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中国经济学界资深人士袁宝华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提出: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已经失掉了一些时机,但现在还不晚,再也不能失去此次改革的大好机会了。
四个“误区”
袁宝华认为,中国正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应特别注意,切莫步入“误区”。他提出有四大误区应引起注意:——认为市场经济是万能的,一切问题均可化解,乃误区之一。只看到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却忽视了其消极面。若不趋利避害,则唯利是图、损人利己、权钱交易、贪污腐化等恶行可能蔓延。——认为经济发展了,就一好百好了,乃误区之二。经济的发展有两个前途,一个是走向共同富裕,一个是走向两极分化。我们只能选择前者。——认为生活提高了,天下就太平了,乃误区之三。人民手里有了钱,是提高文化素质,还是肆意挥霍,吃喝玩乐?是为国家更加富强作贡献,还是走向拜金主义,“今朝有酒今朝醉”呢?——认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精神文明建设无所谓,乃误区之四。中国对外开放,打开门窗,一些“苍蝇”、“蚊子”难免飞进来,一些早已绝迹的赌、毒、偷、抢、淫等丑恶现象又纷纷出笼,并且程度惊人。切莫以道德沦丧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
袁宝华认为,发展市场经济要重视那只看不见的手——价值规律,更要重视另一只看不见的手——道德观念。
三个“包袱”
袁宝华分析:中国企业改革搞了十几年,为什么总是进展迟缓,关键是企业没有轻装上阵,且背上的包袱越来越沉重。他认为企业的包袱至少有三个:——历史包袱。一些50年代建起的老企业,是国家的大中型骨干企业,但设备老化,离退休人员越来越多,造成企业包袱越来越重。——社会包袱。社会本应为企业服务,但现在是企业办社会,职工的生老病死、住房,甚至职工子女的入托、上学都要管。——债务包袱。企业要进行技术更新改造,就要贷款,一些老企业根本无力偿还。加之数不清的摊派,使企业债台高筑,苦不堪言。
两个“主体”
袁宝华提出了两个“主体”的新观念:——市场的主体是企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把搞活企业作为头等大事对待。市场的主体是企业,尤其是大中型骨干企业。如果这些企业进入不了市场,或在市场中站不住脚,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将大大减弱。——企业的主体是职工。职工是企业的主人,对企业的兴衰负有责任。但长期以来,这句话成了空话。代表职工利益的职工代表大会应该对企业的重大决策有审议权,对干部任免有建议权,对职工自身利益有决定权。要让“职工是企业的主人”这句话成为现实,必须落实职工的民主权利。
袁宝华最后强调:改革不能停步。从当前看,进行金融体制、财政体制改革和投资体制改革已呈水到渠成之势,乘势而上,的确到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