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走出迷惘:增强你的人格魅力
47887400000011

第11章 做情绪的主人

什么人的个性是好的?简而言之只有一句话:一个人自由,不做奴隶,他的个性就好,就健康就完善。可是,放眼人群,真正能不做奴隶的人又有几个?

你也许会问:“谁说我们在做奴隶?我们难道不自由吗?”是的,奴隶制度早已消亡了,在现实社会中没有谁还在做他人的奴隶。但是我们在心理上却或多或少地在做奴隶。

什么叫奴隶?奴隶就是不由自主,就是被驱使。当我们被内心的偏见所驱使时,我们就是偏见的奴隶;当我们被情绪所驱使时,我们就是情绪的奴隶。

假如你被愤怒所驱使,不得不和别人打架;假如你明知自己不该这么做,却完全无法控制自己,难道你不是愤怒的奴隶吗?当你被恐惧驱使,不得不避开生活中快乐的事物,难道你不是恐惧的奴隶吗?

问一个问题:你在多大程度上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你完全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你就是情绪的奴隶。

你能调节控制情绪,你就是情绪的主人。

你能在不顺利时还让自己快乐吗?如果能,那么你就是情绪的主人了。能够做情绪的主人,能够调节自己的情绪,能够不为情绪所左右,你就获得了心灵的自由。

那么,怎样才能做情绪的主人呢?

首先,要能识别自己的情绪,不能识别它,你就谈不上调节它、控制它。

其次,要知道情绪变化的规律,知道了规律,才可以知道如何改变它。

然后,实际练习调节自己的情绪。

一、火眼金睛看情绪

自己的情绪,自己是不是总能知道?不是。

因为人的情绪很少有直接表现出来的,大多都经过了伪装、变形,所以自己也未必总能知道自己的情绪是什么。

情绪来自人格中层,是“原始人”的心理活动。我们的“理智人”不总是能明白,所以往往要靠猜测和推理才能知道。

一个女孩自问:“我是不是爱上他了呢?”对此,她自己心里也把握不定,所以她只能推测:“当我见到他的时候,我的心跳了;当他离开我时,我急于想再见到他。可见,我是爱上他了。”

这种推理有时也会出错,从而使人错认了自己的情绪。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让两对陌生男女分别走过不同的桥。在过桥过程中,男孩都主动和女孩谈话。有一对男女走过的是一座很宽阔很平坦的桥,另一对男女走过的是一座很窄而且有一段危险的桥。过桥后,问这两个女孩是否喜欢同时过桥的男孩子,结果发现,在别的条件都一样时,后一个女孩,那个走过窄桥的女孩往往对一同过桥的男伴更有好感。

心理学家解释说:“后一个女孩心中的推理是‘我和他一起时心跳了,可见我喜欢他’。这种推理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实际上这个推理犯了一个小错误,后一个女孩心跳是因为桥窄,她有点害怕。”

本来是害怕,却被这女孩误认为是喜爱。

顺便说一种现象:很多女人都不爱值得信赖的好男人,却去爱不负责任的坏男人。一位日本女性写道:“那个坏男人故意和一个女人结伴来到我工作的公司,在显眼处坦然地买着东西。他详细地对我讲述他和女赞助人的幽会,毫不掩饰他看到女人就想弄到手的欲望……每次他都毫不在意地伤害我的感情。多么轻薄、令人生厌的男人啊!可是越是这么想,我就越迷恋于他。”

为什么呢?她的解释是“爱”。而实际上,是她把和“坏男人”在一起时感到的不安也加上去了,所以她才自以为对“坏男人”深深地爱着。好男人没有给她带来不安,所以她以为她对“好男人”的爱很浅。

错认自己情绪的第一个原因就是:把一种情绪误认为另一种,或错误地叠加在另一种情绪之上。前边我们所讲的例子,就是把恐惧不安误认为爱,或者叠加在爱上,从而误以为自己的爱非常强烈。

防止出现这种情绪的方法是,保持对自己情绪的警觉。当自己陷于某种情绪时,自问:“我是真的爱(或恨、恐惧),还是把别的什么情绪误认为爱(或恨、恐惧等)了呢?”另一种自问的句子是:“假如我现在的情绪并不是爱(或恨、恐惧等),那它会是什么情绪?”

