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战国七雄:诸侯逐鹿竟中原
47921200000023

第23章 齐魏相王

在春秋时代,除了楚国大着胆子自称为王外,其他国家的国君都小心翼翼地守着老传统,其爵号仍表示着其诸侯国的等级,大部分国君不是自称公,就是自称侯,就算有称王的野心,也不敢贸然将“王”的名号扣在自己头上,以免引起他国的愤恨。但是到了战国时代,情况变了,称王已经成为炫耀实力、威慑天下的表现。公元前334年,齐魏相王,由此引起一番大的动荡。

魏惠王的野心

魏惠王当政时期,魏国实力强大,堪称中原之霸。当时的秦国却是连名存实亡的周天子都不放在眼里的虚弱小国。公元前344年,魏惠王雄赳赳地拉拢着十二个小国向秦国发动进攻。素以雄才大略著称的秦孝公顿时感到阵阵恐慌,急得夜不能寐,他比谁都清楚单纯地用武力对抗魏国,凶多吉少。而在这种情况下,唯一能拯救秦国的办法就是“借刀杀人”,先用计让魏国成为众矢之的,借助其他国家的力量抗击魏国。

秦孝公的心事被商鞅看在眼里,作为一个从魏国出逃投靠秦国的人,他十分清楚魏惠王的弱点。他当即求见秦孝公,自告奋勇要替秦国解除灾患、出使魏国。

秦孝公将希望寄托在了商鞅身上。

商鞅的计策是将祸水东引,通过挑拨离间迫使魏国放弃秦国而攻打齐国。在常人看来这简直是天方夜谭,一介文人怎可凭三寸之舌让万千大军调转攻击方向?但商鞅却对此胸有成竹。魏惠王有着强烈的虚荣心,重浮名而轻实利,商鞅即决定把“浮名”作为引诱魏惠王的诱饵。于是,一到魏国他就故意做出谦卑的姿态,自降身份,折节屈膝,给魏惠王造成“秦惧魏,以魏为王”的印象。接着,商鞅又使出浑身解数,向魏惠王大讲称王之事。而他的这番话刚好说到魏惠王的心坎里。

商鞅鼓动魏惠王先行下手,取“王”之威名。并向魏惠王保证,以魏国的强大其他国家定不敢对此有所非议,事实上他们早在心底默认魏惠王为王,自己为臣。

看着商鞅谦恭的样子,想着近些年自己耀武扬威南征北战的情景,魏惠王的虚荣心一下子膨胀起来。他不顾大臣们的劝说,把兵伐秦国的事抛到一边,专心致志地忙起了称王仪式。考虑到魏国所在之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的发源地,魏惠王自称“夏王”,并在公元前344年的一天,举办了盛大的称王典礼。而一切似乎正如商鞅所说,赵国、秦国还有一干小国都派出使节卑恭地出席典礼。魏惠王大出风头,享受着众人跪拜的荣耀,他是战国第一个自封为王的人。

当然,魏惠王也发现,齐、楚、韩都没有派人参加这个称王仪式。一丝不祥的预感涌上魏惠王的心头,却也很快被称王成功的巨大喜悦冲走了。

惠施献策

秦在魏惠王称王一事上有功,称王后,魏惠王没有再提攻打秦国的事。秦孝公终于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和商鞅一起关注起魏和齐、楚、韩三国的局势。楚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称王,齐国的实力和魏国旗鼓相当,商鞅一早料定这二国必不会逢迎魏惠王的称王。另一方面,魏惠王一直有心降服二国,在称王仪式顺利结束后,他的野心和自大都上升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他发誓要让齐、楚尝尝不向“王”拜服的恶果,但出于战术上的考虑,他决定先向相对弱小的韩国下手,显示一下自己的“王”威。公元前342年,魏攻打韩国。韩国自知无力抵挡魏国,马上向齐国发出求救。齐国也正想借机打击魏国的嚣张气焰,便令田忌、田婴为将,孙膑为军师,在马陵将魏军打得落花流水。而厄运对魏国来说还没结束,魏国还在为马陵之败伤痛,秦国就又举大兵向魏杀来。曾经谦卑地对待魏惠王的商鞅此时也杀气腾腾地心锋芒毕露招致祸患。他的大臣张丑也认为魏惠王不怀好心:“战不胜魏,而得朝礼,与魏和而下楚,此可以大胜也。今战胜魏,覆十万大军,而禽太子申;臣万乘之魏,而卑秦、楚,此其暴于戾定矣。且楚王之为人也,好用兵而甚务名,终未齐患者,必楚也。”

