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声律启蒙:彩图注音版
47859800000022

第22章 七阳

绛霄唐帝殿

高对下,短对长,柳影对花香。

词人对赋客,五帝对三王。

深院落,小池塘,晚眺对晨妆。

绛霄唐帝殿,绿野晋公堂。

寒集谢庄衣上雪,秋添潘岳鬓边霜。

人浴兰汤,事不忘于端午;

客斟菊酒,兴常记于重要。

【注释】

(1)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三王:指夏禹、商汤和周文王。

(2)绛霄:唐代宫殿名。

【故事】

端午节的来历

在战国时代,屈原出生在楚国的一个贵族家庭里。他青年时代就有着出色的才干,踏进楚国朝廷不久,便受到赏识,当了左徒这一仅次于宰相的大官。

但是,由于楚怀王宠信奸臣,耽于享乐,致使屈原不仅进行政治改革的愿望不能实现,而且还被削职流放出去。

他在流放的途中,走遍了现在湖南、湖北的许多地方,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忧民感情的诗篇。后来楚国亡国了,屈原心里有说不出的痛苦,便来到汨罗江边,抱起一块石头,纵身投入江里自尽。

屈原死的那一天是农历五月初五,汨罗江边的老百姓为了使鱼不去吃屈原的尸体,便把米包成粽子投进水里去喂鱼。后来,每年的这一天,人们便包棕子,煮鸡蛋,把这一天当做一个节日。由于“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初五的节日就变成了端午节。

后来,为了祭祀屈原,人们为他建庙筑坟。每到这一天还要举行盛大的划龙舟比赛,据说划龙船是表示救屈原的意思。不久,这个习俗就传遍了全国,后来又传到了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各国。

三径菊花黄

尧对舜,禹对汤,晋宋对隋唐。

奇花对异卉,夏日对秋霜。

八叉手,九回肠,地久对天长。

一堤杨柳绿,三径菊花黄。

闻鼓塞兵方战斗,听钟宫女正梳妆。

春饮方归,纱帽半淹邻舍酒;

早朝初退,衮衣微惹御炉香。

【注释】

(1)八叉手:唐代诗人温庭筠,后人称为“温八叉”。

(2)三径:指隐士的居处。

(3)衮衣:古代帝王及王公绣龙的礼服。

【故事】

温八叉留诗板桥店

相传晚唐诗人温庭筠年轻时才华出众,每参加科举考试,押韵作赋,能在八叉中间写成八韵,故人称“温八叉”。

有一年,温八叉出京城去南方做地方小官,路过商州时,夜宿城北板桥。板桥山高谷深,河流湍急,人们就用木板作桥横架河上,方便行人往来,因此取名板桥。

温八叉到板桥时,正值春节过后不久,客舍门上的春联还在,上联是“茅店客家雄鸡报晓催君早”,下联是“残月西天板桥已响踏霜声”,横批是“愿思前程”。

温八叉对于这些来自山乡野民之手的东西,本不放在眼里。可他看到这副春联后,却触动了心思。他怀才不遇,仕途暗淡,为生活不得不四处奔波。他又想起自己一路所见店舍春联,是什么“请君留步春常在,巧启财源客满堂”之类的俗话,不禁感觉这副愿君思念前程,启示客人不畏艰辛早行的春联很有深意。他不禁叹惜道,老百姓并不俗啊!

晚上,温八叉用完夜饭,便要了一壶好酒同店主人开怀痛饮。在叙谈中,温八叉知道了这副春联出自主人之手,不禁暗暗佩服。店主人知道温八叉的才华名气,便请他题诗留念。

温八叉满口答应。可写什么呢?想起了刚才看到的春联,联想到自己的一路风尘,叫道:有了!

店主人取来纸笔,温八叉写道:“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店主一看,连连说“妙!妙!”随即温八叉写了《商山早行》一诗送给店主。

温八叉走后,店主人去州城请人裱糊了那首诗,回来悬挂中堂。这事不久就传了出去。一天,店主人正在忙话,忽听店外板桥上人喊马叫。他吃了一惊,不知出了什么事,忙出去一看,原来是州官听说温八叉在这山野小店留下了手笔,专程前来观看。州官不看则已,一看就赞不绝口:“温公真是高手啊!”

从此,这间茅舍小店身价百倍,人来官往,竞相留宿,火了好几年。《商山早行》也很快传入长安,成为“绝妙千古”的佳作。

寒烛影煌煌

荀对孟,老对庄,亸柳对垂杨。

仙宫对梵宇,小阁对长廊。

风月窟,水云乡,蟠蟀对螳螂。

暖烟香霭霭,寒烛影煌煌。

伍子欲酬渔父剑,韩生尝窃贾公香。

三月韶光,常忆花明柳媚;

一年好景,难忘橘绿橙黄。

【注释】

(1)荀对孟:即荀子和孟子。

(2)梵宇:佛寺。

【故事】

荀子和他的学说

荀子从小就非常聪明,10岁已有神童美誉,学问很好。长大后曾北游燕国,但是很可惜,没被燕王赏识。到他50岁时,由于齐襄王招纳贤士,许多学者都前往齐国讲学,加上齐国以藏书丰富出名,所以荀子也被吸引前往齐国。

荀子在齐国待了几年,很受齐王尊敬,被封为“列大夫”,当了齐国的顾问。因为他年纪比较大,学问又好,因此他在53岁至80岁间,曾三度被众人推选为“祭酒”。有些气量狭小的人不免眼红,到处说荀子的坏话。齐王听信谗言后,渐渐和荀子疏远。荀子决定离开齐国。

这时,他已是81岁的老翁了,不知往哪儿去,心情沉重万分。听说楚春申君爱好贤士,决定到楚国去。春申君仰慕荀子美名,决定请他担任“兰陵令”。

没想到运气坏得很,春申君有位门客进谗言,春申君考虑之下,终于辞退荀子。他经过秦国,拜见了秦昭王。此时秦昭王正和范雎设计“远交近攻”的阴谋攻伐天下,对荀子讲的大道理提不起一点兴趣,荀子只好回到赵国。

春申君赶走了荀子又后悔,派人到赵国三请四请荀子,并且再三赔不是。最后拗不过春申君的好意,荀子又回到楚国当兰陵令。后来春申君死了,荀子也98岁了,就辞了官,写了32篇文章,这就是传留后世的儒家名着《荀子》。

荀子认为:一个人眼睛贪图美色,耳朵喜欢好听的音乐,舌头爱好美味。想吃、想玩、好逸恶劳,这都是人的天性,所以人才有七情六欲。这些天赋自然的本能并不是不好,可是如果依人天性顺其发展,必然会引起暴虐争战,这个世界便成为自私恐怖的世界了。

荀子认为:礼是社会上自然形成的公共法则,每个人都得遵守,不能选择,不许怀疑。在他担任兰陵令时,李斯、韩非都曾拜在门下,以后这两个学生把荀子学说发扬光大,成为法家思想。