通过这种内省和自问,你就有可能发现你是否混淆了不同的情绪。

二、情绪的伪装

人是唯一能伪装或扭曲情绪的动物,但是这绝不是人值得骄傲的地方。

动物也有情绪,它们有什么情绪就表达什么情绪。一只狗快乐、依恋时就摇尾巴,围着主人乱转;一只猫害怕时就把双耳伏倒,舒服时就打呼噜。没有哪一只狗在愤怒时假装高兴,也没有哪一只猫在害怕时能装得若无其事。

只有人会伪装。人在悲伤时可以做到强颜欢笑,在恐惧时可以装得满不在乎,在愤怒时可以装得亲切平和。因为人知道,伪装情绪有好处,诚实地表达情绪有时会带来坏处。

例如,当你无所顾忌地表达内心愤怒时,你可能会得罪某一位不应该得罪的人;当你情不自禁地表达内心恐惧时,可能会被别人轻视嘲笑;当你毫不掩饰地表达内心的忧郁时,会让别人发现并利用你的弱点。良好情绪也不能随便表达。当你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后,如果你表现出内心的得意和快乐,会招来别人的嫉妒,被指责为骄傲;当你表现出爱一个异性时,如果对方不爱你,会伤及你的自尊心;男人表达柔情,会被嘲笑为缺少男子气……

情绪经过伪装,才能表现出“合适的”“应有的”情绪。因为人伪装情绪太熟练了,所以到最后连自己都会被骗。骗过自己,就会把伪装的情绪当成真的。

伪装的情绪对人是有害的,因为伪装的情绪和内心的真实之间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心理冲突,因为真的情绪被掩盖了,就得不到及时的调节和处理。如果一个悲伤的人装得很平静,别人就不会想到他需要关心。如果他装得连自己都以为自己很平静,他自己也不会去安慰自己了。那么,他的悲伤是否就消除了呢?不可能。

有一位男生曾爱慕同班的一个女生,当他鼓足勇气去表达时,却遭到意外拒绝。按说,他投入感情很多,失败了应该很伤心才对,可是这位朋友认为自己应该是个豁达的人,应该平静地对待挫折,于是他平静了。几年后,他却莫名其妙地患了心理疾病,无端地烦躁、不安、忧郁、甚至有轻生之念。

为什么?因为他的悲伤被伪装掩盖了,因此没有得到适当的处理。表面上平静,甚至他自己也以为自己很平静,以为悲伤消除了,但是悲伤没有消除,几年后它又以另一种形式爆发了出来。

伪装的情绪有时也会露出马脚。

例如有一位母亲,不喜欢女儿。但是,她认为自己应该有母爱才对,于是她就“有了母爱”。她对女儿很好,但是,外人会发现,她对女儿很严厉,女儿有了一个小错她都要批评指责。她自己解释说:这是严格要求她。但实际上这是心中的厌弃情绪。

如何识别自己或别人的情绪的真伪呢?

方法之一是“儿童眼睛技术”。我们都知道,儿童可以很准确地判断出谁对他好谁对他不好。虽然有的人可以装得十分喜爱儿童,哄他玩,给他吃的,但是如果这个人心里不喜欢儿童,儿童也不会喜欢他。不论他脸上笑得多么灿烂,儿童也能看出他内心中的冷漠。

儿童的眼睛为什么这么厉害呢?很简单,因为他们是从行为、从行为效果上去判断人的,他们不会听一个人如何说,而会看他如何做,看他做得如何。

一个不喜欢孩子的父母尽可以说自己是“恨铁不成钢”,是“严格要求”,但是孩子不去听这种种解释,只看行为,他就知道“他不喜欢我”。

你可以装着喜欢孩子,和孩子一起玩,但是你偶尔一闪的冷漠眼神会告诉孩子,“这是在装”。你可以解释说那是因为你累了。大人信,孩子不信,孩子只看行为。

如果你也像孩子一样,不听解释,只看行为,你就可以看出对方的真正情绪。

对自己也一样,如果一件让人愤怒的事发生了,我却宽容地对待,平静如常。过一会儿,却发现我胸口发闷,发现我出言带刺,我就会知道,在内心里我实际上是愤怒的。

一个伪装情绪的、虚伪的人是没有人格魅力的。我们应关注自己的情绪是否有伪装,对哪一类情绪最常伪装,然后去掉伪装。

人们往往害怕去掉伪装,怕那样会与社会、与别人冲突。

实际上,你伪装,你与社会与别人仍旧是在冲突。你对一个人生气时脸上装出笑容,他的内心“原始人”会看出,“你是皮笑肉不笑的”,他的内心仍旧会对你有敌意。

伪装的作用不过是让你多一层虚伪而已。

三、情绪压抑与扭曲

很多人想让自己“喜怒不形于色”。这不是伪装情绪,而是压抑情绪的表现。有人甚至努力让自己的情绪减少,让自己“成为理性的人”,就像电影里的英雄那样,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没有一丝恐惧,甚至没有愤怒,只是冷静地做一些战术动作。