这个时候魏惠王的相国惠张丑完全看穿了魏惠施向魏惠王敬献上一条保国救民的计策:尊齐为王。

惠施告诉魏惠王:“王若欲报齐乎,则不如变服折节而朝齐,楚王必怒矣,王游人而合其斗,则楚必伐齐。以休楚而伐罢齐,则必为楚禽矣。是王以楚毁齐也。”楚和齐当初都对魏惠王自立为王有所不满,这次魏惠王若放低姿态尊齐为王,楚王必定认为齐、魏两国在羞辱自己。到时候,魏惠王如果能派人从中挑拨、拉拢他国一起卷入楚齐之争,让楚国把齐国当成重点打击对象,就能借楚国之力摧毁齐国。

残酷的现实让魏惠王学会了审时度势,他当即对惠施的意见表示赞同,并愿意忍受“屈辱”,尊齐为王。

魏惠王的使者将“尊齐为王”的意思告诉给齐威王。齐威王当然想像当年魏惠王一样风光地举行称王仪式,但他又担心锋芒毕露招致祸患。他的大臣张丑也认为魏惠王不怀好心:“战不胜魏,而得朝礼,与魏和而下楚,此可以大胜也。今战胜魏,覆十万大军,而禽太子申;臣万乘之魏,而卑秦、楚,此其暴于戾定矣。且楚王之为人也,好用兵而甚务名,终未齐患者,必楚也。”

张丑完全看穿了魏惠王的用心,如果齐国没有打败魏国也就罢了,可以通过接受魏惠王的建议和魏和解,进而与魏联手拿下楚国。但现在齐国已经在之前的攻魏战中取得了丰厚的成果,根本没必要为了一个虚名给自己惹麻烦。一旦称王必定会引起秦和楚的愤怒,楚王喜欢动武甚于逐名,楚国会因此成为齐国的心腹大患。在虚名与实利间,当选实利。无奈自立为王的诱惑力太大了,齐威王无法抵挡,更何况,他一向宠信的小儿子田婴一直在他耳旁鼓动他称王坐大。

齐威王终于接受了魏惠王的建议。

徐州相王

像当年的魏惠王一样,齐威王也兴高采烈地准备起称王仪式,而忽视了称王会给他带来的麻烦。他让田婴负责仪式的大小事务,并封其为齐国丞相,希望能借称王之机,将齐国的实力推上一个新的高峰。

如果齐威王称王,依照规矩,他就要和魏惠王彼此称“王”,即齐魏相王。表面上看,齐威王的称王大典只是仪式,实际上,这却意味着齐魏两国的结盟。齐威王特地将齐魏相王的地点定在古老的徐州,因为在徐州辽阔的土地,除了有魏、齐、楚三个大国的领土,还有宋、薛、邹、鲁等若干小国的国土。选址徐州的意思不言自明,就是要显示国威,震慑八方。

魏惠王明白齐国有意借称王仪式向天下炫耀“魏以齐为尊”,多少有些不舒服,但他更清楚这恰恰是挑拨齐楚关系的大好时机,齐威王表现得越张狂就越能将楚激怒。

公元前334年,齐威王和魏惠王在徐州的泗水东岸举行了“相王”仪式,史称“徐州相王”。在齐威王和魏惠王之前,两国君主的谥号不是“某某公”,就是“某某侯”,而在他们之后,皆变成“某某王”。齐魏相王给当时诸国带来极大的震动,二人把“天下一王”的老传统彻底践踏脚下,用行动证明“天下可以多王共掌”。周朝树立起的“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的典制不复存在。

在齐魏相王后,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魏惠王又派人鼓动唇舌,在中原大地掀起一股“称王热”。魏惠王马不停蹄地展开他的“相王”活动,先后和赵、燕、韩、中山等国“相王”。遗憾的是,事情并没有像惠施当初预料的那样进展,魏国的实力大不如前,魏惠王的“相王”行动失去了控制,使整个中原陷入混乱。一直冷眼观看列国相王的秦,则趁乱出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城夺地,先打了楚,又攻了韩,接着又夺取了魏国的崤山。最后齐、魏等相王之国都因相王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削弱,只有秦国不图虚名,借机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