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幼猪饲养实用手册
47871200000019

第19章 幼猪的疾病及其防治(2)

2. 症状与病理变化

潜伏期很短,幼猪一般为12-18小时,成年猪一般为2-4天。哺乳幼猪突然发生呕吐,随后发生剧烈的水样腹泻,粪便呈白色、黄色或绿色不等,常带有未消化的凝乳块,有时带血,有恶臭或腥臭味,极度口渴、脱水,吃奶减少,体重迅速减轻。病程短的可在48小时内死亡,长的可延长5-7天,日龄越小、病程越短、病死率越高。10日龄以内的幼猪发病多在2-7天内死亡,死亡率可达50%-100%。若是母猪发病泌乳量减少,幼猪吃不到足够的乳汁,更易导致病情加重,死亡率升高。断奶猪、肥猪和母猪的临诊症状轻重不一,主要表现为1天至数天出现食欲减退或废绝,有时可见呕吐,随后出现水样腹泻,粪便呈灰色或茶褐色,混有气泡,呈喷射状,一般5-8天病情好转随即康复,极少发生死亡。

主要病变表现为尸体明显脱水,主要病理变化在胃和小肠。胃常胀满,充满未消化的凝乳块,胃底黏膜轻度充血,有时在黏膜下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小肠内充满白色或黄绿色液体,含有气泡和凝乳块,肠壁很薄且缺乏弹性,肠管扩张呈半透明状。肠系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大,淋巴管内没有乳糜,小肠黏膜绒毛变短和萎缩。肾脏常呈混浊肿胀和脂肪变性,并含有一定的尿酸盐。

3. 防治

对于未感染此病的猪场,应注意改善卫生条件;加强管理,特别是加强冬末的防疫工作;不从发病猪场和地区引入带菌猪,以防该病的传入。对于已感染该病的猪场要进行封锁,将尚未发病的怀孕母猪、哺乳母猪及幼猪隔离至安全地方饲养,对发生疫情的猪舍进行彻底消毒。

对于发病的猪场可采用接种疫苗的方法来控制疫情。可用传染性胃肠炎弱毒苗在妊娠母猪产前45天及产后15天分2次经肌肉注射和鼻内各接种1毫升,使母猪产生足够的免疫力,再通过母乳让哺乳幼猪获得抗体,从而产生被动免疫;也可在幼猪出生后,用无病原性的弱毒苗每头幼猪1毫升口服,使其产生主动免疫。

对于该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常以对症疗法来减轻症状和缓解失水、酸中毒,防止并发细菌感染。可用氯化钠3.5克、氯化钾1.5克、碳酸氢钠2.5克、葡萄糖20克、水1000毫升,配成混合溶液,让其自由饮用;可用磺胺脒0.5-4克、次硝酸铋(碱式硝酸铋)1-5克、小苏打1-4克,混合口服;用氯霉素注射液按每千克体重10-20毫克,肌肉注射,每日2次,10%葡萄糖200毫升、维生素C注射液10毫升,混合静脉注射,每日2次,可防止继发感染;对于哺乳幼猪,可用氟哌酸(诺氟沙星)按每千克体重0.1毫升,肌肉注射,首次加倍,或用复方磺胺-5-甲氧嘧啶粉剂按每千克体重30毫克,口服,两者兼用效果更好,同时补充糖水、盐水;对于断奶幼猪,主要以控料为主,少食多餐,用氟哌酸(诺氟沙星)散按每千克体重0.3-0.5克,温水溶解后灌服,每天2次,连服2-3天,并补充糖水、盐水。

六、猪口蹄疫

猪口蹄疫俗称“口疮冶,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种偶蹄兽急性发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以蹄冠、趾间、蹄踵、鼻盘、口腔黏膜和乳房发生特征性水泡和溃烂为主要特征。

该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对光照、高温和酸碱等敏感, 1%-2%的火碱、0.2%-0.3%过氧乙酸等很容易将该病毒杀死。

1. 流行特点

各种年龄的猪均易感染该病,尤以幼龄猪发病率高、病情重、死亡率高。主要发生于城郊及交通沿线的猪场,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多发生于冬春寒冷季节,尤其是早春,暴发和流行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该病毒在污染的饲料、土壤等环境中可保持传染性数周至数月。病猪及带毒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病毒经粪、尿及各种分泌物排出体外,通过人、动物、运输工具、饲养管理用具、饲料和饮水等进行传播,主要经消化道、损伤的黏膜及呼吸道感染。

2. 症状与病理变化

潜伏期1-2天,发病初期体温升到40-41益,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废绝。蹄冠、趾间、蹄踵、鼻盘、舌头、乳头和口腔黏膜有明显水泡,局部出现发红、微热、敏感等症状,水泡破裂后形成出血性烂斑,1周左右恢复。当发生继发感染时,蹄壳脱落,患肢不能着地,卧地不起。部分病猪可因急性肠炎和心肌炎死亡,病死率可达60%。