那毕竟是电影,实际上,人能够真正地压抑情绪吗?不可能!

当一个女人对她丈夫生气而又压抑下怒气之后,她会出现一系列变化。她会变得抑郁,她会变得情绪低落,甚至觉得活着没意思。她会变得冷漠,她会感到疲倦,会头痛、胃痛、失眠……

一种被压抑的情绪会因此而扭曲变形并再度出现。愤怒受到压抑后会扭曲变形为抑郁等情绪。所以我在心理咨询中,一旦发现谁说自己“很疲倦”,我就问他:“你在生谁的气?”

切勿压抑自己情绪,切勿让自己成为“理性的人”、“喜怒不形于色”的人。

我有一个朋友,很善于压抑自己的消极情绪。他在事业上很成功,他从一个农村孩子成长为国家级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他勤奋努力,他处理人际关系很认真,领导看重他,同事喜欢他,他被当成重点培养对象,提升在望。然而后来,他却得了癌症,不到30岁就去世了。

压抑的情绪会变成疾病。任何一个长寿的人都不会是一个压抑自己情绪的人。这是因为,压抑情绪是违背天性的,是逆天行事。虽然它对你可能一时有益,但是长期压抑情绪必会遭天谴。

四、情绪的迁移

一位老板和妻子吵了一架,带着一股气来到公司。这时,正好有位职员来找老板谈工作中的困难,老板把这个职员狠狠训斥了一顿,说他太笨,缺少起码的工作经验等。这位职员当然不敢和老板顶撞,但是心里不服气。下班以后,他回到家,妻子正在忙着做饭。职员和妻子说话,可妻子反应不热情。如果是往日,他也就算了,可是今天他正一肚子火,于是他和妻子吵了起来。妻子也气坏了,她本来还指望着丈夫来主动表示温存呢!在大家沉着脸吃饭时,孩子把汤打翻了,妻子大怒,冲着孩子的脑袋就是一巴掌……

情绪的迁移就是这样的过程,一种消极情绪像传染病一样传播。

一种好的情绪也会迁移。一个青年刚刚接到了恋人的信,心情很快乐。在他出门时,他看到的一切都十分美好。坐上出租车后,他笑逐颜开地和司机谈天。司机感到这个乘客很可爱、有趣,开车的平淡无聊一扫而光了。到下一个乘客上车时,乘客发现出租车司机很健谈、很热情,这个乘客也很高兴。这个乘客是一个公司的主管,他来到公司后,他愉快的心情感染了他属下的同事……

当我们有消极情绪时,最重要的是记住,冤有头,债有主,谁激怒你,你就对谁发火,实在不能发火就出门去骂他,不要把情绪发泄到无辜的旁人身上。当别人迁怒于我们时,我们应该明白,他的怒气是指向别人的。我们不必对他太认真,只当他是有病在发作就是了。我们不要为他而生气,我们可以拒绝被感染上消极情绪。

当我们快乐喜悦时,那就不必说了,自然不妨多接触人,用快乐和喜悦去“传染”更多的人。

五、目的性的情绪

有的假情绪是为了某个目的而出现的。

比如,有的人一天到晚哀伤抑郁,是为了博取别人的同情;有的人动不动就大发脾气,是为了迫使别人服从他。

如果你发现身边某个人的情绪是目的性的,最好的对待方法是不予理睬。

如果你发现他的哀伤全是一种手段,你不妨对他说:“我不喜欢你这种样子,不喜欢你用这种手段博取同情。”

如果你发现他用大怒来压迫你,也不妨镇静地对他说:“你发怒也没有用,我还是坚持我的立场。”

