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战国七雄:诸侯逐鹿竟中原
47921200000018

第18章 韩国名相申不害

在战国七雄中,韩国的力量最弱。在韩昭侯支持下,相国申不害主持了一系列改革。通过这些改革措施,韩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得到加强,生产经济有所发展,军队战斗力逐步增强……在申不害担任韩国相国的十几年之间,韩国能够在众多强国的包围之下占有一席之地,并且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申不害。

起于小吏

申不害出身低微,以前曾经是郑国的小吏,也就是低级官员。公元前376年,韩国灭掉了郑国,申不害由此成为韩人,仍然做一个默默无闻的低级官员。申不害一直期待有一天能够遇到一个赏识自己的君主,实行改革,大干一番事业。然而时光荏苒,一晃20年过去了,申不害依靠自己的勤勉和能干,虽然官职有所升高,但仍然没有遇到真正赏识他的伯乐。

公元前354年,魏国凭借强大的兵力攻打韩国,企图进一步扩张自己的地位。韩昭侯召集大臣们商量对策,有人说要拼死抵抗,有人说索性向他国求援,有人说干脆不战而降,众说纷纭。申不害则独辟蹊径,献计说:“韩魏两国比邻,魏国强大,韩国相对弱小,我们想要求得生存,外交上应该示弱以换得生存空间。如果大王您主动去朝见魏国,魏王一定很高兴,这样可以暂时解除韩国面临的危机;而从长远看,这会进一步刺激魏国扩张的野心,引起其他国家的不满,这样也是间接地削弱魏国的势力。”

韩昭侯采纳了申不害的建议,亲自拿着朝见天子时所执的玉圭去朝见魏惠王,这就表明韩国十分敬畏魏国,将魏惠王当做天子来看待。骄狂自大的魏惠王果然十分高兴,立即下令撤兵。这次成功的外交斡旋让韩昭侯意识到了申不害的才华,在后来的几年之间,申不害在处理国家事务方面屡次表现出过人的智慧和能力,逐步取得了韩昭侯的信任,成为重要的谋臣。公元前351年,韩昭侯力排众议,破格提拔申不害为相,以求变革图强。申不害终于得偿心愿,韩国历史也由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变法图强

在战国时期,各个国家为了增强国力,纷纷开始变法,申不害也在韩昭侯的支持之下开始实施变法。

为了应对战国时代的特殊形势,一般加强君主集权统治都是各国改革的首要任务。因为在当时,君主专制这种政权形式能够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力量,在战争状态之下也是最有效的进攻和自卫的组织形式。要加强君主集权统治,就必须要打击拥有大量财富和特权的公卿贵族势力。在韩昭侯的支持下,申不害收回了韩国三大贵族的特权,收回他们的封地,将他们的财富充盈国库。这些举措一方面稳固了韩国的政治局面,同时也增强了经济实力。

作为新兴的“士”的阶层,申不害主张进行吏治改革,“术”治方略严格官吏的任免制度,废除世禄世卿制,改为根据个人能力和功绩来任免官职;同时对官吏加强考核和监督。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官吏的积极性,提高了办事效率。在吏治改革的同时,申不害还改革了军制,将之前公卿贵族家的私人军队收编为国家军队,并且对国家军队进行严酷的军事训练,极大地提高了韩军的战斗力。除此之外,申不害还重视发展生产。鼓励百姓们开垦荒地,种植粮食;重视手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冶铸业和兵器制造。

申不害是早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他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君主要利用“术”来控制大臣,管理国家。“术”其实就是权术,是指君主用以管理、控制、驾驭大臣的手腕和方法。“术”的核心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阳术”,也就是任免、监督、考核臣下的方法;二是“阴术”,指的是驾驭、防范大臣的手腕。

申不害主张君主要“无为”,也就是说君主只需要掌握生杀大权,树立绝对的威严,在具体的事务方面则不需要事必躬亲,只需要将工作交给合适的大臣去处理即可。这就需要在任命大臣的时候选贤任能,让真正有能力的人获得适合的官职;君主要负责对群臣进行监督和考察,随时考察臣下是否忠于职守,是否以权谋私。

作为封建时代的国君,他们最害怕的就是大臣专权乃至篡权,所以就有了玩弄权术的“阴术”。国君要善于采取各种手段控制臣下,随时掌握大臣的行动和思想动态,及时发现臣下的毛病和阴谋。君主不能够过于信任大臣,而是要在他们身边设一些耳目进行监视,在必要的时候既要运用各种手段进行笼络,也可能会进行威胁。

申不害实施的“术”治方略应该说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韩国的发展。但是这一思想最大的弊端在于,过于依靠君主本人的思想和才能,所以在韩昭侯的支持下,申不害的改革措施颇有成效,但是韩昭侯死后,国家马上衰落了,这暴露出“术”治极大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