死伤无数。战争的受害者永远都是百姓,他们不仅要承担战争带来的经济损失,还随时有生命危险。整个燕国,就像个偌大的难民营,怨声载道,饿殍遍野。

趁火打劫

燕国生灵涂炭,人心惶惶,但早就对其垂涎的齐国则是另一番景象。齐宣王听说燕国内乱,大为高兴。倘若此时攻打燕国,不但成全了齐国长久以来的吞并梦想,而且还能落得个正义之师的好名声。所谓正义,是协助原本该是燕国君王的太子平扳倒名不正言不顺的篡权者子之,以顺民意,以解民忧。

公元前314年,齐宣王准备用兵伐燕。在孟子的指点下,齐宣王调集全国精锐兵力,打着正义的大旗,喊着拯救燕国百姓于水火的口号冲到了燕国都城的门口。齐军根本没有费力,燕国守城的大军就不战而败,而燕国的百姓则视齐军如救世主,恨不得立即将其迎进城来。50天之后,齐军占领了燕国都城。子之和燕王哙都被处死,燕国禅让的大戏也随之落幕。

齐宣王用了50天就攻下了燕国,自以为这是天意,便有了顺势占领燕国之心。他为此又请教了孟子,询问齐国是否应该就此占领燕国。孟子认为,如果燕国百姓欢迎齐国的统治,那就可以占领;反之,如果齐国强行占领,那么燕国百姓就会揭竿而起,反抗到底。

孟子的话再明显不过,就是要劝告齐宣王放弃占领燕国的念头,因为当下燕国百姓已经蠢蠢欲动,有了反抗齐国的苗头。这也难怪,齐军占领燕国都城之后,脱下了正义的外衣,在燕国都城内横行霸道。他们毁了燕国的宗庙,屠杀燕国宗亲,搜刮民脂民膏。燕国百姓原以为迎来齐军是幸福生活的开始,没想到却是引狼入室。燕国瞬间民愤迭起,不可遏止。

齐宣王有些犹豫,这到了嘴边的肥肉不咬上一口实在是不甘心。孟子清楚齐宣王的心思,但更清楚齐国眼下的形势。燕国百姓随时可能会奋起反抗,齐国离心离德,势必众叛亲离。更为重要的是,齐国占领了燕国会对其他诸侯国造成威胁,各个诸侯国一定会想方设法把齐国从燕国赶走。倘若真是这样,齐国必然会伤筋动骨,这实在不是笔划算的买卖。最好的办法就是齐国停止在燕国的暴行,帮助燕国百姓恢复秩序,让太子平登基为王管理燕国,这样齐国就能全身而退。

贪心所至,齐宣王难以自拔。他终究还是没有听取孟子的意见,执意占领了燕国。不久之后,燕国百姓组成强大的起义军攻打齐军。齐军不敌,仓皇逃走。齐宣王此时羞愤难当,悔当初没有听从孟子的话。此时一个叫陈贾的大臣挺身而出,表示可以替齐宣王向孟子解释。

陈贾见到孟子,劈头盖脸就陈述了关于圣人也会犯错的理论,说周公当年派管叔去管理殷商遗民,却没想到管叔就地造反,这种事情本不是能事先预知的。孟子听了这番话,不仅生气,而且失望,他说:“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管叔是周公的兄长,周公的过错是可以原谅的。而且,古来君子有错就改。如今的君子,不仅将错就错,而且还找各种理由来掩盖错误。

此后不久,孟子便离开了齐国。至于燕国,燕昭王于公元前311年继位,开始了一段国富民强的辉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