如果对方的情绪是目的性的,一旦被揭穿,那情绪就会一下子消失掉。说起来,这也许令人难以置信,实际上一点也不奇怪,因为那似乎强烈的情绪本来就不是真的。

六、情绪调节的原则

对待情绪,如同对待一个调皮的孩子,不能纵容它,纵容它,你就成了它的奴隶;也不能压制它,压制它,你就成了暴君,而暴君总会遭到反抗的,压抑情绪必将带来身体或心理的损害;也不能欺骗它,伪造情绪也只能是害自己。

要学会用民主的管理办法管教情绪这个“孩子”,要用引导的方法调节情绪。

七、学会正视恐惧和焦虑

当人们面临一个令人紧张的情境时,会产生一种冲动,即回避这种情境,不正视问题。例如对考试没有把握时,人们会宁愿自己生点病好逃避考试,或者干脆不去看书免得想到烦人的考试。但是回避不能解决问题,只会让问题越积越多,从而使人陷入紧张焦虑——逃避——更焦虑——再逃避的恶性循环。

正视问题虽然似乎困难些,但是从长远看,它却是最容易的方法。

八、学会表达和宣泄情绪

当别人引起你的不满时,最好是马上表达不满,但是人们却担心这会引发一场争吵和争斗,破坏人际关系,这就需要学习适当地表达情绪。

一种方式是,当别人触怒你时,你可以告诉他,他的行为是错误的;告诉他,你很愤怒,但是切不可用回骂等方式来反击。

例如:“你不讲信用,这让我很生气。我希望你以后要讲信用,否则我将不再与你合作。”不要这样表达:“你这个背信弃义的混蛋。”

再如,别人约会迟到,问你:“你等急了吗?”你如果的确等急了,不要掩饰说,“没关系,没关系”,而应该说:“是有些着急,你是不是遇上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误了时间?”

另一种方式是采用幽默的方式表达情绪。例如,一个身材很胖的资本家遇见了身材瘦削的萧伯纳。资本家恶作剧地嘲笑萧伯纳:“我一看到你,就知道现在正在闹饥荒。”这很气人,萧伯纳决不应该咽下这口气,但是如果他大怒骂道:“你敢嘲笑我,你这坏蛋。”那显然也不好。萧伯纳笑笑说:“我一看到你,就知道现在为什么闹饥荒了。”

用幽默表达情绪,可以使攻击性的语言不那么直露,既避免了强烈冲突又达到了自卫目的。写日记、写信、听音乐、向朋友倾诉等方法,也都可以用来宣泄情绪。

九、改变观念,改变情绪

这是我们在前面提到过的方法,改变你的错误的认知和观念,你就可消除一些消极情绪。

许多错误观念都根源于人所玩的把戏。例如曾有个女孩认为:“没有人对我好!”这个观念实际上是错误的,因为我们如果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她还是常常得到别人的帮助和关心的,但是这个女孩还是坚持她的观念。她会说:“不错,甲是帮助过我,可他帮助我也是有私心的,而且他的帮助是微小的。乙也对我表示过关心,但是他的关心谁知道是不是只出于一种礼貌……”

实际上,这个女孩“没有人对我好”的观念来源于她的把戏。通过这个观念,她可以有理由自怜,有理由摆出一副可怜相,从而让别人去帮助她,而她就可以不对自己负责了。她不快乐,她认为“没有人对我好”,因此她也可以不对自己的情绪负责,把自己不快乐的原因推到别人身上。

实际上,也许别人对她好可能会掺杂一点私心,但是这又有什么不对的?这对她本人又有什么不好?为什么她要盯着别人有私心的那一方面,而不去看别人无私的那另一面呢?

因此,改变观念还需要你看清自己所玩的把戏,从而放弃它。虽然你通过把戏会得到一些益处,但是你不能快乐,这代价也太大了。

十、意象调节情绪

人们发现,意象和情绪的关系十分密切。实际上,意象和情绪属心灵的同一层,即中层的活动。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用词汇命名来表达情绪是很难也是很不准确的。我们可以说愤怒,但是愤怒和愤怒之间区别是很多的,只用一个词“愤怒”是无法传达其差异的。再如“爱恋”,不同的爱恋之间的细微差异也不是说就能说得清楚的。但是,如果我们使用意象来表达情绪就十分容易,而且可以很准确地传达,可以让听者十分清晰地知道表达者的情绪是什么。因而,艺术家们、诗人们都喜欢用意象来传达情绪。当他们表达愤怒时,他们会提到烈火、巨浪、风暴,当他们表达喜悦时,则用花鸟草木等意象。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所写的是一种情绪。“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所写的也是一种情绪。“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所写的又是一种情绪。

