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战国七雄:诸侯逐鹿竟中原
47921200000024

第24章 楚国灭越

越国曾在春秋时期名列“五霸”,但发展到战国时代,越国各方面发展逐渐衰落。落后就注定要挨打,越国开始频繁地在与其他诸侯国的争斗中失利。到了无称王的时候,越国已经在衰落的旗帜下苟延残喘,并最终被楚国所灭。事实上,越国的灭亡并非无一人之错,他未继位时,越国已经在下坡路上走了许久。无论如何,越国的覆灭改变了战国时代的诸侯割据局面,加快了战国时代的结束进程。

多灾多难的越国

越国历史悠久,大概在公元前1950年就已建成。越国从建成以来就延续着一条灭亡与复兴的轮回之路,第一次覆灭是在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所败。当时越国的君主是著名的勾践,在越国灭亡后他便一直忍辱负重,为吴王当牛做马,一心一意希望可以重振雄风。夫差大获全胜后便开始忘乎所以,没有选择对越国的斩草除根,而是享受起了胜利者虚妄的荣耀。这种心态成为勾践复国的肥沃土壤,再加上勾践身边围绕着一群如范蠡、文种等贤士,越国卷土重来就成了必然之事。公元前482年,勾践经过了十几年的力量积累终于东山再起,举兵伐吴,打了夫差一个措手不及。公元前473年,胜利无望的夫差在绝望和自责中挥剑自刎,越国就此复兴。复兴之后的越国开始谋求春秋霸主之位,公元前468年,越迁都琅玡,开始一段长达100多年的北方霸主之路。转眼便是战国时期,越国的雄伟逐渐趋于衰落。到了无做越国君主的时候,越国的衰落之势已经更加不可遏止。无是勾践第六代后人,也有心重现越国往日的风光,于是在公元前333年攻打齐国和楚国,希望能一举获胜,傲视中原。但事实并非他想象中简单,且不说越国兵力不足以支撑攻打齐、楚,就单说无本人就缺乏明确的立场和清晰的战斗思路。于是,越国的第二次亡国之灾就此拉开帷幕。

无疆的计划

无疆最先攻打的是齐国,原因很简单,攻打齐国远比攻打楚国要省力许多。要攻打楚国,单凭越国一国之力决然不会胜利,因此在无的计划里,希望能够跟韩、魏两国联手攻楚,大家就可以在楚国的土地上获得各自的利益。

为此,无疆还详细解释了如何实现联合攻楚的计划,他着重强调了不需要韩、魏直接去跟楚军交战,只需聚集兵力把守在各自的都城之下便可。到那时,齐国大军会在常、郯边界聚集,阻止方城以外的楚军南下,而在淮、泗领域的楚军也不能退向东部,只能留在南部。此时,西部地区的楚军就完全暴露在秦国大军的围困之下,而越国只需要面对淮、泗领域的楚军就可以了。这样一算,韩、魏不用耗费一兵一卒就可以获得楚国大片富裕的疆土,确实是美事一桩。而齐国和秦国也可以在楚国的土地上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利益,越国也能分得一杯羹,在中原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这个计划看上去无懈可击,但韩、魏两国偏偏不敢答应,他们生怕一个万一就会跟楚国短兵相接。这也难怪,韩国兵力一向虚弱,一旦跟强于自己十倍的楚国交战,很可能会全军覆没,那样韩国就会面临灭顶之灾。而对于魏国来说,其担忧跟韩国也大同小异,一旦本国军队遭受重创,魏国一些重要领地就会成为楚国的囊中之物,到时候连反击之力都没有。于是,韩魏两国都拒绝了无的要求,力求能离楚越之战远一些。

有趣的是,韩魏虽然不想跟楚国开战,它们自己倒是在黄河、华山一带打得不可开交,宁愿露出可趁之虚让齐国和秦国垂涎,都不愿意尝试无的建议。

无疆失望透顶,就在这个时候,齐国使节来了,带着偌大一个陷阱走到手足无措的无面前。

楚国灭越

齐使知道无不出兵直接攻打楚国的主要原因,是魏、韩的不配合,于是齐使告诉无疆,如果越国不战胜楚国,永远也别想能在中原称王称霸,至于魏、韩两国的不支持,大可不必理会。越王希望魏、韩能够支持自己,并不是要让他们去立什么汗马功劳,不过是为了利用他们来分散楚国的兵力罢了。

无力已经分散”是什么意思。齐使表示,楚国主要战斗力当下正在作战,他们将大部队纠集在北边,包围了那里一些重要的城池,威胁着鲁国、齐国等诸侯国的安全,整个战线长达3700里,毫不夸张地说,楚国的兵力已经四分五裂,越国如果在这个时候发兵攻打楚国,楚国一定没有回击之力,越王的称霸梦就得以实现。

齐使一番话无疑深深刺激了无霸的念头,他认为自己称霸的时机就在眼前。于是,他听信了齐使的话,放弃齐国,转而攻打楚国。后来的事实证明,无疆带着满腔热血跳进了万丈深渊,心甘情愿地当了齐国的马前卒。

越国大军浩浩荡荡向楚国挺进,就当无疆认为一切都在按照自己计划进行的时候,楚国军队突然一个回马枪,杀回楚国,围剿越军。无疆也在这次战役中身亡。楚威王乘胜追击,不仅灭了越国,而且还占领了原来吴国一直到浙江的所有土地,扩大了楚国的版图。

而齐国也没有因此而获得安稳。越战越勇猛的楚威王大军压境,攻打齐国,并在徐州一战中大获全胜。而此时的齐国由于正忙于跟赵国开战,没有足够的力量对付楚国,只能向楚威王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