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名震战国的纵横家,凭借一张利嘴成为秦国第一任丞相,又凭借一张利嘴游走于诸国之间,冒着生命危险实现秦国的“连横”战术——“事一强以攻众弱”。他的利嘴不仅成就了秦国的强大之梦,还深深影响了列国的兼并形势。对他自己来说,他也凭借着这张利嘴在秦国官场混迹自如,排挤了众多竞争对手。
至秦国求富贵
张仪出生于公元前366年,是魏国大梁人,年轻时曾向鬼谷子学习纵横术。尽管他是魏国贵族的后裔,但家境却十分贫寒。在未发迹前,他为楚国丞相效力,却被诬陷偷了楚相的璧,理由仅仅是他很贫穷。当时,张仪被楚相一顿好打,受尽侮辱,可在回家后却还可以一脸轻松地和妻子开玩笑:“看,舌头还在,这就够了。”张仪非常清楚自己的特长:能说会道。当他听说秦惠文王渴慕良材,就在公元前329年投奔秦国,并如愿以偿得到秦惠文王的赏识,被拜为客卿。张仪到秦国不久,就为秦国立下战功,他和大臣公子桑一起领兵伐魏,不多时就拿下了魏国的蒲阳(今山西隰县)。当时的魏国十分虚弱,以秦国的实力扫荡魏国不在话下,但生性机巧的张仪却并不满足于用武力夺取城池,他说服秦王将蒲阳还给魏国,并将秦公子繇送到魏国当人质。而他自己则借着护送公子繇的名义混入魏国,对魏惠王施以“连横”之策,鼓动魏惠王向秦屈服。饱尝秦军之苦的魏惠王见秦国将蒲阳送回,又主动送贵族为人质,早已经冷汗淋漓,知道秦国正在向自己示威,在听了张仪的鼓动后,愈发惊恐。张仪借机暗示魏惠王送土地给秦国作为与秦结盟的代价。魏惠王不敢拒绝,忙将上郡十五县和战略意义十分重要的少梁呈给秦国,使秦国不费一兵一卒就收获了比蒲阳大得多的土地。而经过此事,秦惠文王更是对张仪刮目相看,遂封他为秦国丞相。
张仪是秦国的第一位丞相。当了丞相的张仪为保护自己的地位,开始有目的地排挤有可能对自己构成威胁的人,他挤走了曾备受秦惠文王重用的大良造公孙衍,逼得公孙衍离秦奔魏。凭借聪明机智,张仪的富贵之路一帆风顺,之后他又被任命为将,领兵攻打魏国。
巧舌如簧
魏惠王知道张仪的厉害,惶恐不安,一面顶着秦国的军事压力,一面向齐威王求援,试图联合齐国共抗强秦。张仪得知此事迅速作出反应,抢在魏惠王前面来笼络齐国,致使齐不助魏而助秦。就在张仪施展口舌之能,游说他国“事强秦攻众弱”时。公孙衍出现了,为救魏国,也为报被张仪排挤之仇,公孙衍积极游说各国合纵,要他们“结众弱以攻强”。不久魏、韩、赵、燕、中山便“相王结盟”。但论起外交手段,公孙衍终归要较张仪略逊一筹,他并没有料到楚国会在这个时候给魏国突然一击。而眼看公孙衍的“合纵”策略出现纰漏,张仪忙见缝插针,在公元前323年邀齐、楚会于啮桑(今江苏沛县西南),目的在于拉拢齐、楚,以便向魏进攻。不仅如此,张仪还在魏惠王面前大谈亲秦之好,威逼利诱双管齐下。
张仪游刃有余地在列国间周旋,玩弄它们于股掌之间,老迈的魏惠王还自觉张仪为魏国立了大功,在公元前322年任他为相。出于秦国利益的长远考虑,张仪辞掉了在秦国的职位,似乎一心一意要为魏国做事。张仪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让魏国依附秦国,然后吸引更多的诸侯国效仿。但是张仪的“连横”直接威胁到各国的利益,所以公元前319年,齐、楚、韩、赵、燕等国全力支持公孙衍的“合纵”,并促使他出任魏相,张仪也被驱逐出魏国。
张仪回到秦国,继续做他的秦国丞相,继续为秦国搬弄唇舌。
助秦东扩