我们也可以用一些词汇来勉强说明这种情绪,比如说第一联诗表示清静,第二联表示豪放,第三联表示恬淡等。但是用这些词是无法体现出那细腻深邃的意境的。同是写愁,“梧桐树,三更雨”是一种,“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与“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之间也有一些差别,这些远不是一个词语所能表达出的。

意象和情绪既然如此关系密切,调节意象也就成了调节情绪的一个极好方法。

当你陷入一种消极的、不愉快的情绪中而无法摆脱时,就主动去想象一种愉悦的意象。让心灵的注意力从不愉快的情绪上转开,转到愉快的意象上,人也就快乐了。这就好比一个孩子哭的时候,让他看看一个好玩有趣的玩具,孩子就会忘了哭,睁大眼去看这个新玩具了。

例如,当你情绪不快的时候,想一想过去有过的快乐的情景:如何坐看夕阳,如何在大海中游泳等,就可以让你快乐起来。

唯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的情绪不快是由于失恋,而你想到的快乐情景又都是恋爱过程中的,那么这种今昔对比反而会惹你更不愉快。失恋者最好回忆童年的快乐情景,才可以转移注意,不再沉浸于悲伤中。

平时多读一些诗词,在脑海中储存一些愉快的意象,在不快时就想一想这些意象,这也是一种好办法。但是要注意,诗词中表达不愉快情绪的意象也很多。中国古代的文人骚客很爱写愁,这类诗词还是少看为妙。

心情抑郁的时刻,看看庄子的散文,看看苏东坡的词,看一些闲适平和快乐的诗词,益处会更大些。

意象技术调节情绪最佳方法是:想象你是一个成人,而情绪不佳的是一个小孩,你安抚他、劝慰他,用好的情景逗弄他,千方百计让他高兴起来。在讲意象技术中我们曾讲过了这种具体方法,现在重复又讲,是因为这实在是种好方法,值得重复一次,甚至两次三次。

十一、紧张焦虑情绪的调节

紧张焦虑是最常见的一种消极情绪,它削弱我们的能力,使我们的生活显得压力重重。如何调节它是人人面临的问题。

当你感到紧张,感到压力太大,感到不安和担心时,你是在焦虑。当你失眠,做噩梦,常梦见赶不上火车、跌落、打架或战争时,你也是在焦虑。

消除焦虑的最基本方法是第六章中“放松的技术”一节中所讲的那种方法。此外,还可试一试以下几种方法。

(一)改变错误认知

紧张焦虑往往来源于“我必须做到最好!”“如果出错就全完了。”等认知。运用认知重塑改为“我只需发挥出实际水平”,“出些小错没有关系”,就可以减少焦虑。

比如考大学前自己总想,“考不好我这一辈子就全完了”,“考不好对不起全家”,这样怎么会不紧张?应该想,“人生路很长,失败了也还有下一次机会”,“我只要尽力,就问心无愧”。

(二)采用“接受最坏结果”方法

对自己说:“最坏又能怎么样?”一个企业家工作不顺利,焦虑得苦不堪言,他问自己:“最坏又能怎么样?我会被枪毙吗?显然不会。至多也就是负债累累,公司倒闭而已。好吧,就算公司倒闭了,我还不是我吗?我不还是能活吗?还是可以听音乐会能看电影吗?我怕什么!”于是他的焦虑减轻了,他以轻松的心态工作,半年后他的公司就扭亏为盈了。

(三)有计划地生活

事情虽然很多但并不会都让人焦虑。让人焦虑的是事情很多而又没有一个系统的计划。如果我们没有计划,就会感到事情千头万绪不知如何下手,不知如何进行,就会焦虑。有计划就会做到井然有序,有条不紊,事情虽多也不会焦虑。

例如我要装修房子,在装修前就计划一下,需要什么材料、什么工具,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心中有数就不会临时忙乱。