口腔黏膜、鼻盘和蹄部出现水疱和烂斑,幼猪因心肌炎死亡时,心肌切面有淡黄色斑或条纹,肠道呈出血性肠炎症状。

3. 防治

对于该病目前尚无治疗药物,可注射强毒灭活疫苗或猪用乙型弱毒疫苗来预防该病的发生,需要注意的是所用疫苗必须与当地流行的口蹄疫病毒型相一致,现在有人工合成肽疫苗,免疫效果比较理想。

若是有疫情发生,要及时对疫点采取封锁措施,用0.1%高锰酸钾洗净病猪患处,涂以紫药水或碘甘油,防止继发感染。轻症病猪一般经过10天左右会自行康复;病情严重的,可采取深埋或烧毁的方法,并用2%-4%氢氧化钠溶液、0.1%过氧乙酸溶液或甲醛溶液进行严格消毒。

七、猪细小病毒病

猪细小病毒病是由猪细小病毒引起的一种猪的繁殖障碍性传染病。以受感染的母猪,尤其是初产母猪产出死胎、畸形胎、木乃胎及弱胎为主要特征。

该病毒对高温、酸碱和消毒药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如果用甲醛和紫外线灭杀需要较长时间,而用0.5%漂白粉、2%火碱液灭杀只需5分钟即可。

1. 流行特点

各类猪均易感,多发生于初产母猪,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主要发生于春夏季节。新生幼猪和胎猪死亡率较高,母猪在妊娠早期感染时,其胚胎、胎猪的死亡率可达80%、100%,其他猪一般不死亡。

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的传染源,病毒由口、鼻、肛门及公猪精液中排出,可通过交配、胎盘、消化道、呼吸道感染,也可通过被污染的器具、饲料等进行传播,传播速度很快。一般在感染7-9天后可测出血凝抑制抗体,而且抗体滴度可一直保持不变,因此,感染过该病的猪可获得终身免疫。

2. 症状与病理变化

染病后,一般只有妊娠母猪出现繁殖障碍,其他猪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母猪不同孕期感染,造成死胎、木乃胎和流产的症状也有所不同:在妊娠早期感染时,死亡胎盘可能被吸收,使母猪不孕和不规则地反复发情;在妊娠中期感染时,使部分胎儿死亡并不同程度木乃化,常与弱胎和活幼猪一同产出,使分娩时间延长;在妊娠后期感染时,大多数胎儿能活下来,并且外观正常,但可长期带毒、排毒。

母猪子宫内膜有轻度炎症,胎盘有钙化现象,胎儿在子宫内被溶解和吸收。受感染而死亡的胎儿,可见水肿、充血、出血、体腔积液、脱水(木乃化)等病理变化。

3. 防治

该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主要采取免疫预防和综合措施。

不从有病猪场和地区引进种猪,对引进的种猪进行2次血凝抑制试验,滴度在1颐256以下或为阴性时方可引进。初产母猪在配种前要进行2次猪细小病毒疫苗接种,肌肉注射,时间间隔为2-3周,每次2毫升。公猪一般在8月龄时首次免疫注射,以后每年免疫1次,每次2毫升。

八、猪伪狂犬病

猪伪狂犬病又名狂痒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猪和其他动物共患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猪患病以发热、奇痒和脑脊髓炎为主要症状。妊娠母猪出现流产、死胎和呼吸系统症状,公猪出现繁殖障碍和呼吸系统症状,哺乳幼猪出现发热、神经症状和死亡。该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在污染的圈舍一般可存活1个多月,2%的火碱或3%的来苏儿对其有很好的杀灭效果。

1. 流行特点

各年龄的猪均易感染,尤以幼猪发病较多,且死亡率较高。一般呈地方性流行,多发生于冬春两季。

多种动物如猪、牛、绵羊、犬、猫、鼠等均易感。除成年猪外,对其他动物均是高度致死性疾病,成年猪多为隐性感染。病猪、带毒猪以及带毒鼠类是主要的传染源。病毒经鼻液、唾液、乳汁、尿液中排出,主要通过空气传播经呼吸道感染,也可通过消化道、破损的皮肤、胎盘以及交配感染。饲养管理不善、卫生条件差、其他疫病控制不力以及各种应激因素均易导致该病的发生。猪的易感性与年龄有明显关系,10-20日龄的幼猪病死率可达95%以上。