对秦国来说,实力强大的齐国和地处南方的楚国无疑是自己东扩称霸的心腹之患,不拔不快。问题是,齐和楚好像猜到了秦国的心思,结成联盟共同抗秦。要想实现扩张野心,秦惠文王就必须想办法破坏齐楚联盟,各个击破。而这“破盟”的大任自然又落到了张仪头上。公元前313年,张仪故伎重施,再次辞掉在秦国的工作,“恭敬”地拜会楚怀王。
到楚国后,张仪没有忙着求见楚怀王,而是暗中观察在楚国有哪个大臣既容易被收买,又深得楚怀王信任。他将目光聚焦在楚怀王的宠臣靳尚身上,花重金让其为己所用。然后才动用三寸不烂之舌,鼓动楚怀王背弃齐国。
商於之地乃属秦国,张仪向楚怀王许诺,只要他背弃齐国,秦国就肯将商於之地作为礼物献上,到时候,楚怀王既得了土地,又可借秦之手削弱齐国。楚怀王听后非常高兴,尽管老臣进言张仪乃无信之辈,楚怀王仍旧固执己见。而被张仪收买的靳尚也不断向楚怀王说张仪之好。利欲熏心的楚怀王竟任命张仪为楚国丞相,毫不犹豫地撕毁了和齐国的盟约。
张仪以“为楚国收取商於之地”的名义大摇大摆地回到了秦国。一到秦国,他就谎称重病连续三个月都不上朝。楚怀王等待商於之地等得心如火焚,等不来张仪的消息,这个不甚聪明的国君以为秦国迟迟不肯履行诺言是因为楚国表现的诚意还不够,竟派人到齐国去侮辱齐王,致使暴怒的齐王宣布和楚国彻底分道扬镳。张仪听说此事,心花怒放。想到齐国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和楚国修好,张仪毫不留情地戏弄了楚怀王,只给了楚国“六里”地。楚怀王发觉上当为时已晚,他怒气冲冲地纠集大兵攻打秦国,发誓要给张仪好看。结果秦国早有准备,联合齐国大败楚军,逼得楚怀王割地求和。
平安终老
张仪志得意满地回到了秦国,将说韩的情况一一道来,秦惠文王非常高兴,封张仪为“武信君”,还赏给他五座城池。张仪的事业又登上了高峰。之后,张仪又先后为秦国来往于赵、燕之间,使赵国“割地谢前过以事秦”,燕“献恒山之尾五城”。因为张仪的存在,秦国不费一兵一卒让诸国将土地拱手送上。然而,张仪一直清楚树大招风,盛极则衰。自相秦以来,他于国内、国外都树敌甚多,若不是蒙秦惠文王的厚爱,他很可能已遭到迫害,死于非命。因此他在积累财富和声望的同时,也时刻留心秦国那暗潮汹涌的官场,这让他得以尽早看清秦国之内到底谁宠信自己,谁仇恨自己。于是,秦惠文王一死,他就想办法辞掉相位,远离秦国,返回魏国老家。
事实上,正如张仪所料,接替秦惠文王的秦武王从小就对张仪十分反感,秦国那些曾被张仪排挤的大臣也都等着武王掌权后给张仪施加颜色。之前那些被迫事秦的国家也趁张仪失宠之机背叛“连横”,复选合纵。张仪在魏国的日子也不大安稳,齐国一听说张仪回魏,便举兵来讨,不杀张仪誓不罢休。而张仪又凭借心思巧妙化解了危机,只用几句话就让齐国自行退兵。
原来张仪表面上派人去楚国求援,又暗令使者在从齐国经过时假装将秦国“机密”泄露给齐国,告诉齐国张仪早就料到齐国会兵困魏国,所以安排秦国趁齐国兴兵伐魏的时候,入三川、攻函谷、挟天子、成王业。齐国听了这话非常吃惊,为求自保,顾不上和张仪的“深仇大恨”,立即下令退兵,还唯恐退得不够及时。魏国之难由此被张仪轻松化解。
齐国退兵后,张仪在魏国过了一段安稳平静的日子,他被魏国任命为相,地位尊贵。不过,他只做一年魏相就因病去世。他这一生干足了言而无信之事,但谁也无法否认他是举世罕见的外交奇才。他奔走于各国之间,一次次地破坏列国的合纵之盟,帮助秦国大拓疆土、树立威名,为秦国的统一大业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