如果在入睡前,把第二天出门要带的东西先找出来放好,第二天早晨就可以轻松了,不会慌忙找不到该带的东西。

我曾经有一个时期事情很多,很焦虑,后来我采用了一个极简单的方法:把要做的事写在一张纸条上,纸条贴在书桌前墙上。这样,我用不着把事情都记在脑子里了,干完一件事划掉一项,感觉很轻松。如果事情多得做不完,那就按重要性和紧迫性排一下顺序,把最重要或最紧迫的事项前标上一个星,先做这些事,其他事做不完就算了。

(四)凡事不拖延

美国心理学家艾伦·莱肯举过一个小例子。戴维丝女士收到姑妈寄来的生日礼物,她本想回一封简单的信:“羊毛衫我已收到。它很漂亮、尺寸也合适。非常感谢。”但是她拖了一下,没写,结果一转眼就拖了两星期。这时她估计姑妈一定要着急了,她打算写封长长的充满感激的信来弥补。可是她很忙,一时抽不出时间写这么长的信。于是她又拖,一拖又是两周。戴维丝很内疚,觉得必须写得更长,认真解释一下才能让姑妈原谅她。这样又拖了一段时间。戴维丝越来越烦恼、焦虑,她一天到晚想着怎么写这封信,却越来越难以痛下决心。

拖延不得不做的事是很傻的,因为事情会越拖越难做,你拖延补衣服上的小洞,这个小洞会变成大洞。何况在拖延的时候,你还要总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增加心理压力。

拖延的原因往往出于畏难情绪,要告诉自己,未知的事想起来总是比做起来难。某记者要采访一位高级领导干部,起初他也很焦虑,但是当他壮起胆子去了,却发现那个老人十分平易近人。所谓困难大都像那位要人,当你面对他时就发现他实际上并不难对付。

(五)多用肌肉,少用脑筋

有时,焦虑的原因是头脑钻进了一条死胡同,思路打不开。想问题时,像在野地里迷了路似的,转来转去又转回老地方。

在这种情况下,人应该先把问题放一放,先做些别的事,等情绪平静下来再回头想这个难题,你会找到一条新的路径。锻炼身体是最好的“别的事”,因为,人焦虑时,身体积聚了大量能量,这些能量得不到消耗就会损伤身体,体育运动可以消耗掉这些能量。另外,一些简单的体育运动耗费脑力较少,这可以使脑子更充分地“空下来”,使大脑得到休息。

有一次诸葛亮去找刘备谈国家大事,却发现刘备正在编席子。诸葛亮很生气,责怪说:“你身为领袖,怎么能做这种小人物的事。”刘备急忙扔掉席子,解释说:“我是用来解忧。”

诸葛亮是从社会心理的角度去看问题的。他认为,如果让将领们看到刘备编席,会使他们产生轻视刘备之心。而刘备是从心理情绪调节的角度出发的,编席是体力活动,可以减轻焦虑。刘备身为领袖,事务繁多责任重大,心理压力较重,编编席消除焦虑是很必要的。诸葛亮虽是人杰,可惜不太重视调节自己的焦虑。因此在与司马懿对阵时,司马懿预测说:诸葛亮“食少事烦,其能久乎”,结果诸葛亮果然一病不起,这正说明他思虑过重而不善于化解焦虑。心理学家知道,焦虑者往往会食欲下降。这可以作为诸葛亮是死于焦虑引起的疾病的理论依据。

由此可见,诸葛亮也有缺点,他不懂得做些体力活动对心理调节有多么重要,活活把自己害死了。

消除焦虑的方法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不论用何种方法,要想见效,都要认真去做,要持之以恒。一次也许不见效,那就再做一次,不要轻易否定这种方法。你得了病吃药,也不可能只吃一次药就能做到药到病除吧?如果是慢性病恐怕要连吃上几天、十几天,才能看到效果。消除焦虑的方法也是这样。

十二、命运不是母亲——致某些忧郁者

命运不是母亲,但是有许多人习惯于以孩子对母亲的方式对待命运。

这里说的是那些终日忧郁苦恼、怨天尤人的人。忧郁难道是适意的感受吗?为什么有的人抱着它不放?在实际生活当中,这种忧郁者并不少见。他们善于抓住每一点点不幸,让自己沉浸在忧郁苦恼中:“啊,我怎么这么倒霉!”“我活得太苦了!”“命运对我如此不公正!”“为什么偏偏是我遇上这不幸!”我们承认,他们的际遇或许的确不太好,或许他们真的很不幸,但是沉浸在忧郁中有什么用呢?为什么不把这时间用于获取新的成功呢?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背着瓦罐在街上走,由于人群拥挤,瓦罐被别人不小心打破了,那个背瓦罐的人头也不回往前继续走。旁观者喊道:“喂,你难道不知道你的瓦罐破了吗?怎么头也不回?”背瓦罐的人——现在他已没有瓦罐了,回答说:“回头有什么用,我现在需要去买一个新瓦罐。”