2. 症状与病理变化

潜伏期3-6天,个别可达10天。因年龄和感染毒株的毒力不同,所表现的症状有着很大差异,哺乳幼猪和断奶幼猪的症状最为严重,常突然发病,表现为体温升高至41-42益,精神不振,流涎、厌食、呼吸困难,间有呕吐和下痢,随后出现兴奋不安、全身肌肉痉挛、转圈或侧卧作划水运动、运动失调等神经症状,随着病情加剧,四肢瘫痪或麻痹,倒地仰卧,体温下降,1-2天死亡,死亡率较高。中猪常表现为便秘,症状比幼猪较轻,死亡率较低,病程一般为4-8天。妊娠母猪常表现为流产、死胎和延迟分娩等现象。死胎有不同程度的软化现象,流产胎儿较为新鲜,脑壳及臀部皮肤有明显的出血点。妊娠后期感染可活产胎儿,但胎儿活力差,很快就会出现神经症状而死亡。成年猪大多为隐性感染,表现为微热、精神不振、食欲减退、便秘等症状,数日后可自行恢复。该病还可引起种猪不育症,表现为种母猪屡配不孕,返情率高,种公猪表现为睾丸肿胀、萎缩,丧失种用能力。

尸体表皮有明显的淤血斑,尤其是耳尖、四肢末端。肺水肿,上呼吸道有大量泡沫性黏液,喉黏膜有点状或斑状出血。胃肠道有卡他性出血性炎症,小肠黏膜充血,水肿,大肠有斑块状出血。肾脏肿大,表面有出血点和坏死灶,实质内也可见出血点。肝、脾肿大,表面有粟粒大的灰白色坏死灶,肝表面有大量纤维素渗出。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特别是肠系膜淋巴结和下颌淋巴结的症状更为明显。脑膜充血、水肿,部分灰质有点状出血。病程较长者,心包液、胸腹液、脑脊髓液均明显增多。

3. 防治

该病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采取预防措施。应加强防疫措施,不从发病猪场和地区引进病猪;引进的种猪要进行严格检疫;及时灭鼠、消毒,搞好猪舍卫生;严格将猪、牛分开饲养。发生疫情,要及时对疫区进行封锁、隔离,并用2%氢氧化钠或20%石灰水进行消毒。并用伪狂犬病疫苗对场内所有猪只进行紧急预防接种,乳猪第一次注射0.5毫升,断奶后再注射1毫升;3个月以上的架子猪肌肉注射1毫升;成年猪每年注射一次,每次2毫升;妊娠母猪在产前1个月肌肉注射2毫升。也可用伪狂犬病油剂灭活苗肌肉注射,初生幼猪2毫升,断奶幼猪3毫升,妊娠母猪5毫升。对于常发地区,除妊娠母猪产前1个月必须进行免疫预防接种外,后备母猪及种公猪也要每年进行1次接种,肌肉注射2毫升,连续3年,可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生。

九、猪痢疾

猪痢疾又称血痢,是由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严重的黏膜出血性肠道传染病。以消瘦、腹泻、黏液性或黏液血性下痢为主要症状,其特征为大肠黏膜发生卡他出血性炎症,有的会发展为纤维素坏死性炎症。

1. 流行特点

各年龄的猪均易感染,尤以断奶幼猪(7-12周龄)最为常见。发病率较高,可达90%,死亡率较低,一般为30%,严重时可达75%。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4-5月和9-10月发病较多,流行缓慢,持续时间长,且可反复发病。

病猪及带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病菌随粪便大量排出,污染周围环境、饲料、饮水、猪舍、饲槽、用具及母体本身,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饲养管理不善、环境条件差以及长途运输等应激因素,均易导致该病的发生和流行。

2. 症状与病理变化

根据潜伏期的长短,分别呈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

最急性病例:常发生于流行初期,表现为突然死亡,无腹泻症状,多数病例初期表现为排黄色或灰色软状粪便,精神不振,食欲减退,体温升高至40-40.5益。重病例1-2天间粪便充满血液和黏液,呈油脂样或胶冻状,呈红色或黑红色,有腥臭味。病猪眼球下陷,脱水、消瘦,弓背,腹部凹陷,步态不稳,抽搐而死,病程12-24小时。

急性病例:常发生于流行初、中期,表现为排软粪,随后粪便中含有大量的半透明黏液,呈胶冻状,还常常带有血液、凝血块及咖啡色或黑红色脱落的黏膜组织碎片。

亚急性和慢性病例:常发生于流行中、后期,表现为有黏液性、出血性下痢,粪便呈黑红色,精神不振,消瘦、贫血、食欲减退、生长发育停滞,死亡率不高。

病尸明显脱水,显著消瘦。主要病变在大肠,回盲结合处尤为明显,其他脏器无明显病变。急性期病猪的大肠壁和大肠系膜充血、水肿,肠系膜淋巴结因发炎而肿大。结膜黏膜下的淋巴小节肿胀,隆突于黏膜表面。大肠和盲肠黏膜肿大,表面覆盖大量混有血液的黏液。肠内容物软至稀薄,并混有黏液、血液和组织碎片。当病情加剧时,大肠壁水肿减轻,而黏膜表层形成一层出血性纤维蛋白伪膜,呈麸皮样,剥去伪膜,肠黏膜表面有广泛的糜烂和潜在性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