如果是忧郁者就不会去买新瓦罐,他一定会守着碎瓦罐哭个没完。他为什么会这样做?是为了博取同情。这是后来我才明白的。

如果说用忧伤博取亲友同情,这虽然也不是健全的心理,却情有可原。可是忧郁者就是在独自一人时,也会让心哭个不停,这又是为了什么呢?

是为了博取命运的同情,是为了让命运看到自己的可怜、悲惨,乞求命运垂怜自己,以求得到更好的未来;是为了控诉命运的不公正:她偏爱别人,给他们如此之多,而对他却分外刻薄,给他如此之少。也许小时候他母亲对他不够好时,他就用过这类苦肉计,长大后的他,隐隐地把无形的命运女神当成母亲对待,用悲惨忧伤向她乞求,也向她抱怨。

假如命运真的像一个母亲,他们这样做也不算太错,可惜命运不是母亲。

命运从不懂得怜悯弱者。虽说“天若有情天亦老”,但天是不会老的,因为天终究是无情的。

南唐时期,后主李煜因势力日渐衰弱,困处江南,于是他向军力强盛的宋朝求和,同意不称唐朝自贬为江南国主,同意进贡称臣,只求偏安一隅。但是宋朝军队仍旧南下灭掉了南唐,李后主沦为臣虏。虽然他会吟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哀婉的词句,命运也不曾有一丝眷顾给他。

命运不像母亲,却有些像一个女人,一个野性的女人。对那些不能吸引她,不能征服她的男人,她是轻视的、不在乎的。像郝思嘉对待那些追求者们一样,她挑逗他们,戏弄他们,在需要利用他们时,她和他们结婚,但是目的不过是骗取他们的财富。她看到他们为她痛苦也不会动心,只会因此更轻视他们。命运女神也是这样一个野性女人,当你在玩扑克输了的时候,她不但不愿给你几张好牌帮你转运,反而会把最次的牌给你。在你身处逆境时,她会把疾病、灾害加在你身上。但是,如果一个人征服了命运,如果他经受住了命运的考验,如果他焕发出了自我的光彩,命运女神则会像一个痴爱着他的女人一样,帮助他,服从他,为他寻找他所需要的机会。爱默生说的一句话很切中这个感觉,他说:“一个人只要身上有一点儿神圣的东西,苍天就会在他面前屈服,接受他在上面盖的印章,任凭他塑成任何形式。”

忧郁者的怨言是对的,命运的确不公正。命运不是一个对每个孩子都一视同仁、不偏不向的母亲,相反她明显地偏向宠爱一些人。“那已经有的,要给他更多;那没有的,把他仅有的也夺去。”这就是所谓的马太定律。命运女神让富有者更富有,因为金钱会带来金钱;让智慧者更智慧,因为智者懂得如何汲取智慧的泉水;让勇敢者更勇敢,因为勇敢地迎向死神的战士反而最容易逃脱死神的魔爪。

有的人很成功,而他还不断得到更大成功的机会;有的人渴求一个机会却总得不到。假如把命运宠爱者所得到的分一点给别人,也许就会对别人大有益处。但是命运却偏不这样做,她固执地把一切都只给她所爱的人,哪怕他已不需要。

这就是命运的性格。

这是另一种公正,如同园丁,她把弱小的树枝剪掉,好让强壮的树枝更茁壮,这难道不对吗?难道一个园丁会剪去强壮的树枝,让树的营养均匀分配于各个枝条吗?

永远不要做忧郁者,永远不要乞求命运的怜悯,那只是在告诉命运,你是弱枝病木,你是该被修剪的;不要指责命运的不公,命运的公正不是你所懂的。

身处逆境时只有咬着牙和命运搏斗,战胜她征服她,像贝多芬所做的一样。而当你战胜命运之后,所有付出的努力都会得到酬报。

也许我们该把命运称为自然规律,称为环境,称为大众心理,称为社会,不管称为什么都可以,但是我们要记住:命运不是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